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65537 wrote:
批評:
退休的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研究員丹尼爾·賈斯比(Daniel Jassby)在美國物理學會通訊《物理學與社會》(2019年4月)的一封信中提到Helion能源,稱其為據稱從事「巫毒聚變」而不是合法科學的聚變初創企業之一。他指出,該公司是“在5到10年內不斷聲稱擁有電力,但幾乎所有公司顯然從未產生過單一的D-D聚變反應”的公司之一。


https://www.cnbc.com/2021/11/05/sam-altman-puts-375-million-into-fusion-start-up-helion-energy.html

沒錯. 核融合已經講幾十年, 但有人投資做研究總是好事. 各種方式都值得嘗試,

難道眼睜睜讓現在使用能源的方式把地球毀了才來想辦法?
maya95
SMR = Small Modular Reactor. 他大概認為 SNR = Small Nuclear Reactor
bulldog2005
啊,這是我的錯,不過單純打錯...不好意思
john65537 wrote:
大勢所趨,民進黨還能反核多久?

不反核了? 綠委籲原能會掌握鄰國第4代核電技術

今年11月美國史丹佛大學的「核能與能源安全」研討會上,會議主持人史丹佛大學政治及社會學教授戴爾蒙(Larry Diamond)直言,「台灣淘汰核能,簡直是瘋狂(Madness)」。

台積董事長 劉德音:要關心5年後電夠不夠

一天到晚跳電 = 台積電一直出走

不肯恢復核電民進黨的唯一目的

就是要賺天然氣及風電的錢

環保只是假議題

maya95 wrote:
一天到晚跳電 = 台...(恕刪)

【用愛發電】成了世界的笑柄,
DPP執政這麼久了還不肯面對現實。
民粹黨為甚麼反核?
https://tw.news.yahoo.com/%E9%99%B3%E5%AE%97%E5%BD%A5%E6%A1%88%E4%B8%8D%E5%96%AE%E7%B4%94-%E5%B7%A5%E7%A8%8B%E5%B8%AB%E9%A9%9A%E7%88%86%E5%92%8C%E5%8F%B0%E5%8D%97%E9%80%99%E7%94%A2%E6%A5%AD%E5%8F%88%E6%B2%BE%E4%B8%8A-%E8%87%AD%E4%B8%8D%E5%8F%AF%E8%81%9E-092808107.html

該粉專還強調,撈錢就是這麼容易,老老實實工作賺錢是傻子,只要打通政府,幾年就可以勝過別人一輩子。此外,他點出想要杜絕類似弊端只有發展核能,「核電不只技術乾淨,政治也相對乾淨,核電門檻太高,非國家級資金玩不起,非專業國際工程團隊,也蓋不出反應爐,地點有嚴格限制,全台就那幾個地方可建廠,想圈地也圈不出東西。」

工程師認為,支持核電,不只可以穩定電力,還能阻止台電每年幾仟億元無窮無盡的虧損,並阻止民進黨加地方黑勢力掏空國庫,好處實在多到數不完,解決問題的答案就在那裡。「問題是,民眾何時才願意醒一醒?又有哪個政治人物,上位之後,能把這些救回來?」
南部需要核電廠做海水淡化了
john65537 wrote:
民粹黨為甚麼反核?h...工程師認為,支持核電,不只可以穩定電力,還能阻止台電每年幾仟億元無窮無盡的虧損,並阻止民進黨加地方黑勢力掏空國庫,好處實在多到數不完,解決問題的答案就在那裡(恕刪)

工程師認為,支持核電,理由是阻止台電每年幾仟億元無窮無盡的虧損?
如果核電是省錢電廠,要蓋好滿才是王道,問題是 鈾235數量有限,用完後 有去估計新式核電廠省錢嗎? 用鈾238發電(研究中,對岸示範中)
不討論核廢料問題
wonderzero2 wrote:
工程師認為,支持核電...(恕刪)


目前澳大利亞、加拿大、哈薩克斯坦和南非四個國家鈾礦儲量加起來占到了全世界總量的八成以上。
以台灣的處境要取得鈾235應該無虞。

但對岸的核電廠除了鈾,還有釷燃料發電,
其優點是釷的蘊藏量較多、燃料裝造較簡易、產生較少核廢料、不易製成武器,而且釷裂變發電較有效率等。
呵呵!
兩年前我就說台灣需要核電了!


