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愈 wrote:
台灣方面只是要對服務(恕刪)


ECFA本就是在92共識下簽訂的框架
大家彼此友好氣氛下做生意
被民進黨認為有統戰及掏空台灣嫌疑
鼓勵大腸花抗議運動使後續協商中斷
選舉結果也看出800萬人反對92共識
既然這樣
共識基礎沒了
老共還需要與台灣談啥?
還讓利嗎?
要被自己人幹叼呀!
super bandage wrote:
擺脫對大陸的依靠需要(恕刪)
super bandage wrote:
擺脫對大陸的依靠需要(恕刪)

https://news.campaign.yahoo.com.tw/2020election/article.php?u=eaa35d5e-323b-39ae-b62c-429561486309&guccounter=1&guce_referrer=aHR0cHM6Ly93d3cuZ29vZ2xlLmNvbS8&guce_referrer_sig=AQAAAJAG9U8YB0vtlC6iz9L6M0JZPOg_VqZ5jMxL_LrVCDFsiIeZsgac1fu8R61-ApsZhg5XwKPWgRdbjVI1KxEhu5mFdp79FQijldgmq8_AoUAzVnEOjc9okqkTGAmrA69eMbXZvAnTx3vu9cWim0y5S_MwQc-FqDc5tPEwOF9alBY8
FTA沒這麼好簽.

【Yahoo論壇/曾志超】台美雙邊貿易協定不是用喊的
2019年12月17日
作者為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總統蔡英文9日接見美國商務部助理部長史宜恩時,再次拋出台美簽署高標準的雙邊貿易協定(BTA)議題。美國是我國第二大的貿易夥伴,若能簽訂BTA效益可觀,惟台美兩國要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仍存在諸多障礙,蔡政府卻不積極排除,光是打嘴砲毫無裨益。

有助於緩解邊緣化危機

台灣是一個以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國際貿易為經濟命脈,全球經濟整合對我國衝擊甚鉅,當對手國享有比我方更低的關稅時,將形成不平等的競爭,衝擊我國廠商的出口。為避免這個問題,我國也想融入國際區域經濟整合,但目前已生效九個FTA的貿易涵蓋率僅有13.6%;加上二大RTA我國都無法加入,其中《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已於 2018年12月30日生效,占我對外貿易總額之24%;《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15個會員國已經完成協商,可望於明年生效,占我國貿易總量59%。台灣連二者的談判資格都未能取得,對我國貿易衝擊相當可觀。

美國為我國主要的貿易夥伴之一,占我國總出口的14%,而且出口金額仍不斷的成長之中,若能與美國完成FTA,將能促進二國的進一步的合作,強化雙方的經貿關係,降低對中國大陸市場的依賴,並能適度降低我國經貿邊緣化的危機。

簽署台美FTA的三大障礙

隨著台美關係日益密切,台美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機會似乎愈來愈大。美國國會正在審議的《2019年台灣盟邦國際保障與強化倡議法》(Taiwan Allie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 (TAIPEI) Act of 2019),俗稱《台北法案》,明文呼籲美方以簽訂經濟上互惠,並能保護美國勞工、有利美國出口商的自由貿易協定(FTA)為目標,與台灣展開雙邊貿易協商。縱然二國對簽訂FTA都表達高度的意願,不過雙方仍存在三大障礙,分述如下:

第一,美豬開放問題未解:台灣一直期待與美國簽訂FTA,多年來台美自1994年簽署《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rade and Investment Framework Agreement,簡稱TIFA),引用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資料,美台TIFA會議迄今已召開10次進行磋商,第一屆TIFA會議始於1995年召開,其後會議分別於1997、1998年、2004年、2006年、2007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及2016年舉行,期間已經針對加入WTO、智慧財產權保護、消費者安全保護、投資、智慧財產權、農業、技術性貿易障礙、藥品及醫療器材等議題進行討論,取得相當的進展。2008至2012年因我國禁止含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俗稱「瘦肉精」)的美牛進口而停開,我國在2012年公布美牛瘦肉精最大殘留容許量後,2013年TIFA才重啟復談;由於台灣對含萊克多巴胺豬肉和特定美牛產品進口仍有限制,台美談判再度停擺,迄今已經二年都沒舉辦TIFA會議。

