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同:廢指考 我欲哭無淚--學歷階級化,世襲化正式浮上檯面

he168tw wrote:
連勝文?? 他是聯考時代的產物吧.....是用他來證明權貴在"公平"的聯考入學也照樣出頭住帝寶??

原PO想說的應該是聯考時代就算權貴也要靠實力才能上台大吧
以下取自維基百科

連勝文為家中長子。1970年出生於臺南市,後隨家遷居臺北並就讀於木柵附近的再興中學。高中畢業後進入輔仁大學法律系就讀,以體重過重為由,未曾於中華民國服兵役。隨後至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並取得法律士學位與法律碩士學位。
收到..同樣的例子不同解讀...沒啥可說的...只有尊重...
mhhuang wrote:
原PO想說的應該是聯...(恕刪)
收到..文也被回收了.......
cage9999 wrote:
宋先生是公眾人物可資公評之
例如我們會檢視:
高官或其子女有無綠卡?
國防部長兒子有無當兵?
權貴人士的子女是不是不用工作就家財萬貫?
政客或公務員的財產有無異常?

所以我說過去權貴的子女很多並非都是台大政大、有些被送出國留學...等等也是一樣的討論邏輯。

本人舉他愛女為例,你可以指出此例子不合理之處,例如你可以認為宋小姐現在參加考試也不一定是國立大學,我洗耳恭聽。

但是,
小弟我並非公眾人物,請無需在此公開論壇評論本人之成就,本人是否為省長,與本議題無關也。
此為網路基本禮儀。...(恕刪)

Mainline Pocket wrote:
如果是用保留名額的方式,比方説,前面3%。那麽智商的優勢還是有的。

高智商當然有優勢,但不是主因!

1.
智商測驗通常偏重數學、推理這方面的能力,但是"能力"有多種(語文、文學、記憶、音樂、美術、溝通、人際關係...)

2.
一個智商140的台灣學生,跟一個智商90的美國學生一起考英文,通常誰會考得比較好呢?
某方面的天資高,當然在某方面有優勢,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重點還是在學習!

豆花chen wrote:
我是不是被無視了只再...(恕刪)


高中女生去哪裡拿"肺癌細胞"做研究?
不是靠她醫學院教授的父母
她有辦法做這種研究,參加科展?
別愚弄大家了
豆花chen wrote:
我是不是被無視了只再...(恕刪)


重複,自刪...
以前聯考不管三級貧戶或達官貴人
都比才智跟努力
如果不考試還只比才智跟努力嗎?
說得好
廢指考是家長反對還是學生反對的多?

han172189 wrote:
大家還在爭制度啊!重點在家長的心態!太過注重學歷、名校,而忽略了教育真正的本質!

找工作,過去的經歷很重要,名校畢業對一個新人來說,就是過去4~6年有個不錯的經歷,這個名校光環的效益,會隨時間而遞減!等你工作5年、10年後,要看的是你這5年、10年的經歷,不太看你哪間學校畢業的了!

這些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
...(恕刪)

INNOCE wrote:
高中女生去哪裡拿"肺癌細胞"做研究?
不是靠她醫學院教授的父母
她有辦法做這種研究,參加科展?
別愚弄大家了...(恕刪)


這些話是不是應該跟另1位先生說?

小弟貼這個討論只是想提問
本文主角高一女生跟其他沒有「貴人」跟「研究資源」的窮人家小孩
發現「肺癌標靶」的機會是不是相同?
意即:
(本文主角+貴人+研究資源)發現「肺癌標靶」的機會=窮人家小孩發現「肺癌標靶」的機會?
================================
再補1段報導
台灣國際科展/發現肺癌重要標靶 高1女奪大獎

台灣國際科展/發現肺癌重要標靶 高1女奪大獎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台灣國際科展昨天閉幕,最高榮譽青少年科學獎首次由三名女學生全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附屬高中一年級學生郭芷忻,首次參加科展即以「肺癌浸潤之樹突細胞分泌Resistin透過活化WHSC1/Twist途徑促進肺癌惡化」研究獲獎。

中研院院士盛讚 20年少見好作品

中研院院士林榮耀讚許郭芷忻的研究是科展舉辦廿年來少見的優秀作品,獲獎原因是「創新、完整、技巧性高」,作品優秀的程度明顯「超齡」,為了確認不是老師或父母代做,評審團近廿位大學教授甚至集體「找碴」,詳問實驗的理論和操作方法,不斷追究實驗細節,「只要被發現一個破綻馬上就out」,結果教授評審團找不到任何問題,授予青少年科學獎桂冠。

今年共廿一個國家、二百九十四件作品參展,競爭激烈是歷年之最,最高榮譽獎青少年科學獎有三件,台灣二件、德國一件 ,各獲五萬元獎金。

郭芷忻研究人類肺癌細胞(A549)會使其所浸潤的樹突細胞分泌一種名為Resistin蛋白質,首次發現此蛋白質會透過活化WHSC1/Twist特定途徑促進肺癌惡化,建議此蛋白質可做為診斷分子及藥物發展的重要標靶。

雙親是高醫大教授 打小就進實驗室 郭芷忻的父母是高雄醫學大學教授郭伯齡和許雅玲,她表示,童年就在父母的實驗室出入,小六時媽媽教她培養細胞和檢定蛋白質,國三升高一暑假,跟著高醫大教授黃明賢做研究,前後七個月,每天泡在實驗室,現在讀高一,每天下課後要去實驗室二小時,過程很辛苦,能拿到最大獎覺得「不可思議」。

=============================

最後一段是不是很值得討論?












豆花chen wrote:
雙親是高醫大教授 打小就進實驗室 郭芷忻的父母是高雄醫學大學教授郭伯齡和許雅玲,她表示,童年就在父母的實驗室出入,小六時媽媽教她培養細胞和檢定蛋白質,國三升高一暑假,跟著高醫大教授黃明賢做研究,前後七個月,每天泡在實驗室,現在讀高一,每天下課後要去實驗室二小時,過程很辛苦,能拿到最大獎覺得「不可思議」。

=============================

最後一段是不是很值得討論?



這位女學生的努力跟毅力是很令人佩服啦。

說真的要是這研究是由他一個人主導的,這種人材還會跟別人競爭台灣的低等學校?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