灑水有沒有效?最簡單的實驗,站在電扇前面,吹著你的手臂,然後用一點點水灑在上面,然後會不會出現涼感?當然會。如果沒有感覺有變涼,就要看醫生了。
水沸騰要吸收熱,才會汽化,水蒸發則是擾動的動能轉化打破分子間的束縛,然後直接從任何溫度的液態變成氣態。擾動的動能會被吸收去打破分子,比方吸收太陽熱、比方吸收微觀的物體表面熱,造成水滴之中的熱流,然後讓表面的分子脫離。這是蒸發的原理。
所以灑水是一定有用的。
只不過,巨觀來說,灑水能發生的作用,是很短的,你把一滴水放在手臂上,用電扇吹,一下子就沒了,這段時間會感到涼感,接著就又恢復原狀。
所以都市灑水,有用,但效果很短暫。
灑越多,效果越好,這點也沒錯。
可是為什麼感覺某個地區濕地很多,效果卻不好?
就巨觀角度,不是沒有改善,而是你人太渺小。
整個都市是一個巨大整體,在一個密集的都市中,有一個無限量供應水的水池,會不會造成溫度下降?這是肯定的,但在那麼大的尺度下,就算水池散熱效果很好,當溫度發生差異,比方水池上方溫度下降一度,隔十公尺外柏油路上的熱,會立刻對流到水池上方,把溫度又拉上來,然後再造成蒸發,水池上方溫度下降,造成溫差,不斷反覆。
都市熱島理論裡面,會談到冷島效應,就是比方公園、綠地,因為下方水蘊含,溫度會比較低,因此可以在都市中產生熱對流,熱度從建築群中往公園綠地走,這個熱對流,也就是風。有風,就會涼。因為代表熱在對流,從溫度高的地方往溫度低的地方走。
因此,解決熱島效應的方法,釜底抽薪就是把建築物拆掉,這不太可能,那不然就是多留綠地。或者說專業一點的用詞叫做多留透水性鋪面。簡單的講,一個一百坪的空間,開一台冷氣機,坐在對角,當然感受不到變涼,可是如果均勻的開十台冷氣,這個感覺就會很直接。
當你沒有其他辦法,人工對都市整體來機械降溫,最好、而且節省的方法,就是水,而水的來源,最好就是雨水。不用花錢,別忘了,灑水車開上街還是要花油錢的。增加都市中透水鋪面,向來都是綠建築非常喜歡談的事,這是成本最低、而且有效的方法。不開冷氣的想法是對的,但就跟拆掉建築物一樣,是本末倒置的手段。開冷氣不是一種奢侈浪費的行為,開冷氣是因為太熱了。但太熱了的原因不是因為開冷氣導致熱源集中,而是因為都市水泥建築太多、不透水鋪面太多,太陽能在白天快速累積,而無法散出,所以必須開冷氣降低室內溫,而排出的熱氣加重熱島效應。
因此,解決都市熱島效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造成熱對流,在熱島環境中製造冷島,產生溫度差,就會產生對流,就能降熱。製造冷島的方法很多,你可以開一千台冷氣、可以設一百個噴水池,都有效果,但最省錢的方法就是增加透水鋪面,讓雨水能夠自然降入地底,在地下水層中保留,當地面溫度升高時,水分以毛細現象被吸到地面,然後蒸散,自然降溫,產生熱對流,讓水泥叢林降溫。
種樹就是提高『毛細現象』跟『蒸散』現象的方法,但意思是一樣的,種樹、然後讓不透水的硬鋪面,變成透水的地表,讓水留下來。
水田,是更正面的方法,除了可以提供都市副食品,減少碳足跡,水田是涵養地下水最好的方法之一。
----------
廢話一些,簡單的說,解決都市熱問題,灑水有效,但整體來說效果有限,而且有效的時間很短。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設綠地、多種樹。
注意喔,要木本植物才比較有效喔。種草皮反而不好。理由要去翻書,總之,就是草皮二氧化碳固定能力是負的,然後草地要養好,要人工灑水,因為根太短,吸不到地底地下水,而且對地表保護不佳,容易造成地表徑流,破壞地表表面。
米白目 wrote:
內湖原來在瑞光路的花...(恕刪)
那塊地本來就是要蓋大樓的, 是當年臨時借給花市使用....本來店家很抗拒, 認為離濱江花市遠, 離建國假日花市更遠....
誰知道, 因為有很大的停車場, 反而讓消費者更喜歡到內湖花市消費 ~
話說, 我認為熱島效應有其理論根據, 不過我倒是認為不是單純的在都市中創造冷熱島產生對流就可以解決, 應該說, 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熱源過多, 導致白天吸收的熱量持續在夜間釋放, 將環境溫度維持在較高的溫度~
舉例來說, 水氣蒸發會需要吸熱, 所以理論上手上的水滴可以在風扇前讓人感覺溫度較低...
不過, 台北市的水體比例不少, 基隆河流域範圍不小, 加上台北市區中心數目雖然較少, 但是周邊靠山行政區的樹木數量也不少, 照道理來說, 應該可以充當冷島的地位 ~
不過因為盆地地形, 加上不分日夜的冷氣機運轉所釋放到台北盆地的熱量, 以及大量的水泥建築持續在夜間釋放熱量的狀況, 所以溫度居高不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