今年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10月發布《2018年度貿易報告》,再度批評台灣在沒有科學根據之下,限制禁止含萊克多巴胺豬肉及限制特定牛肉部位產品進口的規定,形成貿易障礙;三月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公布的《2019年各國貿易障礙評估報告》,也有同樣要求我國開放。

易言之,美豬開放係與美國談判的前提。蔡英文明知其為美方談判的先決條件,卻不願意面對這問題。而TIFA是美國洽簽FTA的前置程序,如今連最基本的TIFA會議都召開不了,更何況是進一步討論FTA內容。

第二,市場開放:二國FTA涉及的層面甚廣,包含商品關稅減讓,還包含服務貿易、投資、金融、競爭規範、智慧財產權保護、貿易救濟、貿易與環境、透明化及經濟合作等議題。

檢視我國已簽署的九個FTA,其中巴拿馬、瓜地馬拉、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巴拉圭與史瓦帝尼與我國貿易量都相當低,對我影響相當有限;與中國大陸簽訂的ECFA只是架構性協議,並非完整的FTA,許多敏感性的產業都未納入,負面影響不大;《台星經濟夥伴協定》(ASTEP)與《台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因其主要產業與我國重疊性較低,衝擊亦不明顯。

反觀,與美國的FTA涉及範圍就相當可觀,從川普政府完成的新版《美韓自由貿易協定》(KORUS)、《美墨加協議》(USMCA)以及9月25日達成美日第一階段的新貿易協定等三大FTA內容就可看出端倪。

即使我國能解決美豬與美牛開放問題,與美FTA談判還需要處理諸多問題,例如農產品與服務業市場開放,勢必會衝擊國內市場,需要長時間的準備,並提出輔導衝擊產業的方案,以降低其負面衝擊。蔡政府根本尚未做好相關準備,尤其農產品開放、貨品關稅大幅調降及非關稅措施調整等,不知如何與美國談判?

連內容對我較為有利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在2013年都掀起軒然大波,想必大家仍記憶猶新。我國至今尚未全面檢視產業開放與關稅減免等問題,若恣意開放,難以想像會產生怎樣的後座力?

第三,貿易逆差擴大:美中貿易戰開打以來,台灣對美國的出口不減反增。根據財政部最新的《2019年11月海關進出口貿易初步統計》顯示,今年1-11月對美國出口大增,達421億美元,年成長率逼近二成(17.6%),同時也造成103億美元的鉅額出超,遠超過去年全年的64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對美高額的逆差,恐遭到美國關切,甚至迫使改善,美中貿易戰的起點就是從鉅額的逆差開始的,美國前幾大貿易逆差國(日本、韓國、墨西哥及歐盟等)也紛紛被要求改善。

越南經驗殷鑑不遠,近期對美出口劇增的越南已經被美國盯上,今年5月時,美國財政部將越南列入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6月川普公開點名「越南占美國便宜比中國還凶」,暗示可能對越南加徵關稅;7月美國商務部認定台灣和南韓業者將鋼鐵原料運往越南洗產地,對其鋼鐵產品課徵最高456%的懲罰性關稅;美國商務部長羅斯11月8日訪問越南,直接要求縮減對越南的貿易逆差。職是之故,我對美順差不斷擴大,很有可能也被美方要求檢討,列為FTA談判的重點項目。

