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下來,發現台灣二元化太嚴重非左即右,非黑即白,非綠即紅我手機有裝電子支付,也有悠遊卡,也有信用卡,更會備有現金(不超過2000以免亂花)想用什麼支付,就用什麼支付在疫情嚴重期間(5-8月),大多用電子支付非現金我都會噴完酒精消毒才放入口袋這不但引人側目,也很花時間…再說,現在50歲以下,有誰身上只有一種支付的?
悠游卡是nfc卡, 设计的目的是小额快速支付, 和香港八达通, 日本西瓜卡,其实是一个意思, 因为手机可以带nfc功能, 完全可以装进手机电子支付是趋势, 不可能改变的,收付双方都有动力, 群雄混战最终还是会整合的, OTT平台最有优势, 没有发卡成本, 各种模仿apple pay的只是银行卡的变身, 本质还是一张非接触银行卡, 还是比不过ott平台. 等于各家银行在发卡帮助ott支付平台建立支付体系.大陆公交地铁也可以用ott支付,因为设计了先扫后付的机制,可以和nfc卡一样刷得快.
還不是稅的問題?現在很多小店,小本經營者是免用統一發票,說穿了就是免稅。結果一旦電子支付,收支多少一目瞭然,那是要叫人家怎麼避稅?就像停車,停紅黃線沒被開單,那就叫免費停車;和停車格計時收費比,請問哪個比較划算?
我自己都用samsung pay跟三星的悠遊卡 平常身上現金只會有100~200 我覺得行動支付可能也很看手機吧 三星因為可以用悠遊卡 所以我搭車 買清心等等的我就有不用拿悠遊卡 手機在手上就好 其他什麼台灣pay之類的 太麻煩了 不能用感應的就算了 目前我只習慣感應支付😗 不過我覺得台灣在行動支付上面也不差啦 現在手機很多地方都可以到處逼了
說電子支付沒有比現金交易方便的,原因在於路徑依循以及路徑切換成本,還有就是台灣的相關基建還是遠遠不足,市面上能用的店家連5成都不到。在基建完善前提下,如果進入全電子支付路徑一段時間,就知道便利程度差很遠。之前有5年都在台灣讀書,習慣了覺得現金也算可接受,後來疫情期間在大陸待了1年沒回台灣,習慣了全電子支付生活後就很煩現金交易。光要找個適合數錢的零錢包就很煩了,之前有個蠻好用的放在大陸了沒帶回來,換了好幾個都讓我數錢數得很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