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加碼投資,打造英國能源自主關鍵一役
英國政府宣布再追加142億英鎊(約192.5億美元)投資於Sizewell C核電廠,使總投入達到178億英鎊。
這是當代英國最龐大的核能支出,被財政大臣譽為「英國核電世代的重大推進」。這座位於薩福克郡的核電廠將成為繼Hinkley Point C後,英國20多年來第二座新建核電站。
這項投資不僅是能源政策的轉向,也表明政府對核能未來發展的高度信心。
為什麼英國選擇此時大力發展核能?
英國此舉背後有幾項戰略考量:
☢ 能源安全壓力升高:在俄烏戰爭與天然氣價格劇烈波動背景下,英國急需降低對進口能源依賴,增強國內電力自給能力。
☢ 氣候目標壓力大:為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英國需在再生能源之外,補上穩定、低碳的基載電力來源。
☢ 就業與產業誘因:Sizewell C在建造高峰期預計創造1萬個工作機會,並刺激本地核能與工程供應鏈發展。
建成後的Sizewell C核電廠預計每年可提供相當於600萬戶家庭所需的電力,成為全英穩定供電的重要來源。它將採用與Hinkley Point C相同的EPR核反應爐技術,由法國電力公司EDF主導技術開發。
隱憂與質疑:總成本不透明、完工期未定
儘管規模龐大,但這項核能投資也引發不少爭議:
缺乏總成本與時程透明度:政府尚未公布完整預算與預計完工時間,引發監督團體不滿。反對組織Stop Sizewell C認為,「納稅人難以評估這筆錢是否花得值得」。
歷史經驗不佳:參照Hinkley Point C多次延宕與預算超支(至今仍未完工,成本已達310-340億英鎊),外界擔心Sizewell C恐重蹈覆轍。
投資者參與尚不明朗:政府雖未排除引入其他民間資金,但目前聲明中未提及任何新投資者進展。
核能回歸?這是一場政策與信任的考驗
Sizewell C的命運不僅影響英國能源結構,也將成為觀察核能是否能重新在歐洲崛起的重要指標。
英國政府此舉等同於一場信心宣示:認為核能將成為未來電力系統的關鍵支柱,尤其在綠能不穩與用電暴增(如AI、電動車等)趨勢下,基載電力的重要性再次浮現。
但這份信心最終是否能轉化為可控的成本、如期的建成,以及民眾的支持,仍是一場漫長的試煉。
風評:花100億美元為美國建氣管是賣台或護台?
在沒有任何專業評估與內部共識之前,賴政府就要出資百億美元參與美國阿拉斯加天然氣管計劃,這是一個百分之百違反常理的投資計劃,除了台灣毫無反抗的接受美國的敲詐之外,很難有其它恰當的形容詞了。
總統府祕書長潘孟安日前由賴清德總統指派出席「阿拉斯加永續能源會議」,他在會中明確表示,台灣「期待更進一步的雙邊計畫」,而參與阿拉斯加州天然氣計畫就是強化能源夥伴關係的具體展現。
潘孟安口中的阿拉斯加天然氣計劃是指要興建一條長約800英里(約1287公里)長的輸送管,把在北極圈以北油田生產的天然氣送至南部、在當地液化後運往亞洲,預計2026年開工,並在2028年開始輸送天然氣,全部經費估計高達440億美元(約1.3兆台幣)。以美方「唱名」要台、日、韓參與出資而言,台灣至少要出資100億美元以上。
此一事件有諸多違背常理之處。先以供需方的關係看,這個案件中,台灣是天然氣的購買(或是說消費)端,美國阿拉斯加是供應(生產)端。由購買端出資為生產端興建廠房、設備的案例雖然少,但確實是有。消費端願意出資為生產端建立設備的原因,多是基於如產品或相關技術的稀缺等因素、必須牢牢掌握住生產端的產品之考量。
但天然氣顯然完全不構成這項理由。從全球的眼光看,天然氣當然不是一項「稀缺」產品,除了美國之外,中東、澳洲、加拿大、北歐、俄羅斯、巴布亞紐幾內亞…..都有生產,縱然美國的是產量占比超過2成的「大哥」,但也遠遠不到有可讓購買者為其出資建氣管的程度。更且以台灣而言,從阿拉斯加進口的天然氣,占比只有10%左右。
即使有因輸送管的安全、穩定、效率及成本都優於船運,基於國家能源安全穩定等因素的考量,而由購買端部份出資的案例─如中俄間的輸送管線、或是德俄間的北溪管線等,但台灣的LNG進口,無論來自阿拉斯加、還是中東或其它任何地方,必然全部是靠船運,換句話說,台灣替阿拉斯加埋單百億美元建的輸送管完成,但與台灣的國家安全、能源穩定,連「半毛錢」的關係都沒有。
台灣有什麼理由與必要出資上百億美元去為生產者建輸送管線?
