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l4su3a8cl3 wrote:
台灣靠的是製造業,旅遊業並不發達算是零頭,這竟然也能稱為大餅
不對。
產業要分梯次,就跟生態應該多樣性一樣,
一個國家發展的穩定性,來自於產業的多樣性。
不會每個人都是台積電的工程師,
還有很多人需要賣肉圓、賣茶葉蛋。
甚至養豬、掏水肥。
你不能因為產業產值小,就忽略他們的重要性。
--
台灣觀光的問題,不是中國遊客少,而是全球遊客都少,
問題出在觀光業的體質。
旅館服務貴、餐飲太類似,
大眾運輸交通不便、
語言能力太爛。
這些都是台灣的觀光問題。
觀光是必要的,因為觀光是文化行銷的重要一環,
越在地、越國際,你必須把人拉過來,用我們的文化觀光去涵化外國人,
並且藉以形成經濟效應,達到以文化觀光的手段、促成經濟霸權的形成。
===
我會覺得,如果當前台灣跟中國的困境在政治主張,
那台灣自己應該要有思考方向,
演唱會經濟是一個可以發展的路線,
台灣可以適度開放中國人來台的條件,
比方開放第三地轉機,短期10天簽證,
讓中國年輕人來台灣聽演唱會,搭配第三地轉機機票給折扣,
吸引全世界(當然主要是亞洲的日、韓團體)的藝人來台灣開演唱會,
不管是台北的大巨蛋、高雄的世運、未來的台中大巨蛋,
甚至如果要玩大一點,本次光復鄉就不要復原了,直接作遷村,
把補償發下去,把土地徵用,
然後把房子全部剷平,重新建起防水體系,
在光復鄉搞一個大型體育館,作為紀念公園,
也作為後續辦理大型演唱會的場館。
這樣,以演唱會吸引中國、日韓跟東南亞年輕人(45歲以下)來台觀光,
這些人相對的政治對立性低,
你可以以音樂綜藝來影響年輕人,多認識台灣。
形成品牌效應,並且促進區域性觀光活動發展。
但,在搞這些計畫,不是像上面這樣直接講,
而是要有一系列的配套,包括觀光的基本建設,交通、旅館業、導遊人力等等,
通通要有大計畫配合執行。
坦白講,不容易,
光是一個招牌管理就作不了,不是不想作,而是民眾要不要支持作?
這是一盤大局,需要很大量的公共討論,
可是台灣民眾只有20秒討論的能力,超過20秒就只剩下互相罵來罵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