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火車是很安全的,但現在反而變成最危險的交通工具。

一、以前是一個超重量級的火車頭在最前面拖後面車廂,發生撞擊時,最具分量的火車頭可能受損嚴重,駕駛員也可能殉職,但後面的車廂是相對安全的。

二、以前的火車跑得慢,現在為了競爭力,不斷加快速度,一旦軌道遭到異物入侵,或是軌道變形而出軌,傷亡都相當慘重。

三、台鐵的鐵道不像高鐵是封閉性的,危險很難避免,這次出軌後不幸撞進隧道,造成嚴重傷亡,如果不能把整個鐵道系統封閉起來,就要檢視一旦出軌後的撞擊區為何?如果是隧道,就必須在隧道前開始逐漸封閉並預設撞擊潰縮區,如果出軌後有可能掉落溪谷、海洋,就必須增設欄護措施,如果撞擊後掉落農田,就相對比較無所謂。

整個來講,個人還是覺得台鐵這個系統已經不符現代所需,還是興建環島高鐵比較實在。
carloslie wrote:
公共交通的本質是維護大眾運輸跟確保偏鄉交通...為什麼有人一直拿獲利為主的民營化或公司化當萬靈丹...


這樣就能上下其手而且可以逃過監督啦......土地利益多驚人啊...........
.
神魔亂舞 wrote:
一年償還一千億連續四(恕刪)


鐵路獨佔事業你要坐火車就要付錢。問題是要付多少錢?

50年後台灣高鐵未來也是要交由政府經營的。
神魔亂舞 wrote:
台鐵負債4000億怎麼救


台鐵土地資產約8000億,如果辦個資產重估,應該會上兆,一點都不難救。缺錢借就好了,問題是本業不能平衡,沒有還錢的能力,資金流動就成大問題,長期來說,設備更新於投資就會持續惡化,形成惡性循環。

台鐵的問題在於用如此龐大的資產,一年的營收也才300億左右,資產投資報酬率極低。而其營運範圍太大,所需的人力難以精簡,可實行的效率提升有限。

收入面只能提高票價,政府以預算支應補貼票價,而不是強制台鐵以賠本票價營運。
支出面縮減不賺錢線路,處分閒置資產。
缺錢就發行股票/公司債,改善流動性。

這些都是民營化後,立刻會實行的策略。

為什麼很多政客認為民營化是就台鐵的良方?因為提高票價和裁撤站點車次,都有極大的政治代價;但丟給民營業者去動刀,則政客可以撇清責任,又可以(私下)撈到處分天價資產的好處。公司化後,把帳面虧損轉嫁給其他公營事業以認股方式吸收,不必承受立院預算壓力,更可逃避監督。

只是實際上動手,各方勢力難以擺平,分不到羹的,往往也敗事有餘,形成恐怖平衡,以致什麼方案都推不動。

一如台灣許多老企業,幾十年後,本業已經式微,其坐享的價值變成當初擁有的土地資產,搖身一變從科技股變成資產股。就算營運管理不佳,但也絕無倒閉的危險。台鐵在早年是台灣極為搶手的賺錢公營事業,績效薪資福利誘人一如今日的高鐵/捷運公司,吸引了為數眾多的優秀人才。當初的頂尖人才,今天變成過街老鼠,實為諷刺。

今日的台鐵,需要的是依其營運效率來推算平衡票價結構,才有可能建立健康的財務體質,但目前的票價受制於政治任務,因此虧損跟營運能力好不好的直接關聯其實不大。
宣佈關門,砍掉重練
carloslie wrote:
對財團來說很容易的.(恕刪)

不要有空降的人,尤其是高層人員,人員比例跟數量跟營運額正相關,閒置空間應考慮出租給住宿,商店使用,夜間加強貨運,實名制購票,強化保險跟誤點補償,強化班次調度,有些時間列車不用每站停,使乘坐時間減少,偏遠地方除減少停車次數也要要求政府補貼,或利用兩段式先用區間車至大站再乘坐另一列車,有錢後還是多朝自動化,除減少人力,也可確保安全跟準時
鐵路的路網用簡單的描述
分三級
高鐵 — 最快速 最貴(站次少)六都間
速度200公里以上
台鐵 — 省級鄉鎮市 地區性移動及到六都
速度不需最快 數十公里~百公里
捷運 — 城市內節點使用 站次多 路網密集
速度最慢 服務點多

台鐵運量能力很高,但是要重新依照
收益性與其他工具重新排運行班次及
與高鐵捷運的接駁互通,屬於競爭又合作。
突顯台鐵運量及價格的優勢(建置成本少)
現有的自強復興(高速)跟地區性營運
要更明顯兩極化,長途高速加強收益性
地區性電車做服務地區並接駁長途。

台北/新北的捷運跟高鐵已經是畸形,
因為跟台鐵一起算 重複性太高。
舉例,台北車站 板橋車站 桃園車站
屬於三種工具都並存,但是接駁有好有壞
其實,要改善各自的營收 是要互通接駁
讓高鐵/台鐵/捷運 轉乘能活用也創收。

相對,在城市間的移動,台鐵還是
主要的工具角色(自用車/巴士/計程車輔助)
台中/高雄有捷運 可以增加便利。
能挖掘轉乘潛力的,應該是
台東/花蓮/宜蘭/基隆/新竹/苗栗/雲林/屏東
至少以這些次於六都的台鐵車站為中心,
如何利用台鐵車站做交通運輸業的接駁優化
以及車站周邊設施升級和業外創收。

