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也來審查一下,哪些文言文是必學的經典?

1360 wrote:
古文觀止的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真的很棒!
還有老子的道德經、諸葛亮的出師表、韓愈、莊子....太多了,留給大學中文系的仔細品味,國中、高中國文課只要點綴一些文言文就好,讓中等教育學生瞭解忠孝仁愛等的精神即可,也真的不要太多。
要瞭解忠孝仁愛等的精神去看古早味的史艷文布袋戲和楊麗花歌仔戲說不定還比較快。

當初胡適一句「老子都不老子了」,被他老母叫進去罰跪,這一篇教誨從國立編譯館時代就有了,而且還是白話文,結果讀了這篇文的反課綱學生還打親老母........

要學忠孝仁愛等的精神跟書本沒什麼關係,跟社會風氣比較有關係。
君顏甚厚,汝母知否?
絕代蝴蝶 wrote:
要瞭解忠孝仁愛等的...(恕刪)


我倒認為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是一種修養,一種生活的意境

"樂躬耕於隴畝兮,吾愛吾廬。 聊寄傲於琴書兮,以待天時。"

有"某種程度" 上 意境是一樣的!

KCLin0423 wrote:
我倒認為 '斯是陋...(恕刪)
我國中時也很愛陋室銘,讀完後,看到自己凌亂的書桌,都還會有種清高的錯覺。
君顏甚厚,汝母知否?
十多年前就發生了:一整年的資訊量超過人類歷史總量。

今天,大數據時代,資訊量更為龐大。學生早就不該用「遵循古法」來教育了。


你可以是被「三十年不變的講義」教出來的「精英」,
但是,
你的下一代不應該也不可以用相同的講義來教。



隨便想幾篇我中學時代唸的文言文

劉開問說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 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劉蓉習慣說
蓉少時,讀書養晦堂之西偏一室。俛而讀,仰而思:思而弗得,輒起,繞室以旋。室有窪徑尺,浸淫日廣。每履之,足苦躓焉;既久而遂安之。

文章好不好我沒資格評判,但是要說這種文章多華麗多曲折到看不懂學了完全無用
應該不至於吧

絕代蝴蝶 wrote:
我國中時也很愛陋室...(恕刪)


哈哈,想必您當時必有高尚的品德!

skistosais wrote:
十多年前就發生了:...(恕刪)


可是,
"法者,憲令著於官府,賞罰必於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姦令者也"
亙古不變,加諸四海皆準
總統還有行政院更應該念一下
所以不用改!
"秋芙所種芭蕉,已葉大成陰,陰蔽簾幙。
秋來雨風滴瀝,枕上聞之,心與之碎。
一日,余戲題斷句葉上云:
「是誰多事種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
明日,見葉上續書數行云:
「是君心緒太無聊,種了芭蕉,又怨芭蕉。」
字畫柔媚,此秋芙戲筆也。
然余於此,悟入正復不淺。"

----

雖不是經典,但是是個很不錯的小品!
布袋戲就一大堆文言文的東西
怎麼就沒問題呢?

skistosais wrote:
十多年前就發生了:一整年的資訊量超過人類歷史總量。

今天,大數據時代,資訊量更為龐大。學生早就不該用「遵循古法」來教育了。


你可以是被「三十年不變的講義」教出來的「精英」,
但是,
你的下一代不應該也不可以用相同的講義來教。


這也是在某些狀況下適用的。

你說,三十年前教排列組合、微積分、聯立方程式,今天要不要教?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