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面積僅 3 萬 6 千平方公里,小小的土地上卻有 4 座核電廠,其中核一、核二與核四皆分布於北海岸,與人口眾多的臺北市直線距離僅不到 30 公里。
究竟臺灣適不適合核能發電?在回應此問題前,除了瞭解核能發電本身的優點與缺點,我們應先瞭解臺灣目前的能源結構,才有助於判斷廢除核電可能造成多少電力缺口?而為彌補此缺口,我們又將面臨怎樣的困難與挑戰、應選擇何種能源來取代核電。
根據臺灣綜合研究院 2019 年的能源政策民調結果,全臺有將近六成民眾「誤認」臺灣主要的發電方式為核能。
事實上,根據台電公司所公布的歷年發購電量各能源別占比,自 105 年起,核能占比都低於 15% 以下,106 年甚至僅占全臺總發購電量的 9.3%;換言之,若政府能要求企業節電或轉用綠電來抑制每年用電成長,於此同時積極發展再生能源,以目前臺灣的能源政策規劃——2025 年前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提升至總體發電量的 20%,臺灣適不適合核電便僅是一個假議題,因核電在臺灣總發購電量的佔比僅約 10% 上下,隨著再生能源佔比逐年提升,臺灣根本不需要核電。
臺灣不適合核能發電的三大原因
姑且不論按臺灣目前能源配比與未來政策規劃,核電已毫無存在之必要,若以安全、時間與經濟效益等面向理性分析,核電既不符合我們最重視的環境永續理念,後端處理費用又高昂,對於臺灣減少空污、碳排放更是緩不濟急。
位處地震帶,核災風險高
臺灣位於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交界,板塊運動本就頻繁,但臺灣的四座核電廠卻都興建於斷層附近,有極高可能面臨地震、海嘯與洪水的三重威脅;且臺灣地狹人稠,核一、核二廠分別位於新北市石門與萬里,距臺北市直線距離均小於 30 公里,若臺灣發生相當於日本福島事件的核災、疏散範圍需達 20 至 50 公里,意味著臺北市 260 多萬人,加上新北市 380 多萬人皆需於短時間內疏散,屆時的恐慌與忙亂程度令人難以想像,災後復原之路更會是一場醒不來的惡夢。
〔記者黃佩君/台北報導〕原能會前主委蔡春鴻指出台電核發處長許永輝質疑核四安全,但過去擔任核四廠模擬中心主任時卻在試運轉報告上簽名,現在的質疑有如違背專業或說謊。台電表示許永輝當年是本於職責,但完成試運轉測試後送原能會審查;當時擔任主委的蔡春鴻也不接受報告並退回。
蔡春鴻質疑許永輝當時曾在試運轉報告上簽名,現在質疑核四安全為違背專業或說謊等。台電強調,許永輝當年是本於職責完成試運轉測試後,送原能會審查,「台電是考生,但主考官原能會不接受退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