政府應盡早準備

蔡政府一直吹噓與美國關係處於最佳的狀態,似乎自由貿易協定已經唾手可得。然而,若政府不願意正視前述三項問題,FTA根本不可能達成。建議政府應盡早從事難度較高的準備工作,告訴人民將如何排除障礙,而不是盡做一些對達成FTA無益的打嘴砲!
JW75 wrote:
我昨晚才在他棟討論串...(恕刪)
台灣這麼強,請問為何不自己斷?
曹sir wrote:
我國2018年對大陸(恕刪)


您給出的是2018年的數據,2019年的數據已經有增加
altezzaclio wrote:
https://news...(恕刪)


所以,很多人把希望寄託於台美簽FTA,根本不現實

更不要說即便能簽,也只能解決外銷的14%,ECFA停止後外銷大陸40%那剩下的26%的外銷貿易額要從什麼出路填補,依舊無解


而且簽訂前台灣要有準備期,簽完正式開始看到收效也需要時間,而這些時間的同時ECFA已經斷掉,外銷的壓力會明顯反作用於台灣內部經濟


最重要的是我不認為開放了美豬美牛美國人就能和台灣簽FTA,更大的可能是利用簽FTA的希望而誘使台灣接受美豬美牛開放在先,之後對FTA簽署的商談直接擱置,反正對美國沒傷,美豬美牛開放台灣進口的目的也已經達成
要擺脫依賴大陸也可以,但要往哪裡去?
台灣跟東協也沒簽約,台灣生產的東西要賣到東協要扣關稅,不如台灣廠商直接設廠在東協更快。
大家很討厭大陸是沒錯,也不能太依賴單一市場,但,台灣除ECFA之外,能不能請高手提供一下,我們目前手上還有什麼有用的貿易互惠合約? 或者是即將簽約的合約? 總不能ECFA廢了,其他也沒進度吧。

686crisis wrote:
ECFA停止短期對台(恕刪)
台灣經濟仰賴大陸...一旦停止
台灣經濟崩盤......通貨膨脹
幣值貶值.....大概完了

日本失落20年..台灣至少50年
super bandage wrote:
所以台灣外銷第一大市場,佔台灣外銷40%,每年800~1000億美金的外貿收入,原來都是只有少數人在中國有生意?

到底多少人賺大陸的錢不知道
但我聽過一個說法是:
兩岸經濟往來的好處大多都進了資本家的口袋
所以對很多人來說,兩岸關係影響比較大的是資本家

https://wiki.mbalib.com/zh-tw/M型社会
什麼是M型社會
  所謂的 M型社會,指的是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富者在數字世界中,大賺全世界的錢,財富快速攀升;另一方面,隨著資源重新分配,中產階級因失去競爭力,而淪落到中下階層,整個社會的財富分配,在中間這塊,忽然有了很大的缺口,跟“ M”的字型一樣,整個世界分成了三塊,左邊的窮人變多,右邊的富人也變多,但是中間這塊,就忽然陷下去,然後不見了。
  M型社會是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說的一句話:你別再以為,只要咬牙忍一忍,好日子還會回來,你可能已經從中產階級 淪落到「下流社會」而不自知……


我只能說做任何事都有代價的
要追求主權,就不要再接受老共給的經濟紅利
說真的,賺老共錢本來是不錯
但賺得錢大部分都跑到資本家口袋
(包括綠營的人也有跑去大陸賺)
一般小老百姓得到的不多
捨棄老共給的經濟紅利也是該走的路了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對此句話人們通常的解釋是:無論是諸侯或者大夫,不擔心財富不多,只是擔心財富分配不均勻;不擔憂人民太少,只擔憂境內不安定。

跟資源匱乏的民國50年比,現在的人物質生活比那時候好太多了
若民國50年的人能穿越時空來到現在,一定會認為大家都是大富翁
這年代衣服隨便就可以買到,但50年代衣服破了一補再補捨不得丟
但是現在基層的人不會認為自己富有,因為貧富是比較出來的
買得起衣服不算富裕、三餐餓不著也不算富裕
因為有錢人講究名牌服飾、吃法國餐
財富分配不均才是感覺貧窮或富有的重要因素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