核電復興 非碳家園成趨勢

侯友宜「無煤台灣」的主張符合主流國際趨勢。民進黨蔡政府執政以來強力推行的「2025非核家園」,已確定跳票,因為經濟部長王美花去年就公開承認,無法達成原訂2025年綠電比例要達到20%的政策目標,而下修為15%。不過,即使經濟部降低綠電比例,能源專家認為,15%恐怕仍然做不到,因為根據經濟部發布的統計資料,2022年再生能源發電比占整體發電量僅8.3%。

蔡政府的能源政策除了現實上不可行之外,也不符合國際要求。在淨零目標的要求下,目前國際上幾乎已沒有什麼人在談「非核家園」,各國早已轉向追求「非碳家園」,要盡可能降低碳排;侯友宜的無煤家園正是在此趨勢下的政策方向。

歐盟已在2022年將核電列入綠色能源,儘管天然氣發電也被歐盟認定為永續能源,但條件很嚴格,必須是為了取代煤電且只適用到2030年,加上俄烏戰爭造成天然氣價格飆漲,許多國家吃不消,因此選擇恢復或增加核電的國家愈來愈多,形成所謂的「核電大復興浪潮」。

蔡政府應該是理解到全球非碳家園勢不可擋,加上歐盟將在今年10月試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這對以外貿為主要經濟活動的台灣來說,影響非常巨大,因為CBAM將訂出出口國產品的碳含量,如果超過歐盟地區的規範,進口商就必須另外購買CBAM憑證,才准許進口,因此CBAM也被認為是「碳關稅」的一種。如果出口商能夠提供產品在原產地已經支付了當地經歐盟認可的碳價或是碳稅等相關費用,提出證明即可抵銷歐盟CBAM憑證的採購費用。因此,各國紛紛推出碳費或碳稅機制,至少要把這個徵收的權利保留在自己國內。根據《氣候變遷因應法》,台灣的碳費預計2024年上路。

而碳權就是指排碳的權利。如果企業碳排量低於政府所訂的規範,就可以把多餘的排碳權賣給超過規定的企業,而碳權交易所正是撮合買賣方的集中交易平台。碳交所營運項目分為國內碳權交易、國外碳權買賣以及碳諮詢3大項,目前因碳交易相關子法還沒有實施,因此還無法進行交易,主要是提供碳諮詢等教育訓練工作。

綠電不足 火力發電比例高

不論是CBAM、碳權、碳稅或碳費,概念上都屬於碳定價,目的是為了推動企業減少碳排放,最終能夠達成碳中和的目標。儘管成立碳交所有助於減碳發展,但如果只是在國內交易,左手賣給右手、互相抵銷,這對台灣整體減排貢獻不大。而且台灣屬出口導向,因此碳權交易必須得到國際認可,最好是能夠和國際市場接軌,這樣才能避免碳權重複交易;進一步是取得境外碳權,以保持甚至提升台灣產業在全球供應鏈的競爭力。

不過,目前看來,由於碳稅、碳費都還不確定,能不能取得歐盟與美國認證,當然更不確定,且相關交易機制也還未訂出,台灣碳交所要談與國際接軌,實在是言之過早。

另外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台灣企業可謂「先天不良」,因為不論企業本身多努力減少碳排,只要在生產過程中使用到台電的電力,碳排當場就會飆高,因為台灣火力發電的比例高達8成至9成;雖然企業可以購買綠電憑證,沖低高火力發電結構下的碳排,但綠電也不是人人買得到。

根據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統計,自2020年至今,台積電買了88%綠電憑證,其他眾多企業、商會和工商團體,一再哀號買不到綠電,若這個問題繼續惡化,恐怕又給了企業一個出走的理由。因此,如果台灣不降低火力發電的比例,不但台灣始終擺脫不了溫室氣體排放榜上後段班的惡名,也將拖累企業和產業的競爭力。

問題回到政府電力政策這個基本面的問題。要是蔡政府繼續「火力全開」,即使碳交所順利開張了,對台灣整體減排、企業提升競爭力,效果仍然有限。
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30817004998-262101?chdtv
講難聽一點澎湖人口才10萬

台電去年虧損4000億
其中1/4拿去補貼澎湖人
一人一年發一百萬,澎湖人會反對才有鬼

只有補償不到位的,而且你以為核電廠會有多危險?
不合格的核電廠你想運行都沒辦法
以為你家熱水器喔,想開就開,沒經過國際認證,你們國家全國都沒人反對也沒用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