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出來說話了。說是國寶,是台灣在自High,玉的品質不佳,有巧思而已。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7332北京嗆「翠玉白菜」只算三級品日前北京故宮博物館館長單霽翔透露,故宮的文物只有22%去了台灣,而台北故宮鎮館之寶「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在北京故宮只能算得上「三級品」另外,「翠玉白菜」並不是多麼珍稀之物,清朝宮廷珍寶數以萬計,翠玉白菜並不怎麼受人重視。「翠玉白菜」也不只有一個,台北故宮就收藏了3顆,中國也有2顆分別放在北京故宮和天津博物館,至少就有5到6顆翠玉白菜,每顆翠玉白菜的大小、樣式各不相同。
imhung wrote:故宮國寶成地攤貨拿...(恕刪) 故宮去到花博臨時場館,把翠玉白菜的價值,只填寫為3.69億元。真的是被這些綠吱吱打敗,用3.69億投保翠玉白菜...直接後面加兩個零,369億,一堆人搶著掛號買,,,被打敗.有如黑洞般的下限,,,,
以現代的牙雕技術而言,要複製一件翠玉白菜的工藝品很容易,但白菜名氣大就大在它出自百年前的滿清噠子之手,歷史價值遠高於帳面價值,你手機拿白菜照片在街上抓一個老外問他還能指出這是台灣國寶,可拿陳澄波的畫作問老外他只會說WTF,竟然冒風險把一國鎮院之寶出借曰本一名不見經傳的縣立美術館,真不曉得故宮院長陳其南的腦袋裏裝了些什麼?
別搞笑了,故宮的國寶不是翠玉白菜,翠玉白菜只是有「巧思」的晚清妃子普通擺件而已。http://collection.sina.com.cn/cqyw/20120116/075052715.shtml蔡玫芬(台北故宫器物处处长):“宝石盆景”人气旺蔡玫芬告诉记者,实际上之前故宫一直没有将翠玉白菜放在“国宝”当中,此次入选“国宝”大展,主要是考虑到它的“人气性”。在“国宝总动员”的公众票选活动中,“翠玉白菜”荣膺头名,“它几乎成了台北故宫的‘行销专员’一样,每次展览时都备受瞩目”。从赴台文物最早落脚的台中一直到台北,很多人点名要看它。复制品也卖得很好。这件长18.7cm,厚5.07cm,宽9.1cm,以半绿、半白的翠玉为材的巧雕作品,据推测可能是光绪帝瑾妃的嫁妆。在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前,它是陈设在永和宫内、栽种于小盆中的“宝石盆景”。蔡玫芬说,从材料上言,的确算不得“顶好”,不算很大块,绿、白分布也并不均匀。但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巧思”和历史文化内涵上。如果按照一般设计,琢成瓶罐镯佩,则将会因为其裂璺、斑块,而被视为多瑕的劣材。但玉工却巧妙地借助了白菜的造型——绿色部分琢成菜叶,白色部分雕为菜梗,裂璺藏在叶脉中,斑块被安排为经霜的痕迹,材料本身的缺陷通过创作者的用心与创意,转化为有魅力的艺术品。或许有时人们会觉得,这件作品纯为一件写实之作,并无“升华”。但如果细心观察匠人的布置,则会体会其苦心孤诣的设计意图。从工艺上说,如叶片边缘透光部分的处理等,也算得“上上之作”,是体现了当时民间工艺美术创作水准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