此外,這條輸送管的定位在那裡?如果是美國政府的「公共基礎建設」,台灣為其出資埋單,豈不怪哉?而以美國這種資本主義國家而言,這種管線多半是由某民間能源大企業負責出資、融資、興建並管理,如果台灣要出資,代表的是一種「投資入股」的方式加入,如果是一種投資,獲利與風險是必要的考量。
但請問,賴政府有作過任何專業的成本效益分析與評估嗎?如果國發基金投資數億台幣到一家企業,都要(至少形式上)有專業的評估與分析報告,賴政府要出資百億美元參與阿拉斯加天然氣管線計劃,能只憑高層的「一張嘴」與政治外交考量嗎?而且,這種投資案要的恐怕不僅是專業的評估報告而已,更該得到民眾支持與社會共識。
當然,更關鍵又重要的是:錢從那裡來?要在年度預算中編列、還要經立法院通過,大概是行不通;現有包括國發基金在內的各種基金,也不會有一口氣拿出百億美元投資單一項目的能量與膽量,或許,這就是為什麼賴政府決定要成立主權基金的「初衷」與目的吧。
美國要求台灣等盟邦為此計劃埋單,其實已經是形同勒索要保護費,因為,這個計劃是美國正規劃中的所有LNG計劃中,是成本最高、效益與回收最差、占比又低、堪稱最「糟糕」的項目,甚至相較國際上其它計劃,也是被列為成本最昂貴的LNG出口計劃。
美國企業與政府不願背負成本、風險與可能的損失,才找日、韓、台出資當替死鬼,理由是這3國從阿拉斯加進口LNG會比其它地方更便宜又快速。但如果此計劃真能讓阿拉斯加出口的LNG更具價格競爭力,那美國政府或企業就去投資,亞洲國家一定歡天喜地的向其購氣,美國的投資「回收有望」。
但既然淪落到要施壓日韓台出資,顯然情況不是那麼美好,更何況,日韓台豈有必要出資為美國承擔風險的責任與義務嗎?
其實,說來說去只有一個理由:找盟邦為美國埋單。美財長貝森特早早就明說川普要日韓台為此計劃出資,而且有意將此納入關稅談判中。日、韓顯然未接受,或是說尚在拉鋸、擺脫壓力,或至少爭取到更好的條件。
只有賴政府最「乾脆」,似乎是連拉鋸掙扎都不必了,用網路上的用詞就是「直接就跪」,3月就讓中油簽署阿拉斯加LNG買賣暨投資意向書,不僅採購、還會參與上游投資;6月更派出潘孟安這位高層官員赴阿拉斯加,直接就承諾參與阿拉斯加州天然氣計畫。
接著賴政府該好好想想錢從那裡來,而那些曾經支持主權基金的在野黨政客,也該重新考量是否該把如此龐大資金交給政府「自由運用」了。更深刻的靈魂考問則是:這是護台還是賣台?
