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rtgame wrote:我投同意!因為亂世用亂方法,碰撞出可能性,或許會快一點!我覺得,我們進展太慢了!今天我兒子說,所有民主國家,只有18個國家(會不會是140國譴則俄國之17+台灣?) 我原本要投同意的, 後來看一下18個國家中, 竟然有 新加坡, 21 歲才能投票.立刻改變主意投不同意票, 新加坡才是台灣要學習的國家.
觀察阿扁扁帽運動到反服貿和蚵p現象年輕人容易跟風和被煽動真的很危險坦白說選舉活動都有這種從眾現象只是年輕人加入會讓現象更嚴重大家都很容易被錯誤訊息誤導最後萬劫不復別以為網路時代容易查證訊息真假事實上網路更容易造成假訊息氾濫再配合民進黨暗黑網軍推波助瀾國民黨就算蔣經國再世也沒用香港反送中也是在搞所以現在只要看到年輕人上街搞抗議我都嗤之以鼻
社會運動是人民表達意見的一種方法,我予以尊重但是令人瞧不起的是,一邊說著為國家好,為社會好,為大家好卻藉著社運進入政黨,進入政壇把社運當作自己的登天梯的人一些年輕人,被政黨操作,煽動,成為站在檯面上的社運人士背後卻被許以未來,為政黨工作,這種目的動機不純的人真的就是令人不齒
heartgame wrote:今天我兒子說,所有民主國家,只有18個國家(會不會是140國譴則俄國之17+台灣?)18歲不能投票,台灣是其中之一! 他知道這次公投還偷渡了18歲被選舉權嗎?以後搞不好他的高中同學有可能還在讀高三時就當上里長、議員、立委甚至市長?你敢把國家前途交給高三生的屁孩嗎?
先說好,個人是投下不同意18歲公權修憲原因是這次根本就是急就章的推出來的法案根本就沒有充分的行政配套、政府與民間的溝通這種作法是只是追求「其他的政治利益」而不是真的希望能將公民權更加的完全化及普及化個人覺得公民權下修到18歲不是不可以只是不應該只是以個人、政黨利益的角度來考量畢竟根據政治學-年齡與政治態度的關係-政治社會化理論一、政治文化影響政治行為:由奧蒙(G. Almond)在1956年首先使用,意指政治體系成員對於政治系統的主觀態度與取向,這種態度取向會影響人們所採取的政治行動,當然也就影響政治系統的穩定性,其要素包含以下三項。1、)經驗信念(empirical belief):指人們基於經驗而建立的信仰與信念,此種信仰與信念對政治系統的支持與否影響甚大。2、)價值偏好(value preference):指人們持有的價值觀不同,因此政治問題就會做出不同的價值判斷。3、)情感反映(emotional effect):指人們對於所接觸的政治事務表達出的情緒反應。二、政治社會化決定政治文化:政治社會化由社會心理學家海曼(H. Hyman)首先提出,研究個人政治態度與行為的根源及發展。強調個人透過社會機構媒介,學習到符合個人社會地位的各種行為模式。奧蒙(G. Almond)指出,政治社會化是將人們導入政治文化的過程,進而產出對政治系統中各類角色與扮演角色者的態度(認知、情感、評價),同時也產生對於輸入與輸出項的態度(認知、情感、評價)。三、與年齡有關的政治社會化模式1、)終身持續模式(lifelong persistence model):個人在成年之前由政治社會化所塑造的政治態度將終身不變。2、)生命週期模式(life-cycle model):個人進入不同的人生階段(年齡),即會呈現出不同的政治態度。3、)世代模式(generational model):同一世代的民眾受到同樣環境之影響而會具有同樣的政治態度。因此世代之間具有不同的政治態度。所以一般人最初接觸政治文化的環境是家庭,再來就是「成年之後」接觸的環境。但是如果意識形態只是一形成就會「很不容易改變」,即表示未形成前就是很不確定的,那就表示「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如宣傳、媒體、政策結果、流言…等等。因此下修年齡對於「政治工作者」而言有以下好處:1、可利用「媒體」形塑形象、議題。2、提供片面或扭曲的資訊。3、製造世代衝突。好方便「操縱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