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汽車還是剛起步,還不是很熱。近年最熱的還是共享單車,中外巨頭紛紛投資。台灣可能對於這部分資訊瞭解很少,不過告訴大家一個訊息,一月份就已經報道了富士康入股了大陸前二名的共享單車品牌—Mobike摩拜單車,二月份就已經在富士康山西的工廠開始生產了,計劃是產能達到年產一千萬部,我覺得富士康的加入,哪天進入台灣市場還是有可能的,前提是政府不阻撓。新加坡淡馬錫也入股了摩拜,新加坡也很快有了,已經報道了。
大陸也是叫分時租車,共享汽車只是所謂共享經濟的一個概念,媒體炒作用的多,分時租車大陸很多年前就有,不管租車也好,租單車也好,一直都有,共享經濟的概念在改變原來使用的方式,以前大陸租公共單車需要去指定地點辦卡,也只能在固定位置借車還車,不用了退錢也很麻煩,現在共享自行車是通過手機app,隨時隨地用車還車,交押金退押金通過行動支付都很方便。共享汽車也是改變了原來租車的模式,我不知道台灣怎樣,以大陸最大好像也是全球最大的神州租車為例,租車都需要有信用卡,租車要先通過電話或者網站或者app預訂,然後到店辦手續,信用卡刷押金,最低RMB三千還是四千,檢查車子,簽名……辦個手續最少半小時。還車時候還要加滿油,回去檢查車子,簽字,退押金。現在共享汽車只要一個app,上傳身份證和駕照照片,還有人和身份證合影就完成認證。不用押金,用完才付錢,app預約,到達停車場,通過app開門,鑰匙在車上,開門那一刻開始計費,還車開回指定停車場,下車前,app關門結束計費,通過行動支付付款,全程不需要與租車公司的人打交道。現在共享汽車還是比較新的事物,現在也很便宜,我前天開了將近一小時,開了十五公里,才二十來塊人民幣,也就台幣一百塊這樣,對於沒車一族難道不是很划算很方便嗎?小弟也有車,在廣州都不用了,車子給家人用了,現在共享單車也好,共享汽車也罷,還有專車,加上發達的公共交通,很多人都選擇不買車。從單車到BMW,所謂共享經濟下,普通人不用花多少錢都可以體驗到原來很難擁有的東西,不要帶著有色眼鏡,這難道對普通民眾不是好事嗎? 台灣如果也有,我相信也很多人會用。
2009年台灣就有ubike.2014年台灣和泰租車早就有iRent 24小時自助租車.和運租車「iRent 24小時自助租車」,採會員制經營,提供會員 24 小時租車及線上服務,並以小時計費。只要下載和運iRent專屬APP,加入會員審核通過,並將常使用的悠遊卡認證註冊完成後就可以當作會員感應卡,當會員想要用車時只要透過智慧手機上APP先預約車輛成功,即可於約定時間前往取車使用車輛,運行的方式就像是台北市自行車租賃 YouBike 的汽車版。所以說標題說大陸共享經濟新玩意愈來愈多!很難令人認同!因為不是新玩意!明明就是自己租個車,何來共享經濟呢?舉例將私家車跟房物等拿來跟人共享使用,並創造經濟互蒙其利,才能說是共享經濟吧!汽車共乘網路平台. Airbnb. uber等類似這些才算!