以台中高鐵及台鐵對比,
高鐵車站內的空間很大,已經設置招商
引店鋪進駐賺取租金並提供旅客餐飲服務
但,台鐵限於任務,還是以便當/便利店
此類固定思維經營。環境設施的維護,
受限經費也會起連鎖反應,益發減少營收。

講了很多,最後歸納一點集中
台鐵要跟地方政府共同開發車站經營。
做好車站環境重整,才能賺錢。
旅客還是有一定剛性需求,
只是被其他工具吸引走,如自用車 巴士 高鐵。

這些範圍裏面,其實跟民營化都無關
最多是在組織上,改革班次設計及
增加跟地方政府合作開發周邊,
跟整治車站環境創造收益。
拿高鐵和台鐵的108年度財報來比較幾個數字:

客運人次
高鐵:6741萬人次
台鐵:2億3615萬1449人次

客運里程數
高鐵:119億9400萬延人公里
台鐵:110億4560萬1171延人公里

客運運輸收入
高鐵:461億765萬6000元
台鐵:177億7007萬1279元

人事成本
高鐵: 50億1392萬9000元,其中退休金費用2億502萬6000元
台鐵:149億5818萬4974元,其中退休及卹償金13億5182萬1881元

退休金(確定福利)負債
高鐵:2億5656萬2000元
台鐵:660億6233萬4003元

現職員工人數(含正式和臨時)
高鐵:4608人
台鐵:15451人

債務利息支出
高鐵:64億5462萬4000元
台鐵:8億8962萬9384元

簡單講,

第一,

台鐵的客運延人公里數只比高鐵少了8%,

客運收入卻比高鐵少了61.5%,

而台鐵的客運人次卻是高鐵的3.5倍。

換句話說,

台鐵承擔了比高鐵三倍以上的運輸功能,

整個社會給與台鐵的報酬,就算加上貨運收入6億3806萬2266元,卻只有高鐵的四成。

這其中,長年來票價調漲速度緩慢、偏遠設站和路線占比高,

都是整個社會把成本轉嫁給台鐵所累積的共業。

第二,

台鐵更承擔了數十年來累積的人事成本,

台鐵的用人費是高鐵的三倍,

其中每年要給付的退休卹償更是高鐵的五倍以上,

長期累積的退休金負債更完全和高鐵不是同一個等級。

所以,

台鐵不是砍掉四千億負債就能脫胎換骨了,

台鐵每年的債務利息支出,其實遠比高鐵還少,

台鐵真正的沉重負擔,

是一年149.6億的用人費,就吃掉184億客、貨運收入的81.3%,

和高鐵一年50.1億人事成本只占客運收入461.8億的10.8%,

完全不能相比。

台鐵曾經是整個台灣社會運轉的基礎,

台鐵也吸收了整個社會的發展成本,

當整個社會指著台鐵罵的時候,

可有想過,台鐵的弊病其實是整個台灣社會所共同造成的?

除了由政府以納稅人的稅金吸收台鐵的長年負債,

社會大眾可願意付出更合理、更能反應台鐵營運成本的票價?

或是台灣社會願意承擔台鐵大量人事精簡,或裁撤眾多小站、路線的社會動盪?
客運人數與里程數相比
大約台鐵是高鐵3倍人數而里程近似
所代表含義,除了台鐵與高鐵性質類似
城市間移動,還有台鐵在無捷運系統,
承擔的城市內及郊區的短距離運輸功能。
對應旅客數,台鐵的人事費同樣3倍,
在概略估算上等比例是沒有爭議的。

就如同前面所說,台鐵缺少的是
長程獲利能力,短程或小站 並非不必要。

高鐵票價計算,是包含了BOT建案時
投資金額的償還,不同於台鐵。

人員的冗員比,是台鐵問題,
但是如何減肥,都是執行上難度高於理論。
所以要利用轉型,調整營運班次,工作內容
將現有人力精簡,然後剩餘人力做轉移至
其他新創 例如車站經營,環境維護。
再剩餘的人力及歷年來有爭議的人力,
在做處置措施,這樣對旅客 對台鐵 對員工
都是比較少衝擊跟傷害。
turtlins wrote:
拿高鐵和台鐵的108年度財報來比較幾個數字:

大大真是太神了,小弟斗膽請教這種資料要怎麼找才會這麼完整,網路上估狗都只能挖到零碎的數字

turtlins wrote:
台鐵曾經是整個台灣社會運轉的基礎,

台鐵也吸收了整個社會的發展成本,

當整個社會指著台鐵罵的時候,

可有想過,台鐵的弊病其實是整個台灣社會所共同造成的?

整個社會? 我印象中板上只有綠粉大大指著台鐵人事成本罵,順便連結到黨國餘孽什麼的,至於偏遠地區設站這種其實帶有社會福利色彩的事情,以及台鐵是怎麼帶起台灣發展的,可能太深奧難以理解。


高鐵做的是高階生意,所以員工人均貢獻金額遠高於台鐵很正常,至於台鐵改革,大家眼中第一眼看到的是都會區的精華地....
mark0826
你忽略了台鐵的人事成本,高鐵很年輕,退休金的負擔幾乎是沒有,台鐵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