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戰役日期 1949年10月25日-10月27日中共兵力共約19,000人(9,086人登陸參戰)傷亡與損失中華民國方面資料:5,175人被俘,3,873人陣亡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資料:3,900餘人被俘,其餘全部陣亡 中華民國方面資料:1,267人陣亡及失蹤1,982人受傷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資料:斃傷6,000餘人古寧頭戰役、古寧頭大捷、金門保衛戰(中國大陸作金門戰鬥[1]:386、金門登陸戰、漳金廈戰役、金廈戰役)[2][3][4]、金門戰役、金門大捷。中華民國官方原稱「金門戰役」[5][6],後此名可指1958年金門砲戰[7],才逐漸以古寧頭戰役一詞取代[8][9]。本戰役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的一場戰役,亦是中華民國國軍在內戰後期的戰況不利後少有的一場大捷,使臺灣局勢暫時穩定。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49年7月上旬入閩,由第三野戰軍(三野)第十兵團負責。第十兵團司令為葉飛,先後發動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廈戰役和金門戰役等。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10月15日,解放軍渡海發動廈門戰役,先佯攻鼓浪嶼,成功吸引國軍注意力,造成國軍判斷失誤。之後,解放軍分數路成功登陸廈門,擊敗守島國軍。10月17日,國軍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棄守廈門。解放軍第十兵團佔領廈門後,繼而佔領金門以北之石井、蓮河、大嶝島、小嶝島、澳頭等地[10]:210。解放軍葉飛將屬下第32軍船隻分發給第28軍,決定集中船隻進攻大金門,但鑒於船隻數量不足,日期一再延後。10月24日晚,終於決定下令渡海進攻大金門,登島解放軍在島上戰鬥三晝夜,最終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