rowing66 wrote:
當我們覺得富人 怎...(恕刪)
砍掉老師80%,改成雲端教學,省最多~~~~
剩下的20%-->整理教材、維持秩序、看小孩~~

rowing66 wrote:
當我們覺得富人 怎麼越來越有錢
當我們感受 自己的錢不再增多的時候
我們是不是能讓一切回歸到 市場機制
教育支出 "教育部7月最新統計報告指出,102學年度教育經費支出超過7千億元"
http://udn.com/news/story/6885/1048363
請問有必要嗎?
這樣的錢 是不是能有更好的用途
12年國民教育 這樣的錢 是不是能轉換 利用在建設台灣 觀光產業上呢?(請參考 新加坡的模式)
所以 我想表達的是
台灣 的公平正義 應該要在各項福利政策上 落實
"排富" "排富" "排富"
富人不是罪過,而是 這樣的小錢 是不是能不要拿呢???
Molonlabe wrote:
這是因為台灣不懂得放棄。
最白話的方法來說,國家教育有兩條路,
一條是培養精英,然後給予大多數的資源,藉此吸引更多的精英。
而由精英團隊所創造出來的成果,來照顧被放棄的一群。
而這種教育模式,最典型的國家就是美國。
另一條是均衡,所有人一視同仁,
藉由國家基礎能力的總提升,把國家程度拉上去。
然而,這種模式比較適合發展中國家,不適合已發展國家。
早期聯考制度下的台灣,就是一例。
台灣目前的困境,就是政府無法制定一條長遠的路。
無論在勞資問題上,教育問題上,甚至更加敏感的兩岸問題上,
通通沒有一個最少的「十年計畫」。
甚至,現在淪落到「會吵的孩子有糖吃」的狀態。
台灣政府「不敢」培養精英,因為有人會罵,會哭訴。
台灣政府「不敢」均衡,因為對國家長遠來看,不利。
加上領導人沒有魄力,沒有遠見,所以就卡死在中間。
既要培養精英,又要顧慮均衡,但是作法卻兩頭落空。
也因如此,政府有限的資源就無法花在刀口上,
就無法精準的落實,進而變成濫用。
而年輕一代,明明忙得要死...
但是無法確實知道自己要學什麼。
但是無法確實知道,自己能力到哪個程度。
也沒有機會嘗試與失敗,
進而造成對自己沒有信心,對未來沒有目標。
所以只好抓抓pokemon,珍惜「小確幸」,
甚至,還有很多人,妄想30歲時找個可以做到退休的小工作。
20出頭想要考公務員,終老一生。
總和起來,其結果就是...
在教育上花了七千億,但是競爭力卻不到人家一半。...(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