共享單車對富士康來說是穩賺不賠,組一台Iphone 5 美元 還是5.5美 ?反正都比生產單車少太多了! 這是因為摩拜不可能像蘋果一樣霸道……成本不低: 摩拜燒錢的速度應該很快押金又是可以退的,不像Costco
大陸的共享單車跟台灣的ubike是不一樣的,ubike這種大陸很多城市很多年前就有了,做的最好的是杭州,40分鐘內免費。台灣是用悠遊卡吧,大陸也是用卡,大陸辦卡就不是那麽方便,而且這類車子都需要在固定的位置借車還車吧,現在的共享自行車是可以隨處借還的,跟Uber類似,可以通過app查看附近的單車,預約,然後找到車子,掃碼騎走,騎完隨便找個位置,鎖上就結束計費了。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大陸傳統的公共單車一張卡只能在一個城市用,共享自行車只要同品牌app全國通用,註冊也很簡單,只要看到有車,從沒用過的人,只需要幾分鐘到十分鐘就可以安裝app完成註冊,然後馬上掃碼騎走。不知道台灣的自助租車怎樣的,還是不太一樣,現在大陸的共享汽車剛起步,還沒有一個最優的模式。現在比較好的是重慶,賓士旗下的car2go,車子是smart,賓士跟重慶政府合作,car2go的車子可以免費停在市政停車位和合作停車場,跟Uber也是類似,只是要自己找車自己開,自己找離你最近的車,然後用完停在離你最近的免費停車場,然後下一個用戶開走。所謂共享模式,與傳統最大的區別,我覺得就是門檻吧!smar就算在台灣也算是不錯的車子吧,其他的新能源車也不便宜,不用押金就可以以低廉的價格開走,而且註冊很方便,這個是傳統租車不能比擬的。 想問一下,台灣的二十四小時自助租車需要押金嗎?可以异地还车吗? 用不用自己加油呢?現在大陸的共享汽車都是主推新能源車,政府是有補貼的,一臺新能源車中央政府到地府政府最高補貼將近一半,從這方面講,所謂共享單車也好,共享汽車也好,環保也是一個關鍵概念。至於您說的Uber這種個人資源的才叫共享,不太認同,所謂共享最重要的是誰享用,至於誰拿出來的誰給的錢重要嗎?像新能源車的推廣,沒有政府推動和企業去投資,誰會去做這目前來說都是虧錢的生意?Uber以前在大陸有幾百萬車主,滴滴更多,後來兩家燒錢燒不下去了,合併了,車主少了補貼,現在也很少人開了,雖然政府也出臺了新規定,但是最主要還是沒錢賺。
Samdada wrote:會因為是共享 租車的...(恕刪) 其實沒有必要這麼快就去了解這種事情,消費者就是“方便”就會優先選用了!Why?因為變化太快 : 從2011年開始百團大戰… … 一地雞毛 最後倖存者剩下 美團、大眾點評然後呢? 3年的打車大戰剛剛結束 ,十幾家剩下滴滴合併快的 only one ,然後又吞併Uber中國反正已經打過 7~8輪了 ,這些什麼奇奇怪怪的共享 結果也是一樣 … … 打吧!
在大陸,答案是一定的,不管資本怎麼燒,不管賺不賺錢,最終受益最大還是普通大眾。共享經濟的最重要一點是門檻非常低,共享單車在大陸,現在是小學生到退休老人都有在用,最近安全問題政府約談企業要求未滿12歲不能用。租車現在在大陸的市場也很大,但是還不是很普及,租車其實不算貴,但是需要有信用卡刷押金,或者支付寶的芝麻信用高分好像600多分以上才免押金。大陸還是很多人沒有信用卡的,特別是大學生,社會新鮮人,就算有信用卡,動輒幾千塊的押金,很多人信用卡可能都不夠刷。共享汽車的出現,不需要押金,只要有身份證和駕照就可以租車,而且很便宜,比計程車便宜,比租車方便。簡單的說,當你全部資產只有一百塊哪怕幾十塊人民幣,你有駕照和身份證,你都可以租到一臺車,起碼能開個一個小時,跑個幾十公里。希望台灣網友理性看待這些所謂新鮮事物,不要帶著有色眼鏡,不談政治,單從經濟和生活角度看,我覺得大陸很多東西在台灣也是可以有的,以後台灣人也會享受得到這些便利,不能否認的是大陸在很多方面確實走在世界的前面。主要是大陸市場夠大,資本願意在大陸去嘗試各種新的概念。而且,國外資本也是重要的推手。小弟之前在一家網路公司工作,二手車相關,台灣叫中古車吧。我們算是美資公司,全公司管理層到員工沒有一個外國人,投資人也不參與管理,只是初期主要投資都來自國外,最近又獲得了一億美金投資,算很少的了,公司知名度也不高。在大陸,只要你有好的idea,能說服投資人,你就有無限可能。我們之前公司高管幾乎都沒做過汽車相關行業,甚至很多都沒做過市場和管理,idea打動了投資人罷了。話說公司不掙錢,員工薪水倒挺高的。
zeeco wrote:所謂共享經濟的一個概念..(恕刪) 基本上,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是國外商人創造出來的銷售術語,沒有所謂的共享經濟,是早被指正及判決。現在的模式: 大陸抄美國,然後來台灣炫耀,台灣再抄大陸。台灣資訊透明,一直不明白為何不自行從國外/原創者學習,若有需要,創造台灣的模式,反而要用二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