沒有更好的選擇,全球核能復興正式開始
核子時代即將來臨。隨著對清潔、可靠能源的需求不斷增長,全世界已經加速核能復興,英國啟動建設新核電廠,世界銀行也已解除 2017 年以來對發展中國家核能融資的禁令,超過 30 個國家承諾在 2050 年將核能容量提高兩倍,世界已經認清,人類對電力需求只會大增,要有穩定的供應來源,除了燒煤之外,只有核能。
英國將投資 193 億美元建設核電站,稱這一代人以來最大的核能計畫,將使英國擺脫化石燃料,並推動建造小型模組化核電廠。能源部官員表示,英國需要新的核能來實現清潔能源富足的黃金時代,因為這是保護家庭財務、重新掌控能源,以及應對氣候危機的唯一途徑。
今年 5 月,川普簽署行政命令,加速美國核能的普及,降低監管和成本門檻,並為核電廠提供資金,目的將美國核電裝置容量從目前的約 100 吉瓦擴大到 2050 年的 400 吉瓦。中國計劃在未來 15 年內建造 150 座核電廠,目標是到 2035 年核電裝置容量達到 200 吉瓦。
世界銀行 (World Bank) 也有新的動作,將支持政府延長現有核電廠的壽命,並協助支持電網升級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並加快小型模組化核電廠的發展。最近一家德國核融合新創公司也籌集創紀錄的 1.3 億歐元,用於將這項技術推向市場。這筆資金可能看起來不多,但這家公司最初一輪融資只有 700 萬歐元,這輪融資無疑反應市場興趣激增。
接受核能做為基載電力
世界將需要更多的電力。世界銀行預計,光是未來十年,發展中國家的電力需求就將成長一倍。高盛研究部表示,經過數十年的停滯,受電力消耗增加、向清潔能源轉變,以及對全天候電源需求推動,未來幾年核能供應將大幅增加。到 2040 年,全球核能發電量預計將從 378 吉瓦增加到 575 吉瓦,核能在全球電力結構中的占比將從約 9% 升至 12%。
去年底 30 多個簽署國同意在 2050 年將全球核電裝置容量增加兩倍,這是一個重要的認知,雖然風能和太陽能遊說團體多年來一直在努力,但他們仍無法讓所有人相信風能和太陽能能夠獨立處理電網問題,顯然做不到。如果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是首要任務,那麼核能將成為唯一可比較的替代方案。
核能最大的問題是新核電廠建設耗時數年,這或許就是世界銀行專注於延長現有基礎設施壽命,而不是資助新建核電廠的原因。
台灣仰賴液化天然氣
相較世界趨勢,台灣最後一座仍在運作的核電廠因 40 年營運執照到期,於 5 月關閉,讓台灣成為「無核家園」。根據彭博社數據,關閉台灣的核電將需要付出代價,2015 年以前,核電占台灣電力結構的 16% 以上,由於能源需求增長,到 2030 年,台灣可能需要每年多花費約 20 億美元購買液化天然氣。
據中油統計,台灣每一年液化天然氣進口量約 2,113 萬噸,美國占 10%,一年採購量兩百多萬噸。今年 3 月中油與阿拉斯加簽署採購與投資協議,可能要向阿拉斯加購買 600 萬噸的天然氣,阿拉斯加也希望興建一條約 1,287 公里的輸送管,將阿拉斯加將液化天然氣運往亞洲,該計畫要價 440 億美元,台灣可能也會是出錢的那一方。
液化天然氣對氣候的破壞比煤炭更糟糕。液化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科學家警告,液化天然氣對氣候的影響,比任何其他導致全球暖化的化石燃料都要大。中研院學者批評台灣能源政策,稱使用天然氣類似「吸毒」,且仍然高度依賴進口,後續想脫離這種依賴,將花費更大的成本。
不抽菸、煮菜!40歲女罹肺腺癌結節「滿天星」!醫曝:土生土長台中人
三立新聞網 2025年6月16日

非核家園滿月中火火力全開!廖偉翔曝: 燃煤量竟暴增1.47倍
台灣邁入非核家園已滿月,外界關心台中火力發現發電狀況,國民黨立委廖偉翔近日調閱台中火力發電廠的燃煤資料,發現令人震驚的變化。今年1月1日到5月16日,台中電廠總用煤量為353.9096萬噸,平均每天2.6022萬噸;但自5月17日核三除役後,到6月15日短短28天內,用煤量高達115.247萬噸,平均每天竟達3.8415萬噸,暴增了1.47倍。
