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寄生在西洋曆上面的中囯節日

skistosais wrote:
如果沒有西洋曆,固定在陽曆4月5號(or4月4號or4月6號)的清明節就會不見了。


"固定" 還會 "or" 或 "or"?

想做西洋人 就早點從投胎......

原來是湯若望制定的24節氣
真他媽的刷新了我的3觀
1450到底能不能派出幾個有知識的人
不要讓人看笑話!
wkh2006
你錯了,他是沒常識,還談不到知識
中央厨房新出来的菜?都馊了
>中華民國 才是正統正宗的中國,一直都在使用傳統的繁體中國字

台灣用的是漢字、漢文。
中囯用的是中囯字、中文。

中囯字裏面有部份漢字,也有日本字。

漢字是漢字、漢文是漢文。
中囯字是中囯字、中文是中文。

漢字≠中囯字
漢文≠中文。

台灣用漢字、漢文的主要原因:被漢文化殖民過。
golihi
胡說八道
逛逛3455
鬼扯卵蛋
唐朝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難道他是在哈啦?
農曆其實是陰陽合曆,因為純陰曆的年不準,所以導入24節氣和閏月去補償純陰曆不準的部分
二十四節氣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即太極圖中四象的太陰、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日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人類各民族多有此四。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四象,即四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八卦)。到秦漢年間[3],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將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曾提到陰陽(日月運行)、四時(四季)、八位(八卦)、十二度(時辰)、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漢武帝時,落下閎將節氣編入《太初曆》之中,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二十四節氣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之位置。二十四節氣又分為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一一相間。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周年視運動,所以其西曆日期近乎固定,上半年的節氣在6日,中氣在21日,下半年的節氣在8日,中氣在23日,前後不差1~2日。12個節氣也是干支紀月中的每個月支的起始之日,例如,立春為寅月之始,驚蜇為卯月之始。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映了季節和氣候的變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稱八位,是區分公轉運動對於地球影響的八個關鍵節點;雨水、驚蟄、清明、穀雨、小滿、芒種、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等十六個則反映了四季中更細微的氣候變化。


双标很容易被揭穿打脸。至于不要脸天下无敌的鼠辈,怎麽造谣鬼扯,也不会感到愧疚不安,因为那是他的职业。
skistosais wrote:
中囯字裏面有部份漢字,也有日本字。


奇怪,愚人節不是過了嗎?
簡體字是參照行書、草書的寫法編出來的
不是日本字
我笑到快岔氣了
小時不讀書~長大塔綠班
陰陽合曆正是指外國人湯若望編的時憲曆。

湯若望很聰明,他把中囯古曆建構在看不見的西洋曆上。
表面上是中囯古曆,看不見的底層卻是西洋曆。此舉顧慮了明末清初中囯人的面子。

你愛講「陰陽合曆」,何不拿出湯若望之前中囯有「陰陽合曆」的證據?

wkh2006
湯若望之前中囯有「陰陽合曆」的證據, 正是24節氣
SteveJTY
幾千年前,中國人就知道用24節氣(太陽曆)來耕種,用農曆來計時。
清明是節氣,台灣沒有"清明節"這個節日
台灣是在1972年制定"民族掃墓節",並列為國定假日
"清明節"是對岸過的,不是台灣人可能不太了解台灣的節日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