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我這些年看病經歷
1.小感冒,痛風,皮膚病....等等就到一般診所
2.想要檢查詳細的,就要去大型醫院,因為有設備,問題來了
掛號一次問診,醫生排抽血,超音波,X光,核磁,電腦斷層,除了抽血可以當天做,一般都要排,所以還要 再去一次純檢查,再掛號一次看報告,有問題才能治療下定論。
3.一般診所,除了婦產科,牙科,很少有超音波,X光,西醫都要靠一些影像醫學來判定,所以其實稍微單純的檢查疾病,如果一般診所有設備,可以當天當場就知道病症,就不用多次往返大醫院。
比如說看個是否有結石,如果一般診所有超音波,那由醫生或檢驗員當場檢查,當場判定,就不用擠大醫院。
不是愛擠大醫院,是背後大家都了解醫療設備的問題,那些診所醫生很多也是大醫院出來的,我們民眾也信任,但遇到需要儀器診斷時,就不得不到大醫院。
我覺得現在街邊診所和醫學中心差異,就在設備和流程。就算漲到1500~2000,該去還是會去,因為,設備就在那~~~
另外一點,迷信專家,一但有較重疾病,經常都會詢問或打聽XXX哪個醫生好,就搶掛,實際上很多門診是老專家,若遇到開刀,可能是他的學生操刀,也不是老專家親自動刀,頂多在旁指導,有指導還好,沒指導也是照開不誤!!找專家可能心理因素大一點,會安心一點吧!!
鐵牛CEO wrote:醫學中心不是隨便說的,還是那句話,你生病一定是就近看醫,我不覺得你會為了不去醫學中心,而跑去跨縣市的醫院看診,至少我覺得,自己的命還值這個價錢。
明年直接去醫學中心,1200...(恕刪)
而且,台灣醫療是高手在民間,正常人都是先就近在診所看診,不行再找大醫院,而此時,考慮的不是分級,而是看是否有口碑或名聲,都是大醫院要跑一趟,誰還在乎甚麼分級?
另外,如果你家附近就是台大、中山、北醫醫院,你會捨近求遠開車去遠處的地區診所、聯合醫院嗎?
醫療本是稀有財,漲價是必然,好好賺錢比較實在。醫療、不動產、物價,生活所需只會逐年上漲,不會逐年下跌,鈔票只有越來越薄沒有越來越值錢的。
台灣幸好有健保,比世上90%的國家都要幸運得多。
A咖錦衣衛 wrote:我有朋友就是X光技師,醫療檢查儀器是要花錢買還要受訓,更是要養專門的技術人員,沒證書執照是不能執業的,地區診所幹大醫院的事,一年能用幾次 ? 也太瞧得起他們了。
離我最近的就是教學醫...(恕刪)
鐵牛CEO wrote:目前台灣醫療現況是,第一線的地區診所遍佈,大型醫院也都爭取升級好能招攬更多業務,中間的中階醫院反而沒那麼普遍,只存在偏鄉地區,你都市化越高,所得越高,投資醫院的相對資本雄厚,我都能在寸土寸金的都市買地蓋醫院了,有差這點錢嗎 ?
如果是住這些地段的話...(恕刪)
醫療分流,目前就是診所、醫院2線制,看病的沒再給你分教學醫院、醫學中心的。
掛藥、看診費越來越貴也是物價上漲的必然趨勢,但健保有國家稅收資源在支撐,跟勞保一樣,永遠不可能破產。
我猜要漲價,應該是中央沒錢了,比較合理的推測,應該是要花上兆預算去買軍火、綠電、火電、光電,推甚麼韌性XX的,說句直白的話,下個月都能每人領一萬了,你多收的稅收拿來補健保虧損,大概可以300年不漲價吧 ?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