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政經學院法律系到底還有多少個沒有博士學位的Professor和博士生supervisor?

雖然學歷造假是個假議題,卻能讓一群草包high 起來,國民黨不妨繼續打這個枉顧民生,能吸收不少草包票呢!
還是韓草包的晶晶體英文較好啦!
(外文研究所畢業?假學歷吧

35 年前教育部全是國民黨體系,
連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都承認,當時的審查過程是很嚴謹的,絕無造假可能。

你也知道論文風波已經冷掉了,社會民眾真的不太感興趣啊!
有空做研究還不如多幫韓想想如何找回人氣還比較實在
GPS死嫩B wrote:
所有的重點只有一個, 那一份"符合1.5個學位博士資格"的"論文正本"在哪, 只要這本實體沒出現, 或者是拿不出來, 菜同學就是沒有交論文, 那學位是怎麼來的?...(恕刪)

我也很希望蔡英文能指出自傳裡說的口試教授決議加註附贈的0.5個博士;

那行甚麼"對國際貿易有很強的學術背景...."的字樣寫在哪張證書上?

對照他的自傳自述細節和目前出現的所有資料比對,

似乎感覺他的一生像是一部吹牛史....
GPS死嫩B wrote:
那一份"符合1.5個學位博士資格"的"論文正本"在哪, 只要這本實體沒出現, 或者是拿不出來, 菜同學就是沒有交論文


從現在沒有紙本論文直接就跳到蔡就是沒有交論文,這也跳太大了
把我在另一棟樓的回覆貼過來給你。

turtlins wrote:
我來講一點我做這些考證的邏輯ABC好了:
「若P則Q」這個命題如果要成立,那麼「若非Q則非P」也必須同樣成立。
範例:「有這些疑點則表示論文(學位)造假」,那就表示「論文(學位)沒有造假則不會有這些疑點」。
所以,一旦找到「沒有造假但有這些疑點的論文」這樣的反證,便表示「有這些疑點則表示論文(學位)造假」的命題不成立,也就是不能以這些疑點的存在來指證論文(學位)造假。
無論疑點有一項、兩項、三項或十項都一樣。
這是邏輯思考最基本的原則。


「若P則Q」這個命題如果要成立,那麼「若非Q則非P」也必須同樣成立。
這是基本的邏輯沒錯,但是你後面的推理犯了根本上的邏輯謬誤。

「有這些疑點則表示論文(學位)造假」
在蔡英文這個case, 這些疑點是眾多疑點的交集(AND)。

這些疑點 則包括 (僅列出部分):

P1: 論文未在1983年提交給SHL及IALS。(來源: Michael Richarson)

P2: 公開的畢業證書有三個版本。

P3: 口試日期有四個版本。

P4: 指導者Michael J. Elliott僅有學士學位,

P5: 指導者Michael J. Elliott在1982年即離開 LSE。蔡英文1983-1984已無指導教授。

P6: 2019/06/28有一本宣稱是論文的書透過某種管道送交給LSE圖書館,但是LSE圖書館表示,因作者要求,論文閲讀過程需有圖書管理員的「監督」,要求「不可翻印拍照」、「不可引用內容」、「不可錄音」、「僅能使用鉛筆」、「閲讀過程不可喝水」。記者詢問是否為蔡本人要求,蔡英文表示「不會是吧!」

P7: 2019/09/23總統府公開論文(草稿),蔡英文9月24日受訪時表示:「為了找這個論文,把家裏翻箱倒櫃,找了半天才找到。」且內容與2019/06/28送交LSE的未知是否相符。

P8: LSE現存的論文(書),有不少英文打印錯誤,只用書寫更正,沒有重新打字。論文有些章節段落名稱與目錄不一致。第一章連續遺漏6頁。全篇論文欠缺連貫性,像是數篇短文拼在一起的,而且整篇論文在最後沒有做結論。(來源: 林環牆教授獨立調查報告)

P9: 總統府公開之論文(草稿),有錯字手改、重新打字的段落、字距不一、有左邊對齊也有justified format、Table of Contents大部分未標頁碼。

P10: 據總統府發言人說法,蔡英文在1983年10月口試、1984年2月被通知口試通過、1984年3月才正式畢業,但是蔡英文在1983年6月與12月政大法學評論期刊發表兩篇著作,均已自稱「本文作者係台大法學士、康乃爾大學法學碩士,倫敦政經學院國際經濟法博士」。

所以,正確的邏輯是:

「若 (P1 & P2 & P3 & P4 & P5 & P6 & P7 & P8 & P9) 則 論文(學位)造假」
等價命題應該是
「若論文(學位)未造假 則 (P1 & P2 & P3 & P4 & P5 & P6 & P7 & P8 & P9)' 」
也就是
「若論文(學位)未造假 則 (P1' + P2' + P3' + P4' + P5' + P6' + P7' + P8' + P9' ) 」

所以,能讓這個命題成立的學位論文,何止千萬。

而你的所謂考證目前僅止於P7的部分,有掛一漏萬、見樹不見林之憾。

至於其他涉及自我抄襲、一稿多投的部分,皆是建立在蔡英文的論文草稿就是博士論文的前提上。
如果論文草稿並不是最後定稿的博士論文、或是博士論文自始不存在,那就是another story了。
art1 wrote:
從現在沒有紙本論文直接就跳到蔡就是沒有交論文,
這也跳太大了...(恕刪)

您得先知道每個LSE的博士畢業生必須"依法"慎重地將博士論文繳交到哪三個地方,

然後這幾年那三個地方如何回覆去函的詢問者,

這樣才能聊得下去....
art1 worte:
從現在沒有紙本論文直接就跳到蔡就是沒有交論文,這也跳太大了
其實,英國那邊的圖書館一直都說,
從來沒有論文繳交的記錄。
論文紙本弄丟是蔡自己說的。


人生如棋 worte:
雖然學歷造假是個假議題,卻能讓一群草包high 起來,國民黨不妨繼續打這個枉顧民生,能吸收不少草包票呢!
打論文的人都是國民黨的?
看來你沒有搞懂有些人在意的點。
從來沒有規定要有博士學位才能選總統。
但是,沒有博士學位卻利用假博士學位得到好處,
這些好處一定要她吐回來。
人民在意的是:蔡公主沒有博士學位,卻利用假博士學位得到好處。

蔡公主吃相難看,德不配位😒
ohmoto_tw wrote:
把我在另一棟樓的回覆...(恕刪)


我在原本那棟樓已經回覆你了。
Mijo wrote:
麻煩請進一步考證一下;

LSE有沒有這種超級學士在從學校離職後不掛名繼續指導博士成功畢業的案例?


雖然這個問題應該到我專門探討Elliott的另一棟去談,不過順便談一下也可以。

先看一則世界經濟論壇的介紹:



https://www.weforum.org/people/michael-j-elliott

裡面提到他在1972拿到 BA、1974年拿到牛津的 BCL,然後就開始他的任教生涯,最後一個教職就是LSE,蔡英文可能是他的關門弟子。之後有一個公職,接著1984年任職經濟學人雜誌。

而總統府記者會提出的時間表是蔡英文在1983年6月提交論文,1983年10月完成口試,1984年1月倫大通知口試通過。

所以,Elliot是在1984年的什麼時候任職經濟學人雜誌?而在這之前的那個公職又是什麼時候到什麼時候?

這兩個時間點牽涉到Elliott什麼時候正式離開LSE,是在1983年6月之前或之後?是在1983年10月之前或之後?

要先確認這一點,才有考證離職後繼續指導博士生的必要。

所以,你要我考證,那你是不是該先考證Elliott到底什麼時候正式離開LSE呢?

如果你連考證都沒考證過,或是考證過卻找不到證據可以指稱Elliott是在1983年6月或10月之前離職,那你又憑什麼說蔡英文口試時沒有指導教授呢?

千萬不要告訴我是學生紀錄卡喔,那會有點好笑喔。

不過,我可以先根據我對國內博碩士指導教授的些許瞭解初步回答你:我曾經聽過有些博碩士還沒通過口試,指導教授就轉到他校,但口試時還是會回來,而且在這期間,博士生有問題還是可以去找那個教授,最後論文指導教授仍是掛原來那位,沒有什麼問題。學校不會在剩下幾個月要口試時,因為教授轉調就硬要博士生另找指導教授啦。

而且,有些學校根本就准許外校來擔任指導教授,甚至准許非學界、不需特定學位資格的人士擔任指導教授,只要先經過校方同意就可以,比方說陽明大學就是。所以,即使指導教授離開學界,要繼續指導也是於法有據啦。

台灣這種地方都可以,像LSE這種比台灣大氣、自由、不在意論文格式或錯字的名校,我想也不是什麼問題吧?
turtlins wrote:
雖然這個問題應該到我...(恕刪)


口試教授是誰啦?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