「這不只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實實在在加劇的空氣污染警訊,人民的肺就是代價!」廖偉翔痛批。當核三除役後,中火為補足電力缺口被迫火力全開,導致燃煤量大幅上升,中部空品雪上加霜。
廖偉翔進一步指出,衛福部日前公布最新「113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癌症已連續43年高居死因首位,去年有高達54,032人死於惡性腫瘤,平均每9分45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其中,肺癌死亡人數達10,495人,並已連續21年名列第一,蟬聯癌王。廖偉翔表示「當我們關掉核電,不只關掉了發電機,也打開了空污的潘朵拉盒子。」並且「肺癌與空氣污染的關聯早有醫學證據支持,當空污惡化,就是拿全民健康來換電,這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他強調,政府所提出的「健康台灣」政策目標,是要將癌症死亡率在2030年降低三分之一;但現行能源政策卻明顯與此背道而馳。「一邊說要顧健康,一邊卻讓火力全開、空污惡化,這不是自相矛盾,是什麼?」
廖偉翔嚴正呼籲經濟部與行政院應立即檢討能源政策,誠實面對「非核家園」的真正代價。他主張,不應再以高污染的燃煤火力來彌補核電缺口;應重啟對安全核能的科學性、理性討論;更應將人民健康列為能源轉型的首要考量,不能讓能源轉型成為公共健康的災難以及被犧牲的附帶成本。廖偉翔重申支持穩定、乾淨、安全的能源,也相信台灣人民有權呼吸乾淨的空氣。如果我們的能源政策無法保障人民的基本健康權,就應該勇敢面對、調整方向。
商總理事長許舒博今天表示,台灣做為能源進口國,相較於燃氣、綠能,核能是現階段穩定來源,民眾去醫院接受核磁共振(MRI)檢查都不怕,核電廠也沒外洩過,連中東產油國都設核電廠,呼籲政府不要再堅守非核家園政策。
封印解除!世銀12年後解禁核電融資 歐盟擬砸8.2兆、菲律賓立法追趕核能
面對全球能源轉型與減碳壓力,核能正逐步重返各國能源政策核心。世界銀行上周宣布,解除自2013年以來對發展中國家核能專案的融資禁令,並計畫與國際原子能總署合作重新投入核能發展。
此外,歐盟方面則預估將投資高達2,410億歐元,推動核電建設與延役工程,並啟動新電力購售協議試辦計畫,吸引民間資金。
東南亞也有新進展,菲律賓國會通過首部核能安全法案,預計於2032年啟用首座核電廠。從國際金融機構到開發中國家,各方動作顯示,核能正以新技術與更嚴格監管標準,成為潔淨能源選項之一,重新進入政策視野。
世銀解除封印,解除12年核電融資禁令
世界銀行以低利率向各國提供貸款,幫各國建造從防洪堤到鐵路等各種設施,但於2013年時決定停止資助核電計畫;接者在2017年,宣布將從2019年開始停止資助上游石油和天然氣項目,但仍會考慮在最貧窮國家開展天然氣項目。
根據外媒報導,世界銀行行長彭安傑(Ajay Banga)表示,董事會已同意解除長期以來對發展中國家核能項目提供融資的禁令,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他在致員工信中提到,將透過與聯合國監管機構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攜手,「重新進入核能領域」。
另外,世銀也計畫協助開發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讓這項科技能隨著時間成為更多國家的可用選項。不過,針對是否資助天然氣開發,以及在何種情況下進行投資,董事會尚未達成共識。
彭安傑於備忘錄中指出,至2035年,發展中國家的電力需求預計將增加逾一倍,這將需要在發電、電網與儲能等領域投入每年6,300億美元的資金,是目前2,800億美元的一倍以上。
