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管署敢說百分百嗎?
近日有媒體報導民眾5年前因手術進行輸血,卻於今年八月接到衛生所來電告知捐贈者為愛滋病患,對此一報導疾管署做出澄清,今年並無證實輸血感染愛滋病毒個案。
所以以前是有的





傳統檢測捐血血液品質為酵素免疫分析法(EIA),為愛滋抗原/抗體複合型檢測(HIV antibody and antigen combination assay)篩檢(第四代EIA),能大幅縮短空窗期至一到二星期。自2013年起血液基金會為進一步確保輸血安全,採用新式篩檢分子生物學核酸檢測(Nucleic Acid Testing,NAT),此一技術的靈敏度與專一性高,直接針對血液中愛滋病毒的RNA放大並加以偵測,可在人體尚未產生抗體前就先偵測病毒核酸,比較酵素免疫分析法可縮短檢驗空窗期由22天縮短至11天,病人在醫院接受輸血,都多了一項核酸擴大檢驗(NAT)的把關。
愛滋病毒屬濾過性病毒,由於其體積極為微小,現有的檢測方法不能準確檢出病毒存在,在輸血當下無法完全檢驗出來源血有沒有病毒,大部份感染上愛滋病毒的人,要二、三個月的時間身體才能產生出足夠的抗體,而這段空窗期間,血檢雖為陰性卻具有傳染力,但每天疾管署及血液基金會都會針對新通報的愛滋陽性個案去比對其捐血紀錄,將最後一次捐血及前半年內所有捐血者名單調出來進行追蹤,以避免捐血時為空窗期所造成的傳染。
空窗期只能用歷史記錄比對 所以新個案是無法避免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