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7629 wrote:
中國詞彙,雖然古代就...(恕刪)
你知不知道,中國這個詞,已在忽必烈對日本的國書裡使用,正式代替元朝?
你知不知道,中國這個詞,已在清朝對各國的條約裡屢次被使用,正式代替清朝?
國書和條約,都是國與國之間的正式文件,而中國一詞已在這些正式文件出現,但在某政黨對你的教育裡,絕對不會跟你講這種事。
元朝和清朝名字的簡稱也不是中國這個詞,那為什麼他們會不約而同的在國際文件裡使用中國這個詞呢?
元清以前,中國這個詞已被廣泛使用,或當作國家的代名詞,各朝的統治者也多以中國自稱,民間也相當流傳,中國這詞已有數千年歷史了。
但某些人為了貫徹獨立之思想,一定會跟你說,中國這個詞是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之簡稱,是近代才有,以前都是叫唐國,宋國,元國,清國……所以,既然要獨立做自己,我們可以心安理得的對自己說,我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只要自己不想承認中華民國,不想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的話,自己就不是中國人對不對?
skistosais wrote:
《星期專訪》中研院院士胡勝正:中韓FTA影響不大 競爭力最重要
為避免斷章取義,提供相關完整報導的連結。
《星期專訪》中研院院士胡勝正〈yam news〉
該報導標題下,「中研院院士胡勝正:中韓FTA影響不大 競爭力最重要」
下面是他答覆的摘要。
1.由於ITA、市場區隔等因素,中韓FTA對台灣整體影響不大,但不能因此輕忽,
應積極爭取加入TPP;至於兩岸服貿及貨貿,應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基礎下協商,
讓全民監督。
2.只有FTA不夠,競爭力最重要,降低成本的經營模式已到了極限,要趕快轉型、強化研發,
並開拓市場以避免過度依賴中國,降低中國轉型過程的不確定性對台灣的衝擊。
3.整體影響應該不大,雖然對某些個別產業可能影響很大。但也不能因為整體影響不大就輕忽,
台灣在美韓FTA失一點、歐韓FTA失一點、中韓FTA又失一點,加起來就失很大,
因此任何衝擊都要積極因應。
4.我們比較需要注意的,反而是中國扶植本身產業,兩岸經貿已由合作變成競爭,
過去一廂情願說兩岸垂直整合,我們做關鍵零組件,他們做普通零組件,
合起來製造產品由中國出口。實際上,中國扶植自己的產業,
例如半導體等,影響兩岸競合關係。
5.我們過分強調降低成本的營運模式,生產標準化的產品,靠規模經濟,
所以就非常依賴中國市場,利用中國的生產基地,但中國已經起來了,
跟台灣的關係從合作變成競爭,中國又有市場,逐漸取代我們;
中國之後,東南亞也起來了,所以降低成本的營運模式已到了極限,
要趕快轉型,強化研發,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
關閉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