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ONE wrote:
別人都在境外套利,善用台灣的籌碼,反而是台灣自己做不了莊,只能乾瞪眼,因為我們不夠開放!
更因政治與國內保守利益的因素,顯得一籌莫展。
未來的國際局勢更是艱險。
台灣經濟發展空轉已久,若沒有大戰略、高格局,是走不出這個困局的。
我仔細閱讀後 , 結論如下:
1). 首先說文中的精神 大方向是對的 , 這一點跟總方向是發大財這句話的調調一樣 , 是無可挑剔的民生經濟神主牌.
(神主牌的意思就是人民為了生存不可動搖的信仰)
畢竟百姓人人出來工作 , 就是要發財麻~ 只是每個百姓對於發財的胃口有多大 , 是各自表述.
例如: 小攤販每天多了兩千塊就是感受到發財的幸福.
老人沒在工作 , 每月加碼給多5百一千元 , 就是另一種 發財的幸福
2).文中批評<蔡政府的去中> 只對一半 :
而抗中去中國 這個定義不明確 , 導致<蔡政府的去中>作法也只做對了一半 ~
為什麼?
我們台灣承傳中國五千年的中華文化 , 沒必要推翻自己的中華文化血統.
也沒必要敵視 海峽對岸的中華子孫與海外中華子孫.
但是反對中共惡勢力的擴張 , 卻是全球浪潮趨勢 , 歐美日各國都加入反抗軍了 , 台灣 白藍綠三大政治流派 你還等什麼呢?
請告訴我們如何能實現 親中國人民 , 反對共產黨暴政 , 拯救中華子孫於水熱之中呢?
並且又能真正實現人人發大財是最完美~ 好吧~講發大財太夢幻 , 神主牌快被喊壞了
-> 我個人以為 所謂發大財要翻譯成安居樂業 , 工作機會多多~ 比較適當.
簡單講:
請白藍綠告訴我們如何能實現 親中國人民 , 反對共產黨暴政 , 拯救中華子孫於水熱之中~ 又能讓台灣工作機會多多(=發大財)呢?
3).我不管聯合報發文的目的是支持誰~
喊口號治國或是搞補貼治國 , 不論是藍綠兩黨的誰主政 ,不解決根本問題 ,只搞表面
這樣的作法只會讓人民厭惡.
4).文中寫得 <自經區是圈地> ,真的是這樣的貶義嗎?
a).文中提到大陸搞務實搞出沿海經濟成就 , 不就是一種陸版自經區的概念嗎?
大陸做自經區成功是褒 , 台灣還沒做自經區就說成是貶 , 這樣思考 怪怪的

b).就算自經區是圈地的話 , 它的利大於弊嗎? 如何無弊又可興利?
立委/議員/名嘴/演藝圈的從業人員們 , 你們趕快討論出個好辦法吧 ?
我們民眾邊吃瓜子邊看呢~

5). 一個開玩笑的結論:
你看完我的解析 , 你會發現我們總統大選大家要支持誰了吧~

答案在最下面 , 最下面 ,最下面 ,翻到底的, 最後最後兩個字
=========================================================================
國民黨立委最近推動《自由貿易經濟特區特別條例》草案,卻遭蔡政府財經部會一致反對,認為這給予大陸製品來台「洗產地」的機會。藍軍立委則反駁,認為行政院甫通過的《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才會造成更大流弊。這兩項法案的辯論,真切反映了台灣近年經濟撞上政治冰山而難以動彈的困境,我們如今只能談論枝節的修整,已無力布局國家經濟發展的大策略。
從經濟戰略看,《自經區條例》的思維猶如「圈地」,《資金匯回條例》則近似「鎖國」,兩者皆未觸及台灣經濟發展與轉型的要害,遑論未來的發展。這場朝野辯論有趣之處是,雙方的辯駁都有點道理,但都做不到,或刻意不做。
「圈地」就是經濟上的套利行為。圈外人為了競租,打破頭也要擠進去;打不進去的,就利用政治勢力為自己鄉里也圈出一區。馬政府時代國發會主委管中閔推動自經區,即為此吃盡苦頭,因為各地都要爭搶加入;但一下子要成立六、七個區,國內就先打起來了,如何轉型?在數位時代,著重的是跨國通匯與國際布局,搞特區是「錯易行難」。
說《資金匯回條例》猶如「鎖國」,或有些言重,但問題的確不輕。台灣目前的困境不是缺錢,而是找不到有意義、有利潤的長期投資機會。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後,台灣在既要「國際化」、又要「去中化」的矛盾思維下,弄得自己神經錯亂。台式的「自由化」,是政府說了算;在制度上,則經常莫名地破壞金融、財經法規乃至稅制。國外金融名諺說:「資金是最敏感的少女,易受驚嚇。」在缺乏明確的政經與法治保障下,資金往往裹足不前,否則就是來者不善的炒作基金。
台灣這種不知如何轉型的問題,以及政策工具老舊的現象,存在已久。一九八五年的「經革會」,曾以產官學大拜拜的方式會診,結果無疾而終。一九九五年的「亞太營運中心計畫」曾企圖起而行,但也只在電信自由化的部分略有成績。各界多認同「亞太營運中心」的構想和理念,但執行績效不彰是其致命傷。諷刺的是,在政黨輪替後,藍綠輪流執政,動輒搬出「區域XX中心」的口號,大搞口號堂皇的「兩兆雙星」、「鑽石計畫」,樂此不疲地追求務虛。相形之下,反而是大陸務實地偷歐抄美,趁勢崛起。
亞太營運中心計畫其實沒什麼了不起,其白皮書六大營運中心的敘述也十分八股;但其精髓卻是台灣必須痛下決心的事:為了自己的利益與發展,做單方面、大幅度的自我鬆綁,並善用大陸做為商貿腹地。道理很簡單:台灣開放外匯管制後,產業已有不斷外移現象,而歐美日大型企業早就利用在台分支機構的菁英去大陸開拓。
簡言之,別人都在境外套利,善用台灣的籌碼,反而是台灣自己做不了莊,只能乾瞪眼,因為我們不夠開放!這已是廿多年前的策略警覺,迄今局勢更是艱險,因為習於以硬體零組件代工外銷的台灣,錯失了以軟體、品牌、服務業外銷,甚至發展互聯網的機會。如今各國皆透過更開放、低度管制的生態系來吸引投資,而台灣則在加入世貿組織後,失去了繼續開放的動力。在雙邊或區域性經貿談判方面,則因政治與國內保守利益的因素,顯得一籌莫展。
亞太營運中心計畫揭櫫全區開放物流、金流、人流、資訊流的理念,這與中華民國憲法的基本國策中「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規定完全相通。韓國瑜主張「貨賣得出去,人進得來」,也若合符節;但蔡政府卻為選舉拉高「抗中」主軸,反向操作管制。
這場「圈地」與「鎖國」的辯論提醒我們:台灣經濟發展空轉已久,若沒有大戰略、高格局,是走不出這個困局的。
=========================================================================
今年台商回流目標調高到5千億 水電地都不缺 電子5哥4家返鄉
川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