菲律賓通過核能法案,預計2032年啟用首座商轉核電廠
近期不僅世銀鬆綁核能禁令,歐盟與東南亞對核能的態度也逐步轉變。
菲律賓眾、參議兩院近期通過《菲律賓國家核能安全法案》(Philippine National Nuclear Energy Safety Act),等總統簽署後即正式成為法律,成為菲律賓安全、和平使用核能提供法律框架。
其實該法案已在菲律賓國會討論20年之久,去年11月在眾議院通過,今年6月再獲參議院三讀批准。
其中,法規規定成立獨立機構「菲律賓原子能管制署」(PhilATOM),監管民用核能的安全應用,將依照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的嚴格規定,按部就班興建核能發電廠。
目前菲律賓尚無商轉核電廠,發電主要依賴化石燃料,其中燃煤占比達6成。為因應減碳趨勢,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曾誓言將核能納入國家能源結構。
根據菲律賓能源計畫,預計於2032年建成並啟用首座核能電廠,裝置容量達1,200千瓩(MW),並進一步於2050年將核能裝置容量提升至4,800千瓩,同時不排除重啟前總統老馬可仕時期建造的核電廠,以提高乾淨能源比重。
歐盟預計再投資8.2兆擴大核電建設
核能約占電力生產24%的歐盟,則計畫於2050年將核電規模從目前的 98 GW (吉瓦)擴大至109 GW。
根據路透社報導,歐盟執委會表示,該擴建計畫將需要2,410億歐元(約8.2兆新台幣)投資,其中2,050億歐元用於新核電廠建設,360億歐元則用於延長現有核電機組壽命,投資來源預期涵蓋公私部門。
不過,因為歐洲近期的核能計畫常常超支且延宕,執委會指出,須有更多的金融工具來吸引因風險與高昂前期成本而卻步的民間投資者。
草案指出,若新建計畫延後五年,整體至2050年的總投資成本將額外增加450億歐元,執委會認為,結合多元融資來源並輔以降低風險的工具,可能為一種可行的解方。
歐盟內部長期對是否推動核能以達成減碳目標存在歧見。分歧主要在於法國高度依賴核電作為主要電力來源,而德國則在前政府時期採取反核立場。因此,歐盟能源政策向來較少針對核能提出專屬獎勵或設立目標,亦未以歐盟預算支持新核電廠建設。
不過,此次草案中指出,執委會與歐洲投資銀行將啟動一項5億歐元的電力購售協議(PPA)試辦計畫,核能項目將具備申請資格。
路透社指出,目前歐盟27個成員國中,有12國擁有核能機組,其中法國數量最多。斯洛伐克與匈牙利有新機組正在建造中,波蘭等國則計劃興建首座核電廠。
沒有不舒服!40歲男不菸不酒 X光一照「已癌末到處轉移」

一名40多歲男子不菸不酒,人完全沒有不舒服,結果X光檢查出來竟是肺癌末期。(翻攝自蘇一峰臉書)
胸腔科醫師蘇一峰今天分享,一名40多歲男性,平時不抽菸、不喝酒,生活作正常,身體也沒有任何不適,卻在健康檢查時發現胸部X光有一顆5公分大的腫瘤,且已是癌症末期,癌細胞已轉移到多處,讓蘇一峰感慨「人完全沒有不舒服,結果是癌症末期。」
蘇一峰在臉書發文指出,這名40多歲男性患者不抽菸、不喝酒,沒有任何不適,一檢查竟發現胸腔罹患末期癌症,且癌細胞已廣泛轉移。從X光片中可見,患者胸腔有一顆5公分腫瘤,且腫瘤藏在主動脈附近,是一顆縱膈腔腫瘤,並已轉移至右上肺,出現1公分與2公分的小腫瘤。
蘇一峰表示,這名男子每天認真工作,僅因健檢報告X光顯示異常,才來到胸腔科檢查,「去年X光還正常,今年就變成末期癌症並出現多處轉移」,讓他感慨「身體毫無不適,卻已是癌末」。男子得知病情後,當場在診間哽咽落淚,難以接受罹癌事實。
蘇一峰指出,根據衛福部日前公布的2024年國人十大死因,肺癌再次蟬聯第一名,每年奪走超過一萬條人命。他感嘆「反核反到火力全開,用肺發電。
台灣有誰是因為核能而生病過世的?反而全民長肺結節、得肺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