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薪資為何如此緩慢成長?

常聽人說,要檢討自己為什麼只能領22K,別人卻可以領50K、100K?
但事實往往不是自身問題,是環境問題
一樣的人遇到不一樣的老闆
身價就會不一樣
還有一個國家比台灣慢的就是日本!
日本的薪水是負成長,所以並不是台灣最慢,上海、北京的起薪或許不如台北,但是台北的薪資僵固的很厲害,幾乎不回成長!
上海、北京、新加坡、香港等地只要工作2-3年就能吊打台北
以前日商、美商在台灣的時代大家薪水高低差距很大,到如今以純台灣人當老闆居多情況下~薪水就如同一攤死水

Jennifer.K wrote:
台灣薪資為何如此緩慢成長?...(恕刪)

外勞
吃小菜.喝小酒.打小牌.摸小手.騎小車....看看小電................................................視!
很簡單政府沒有有效率的公共建設,沒有提供友善的企業經營環境...

前陣子看報導,別國企業是邀請你來,當天回復...

我們過了三個月還在信箱= =

然後整天搞內鬥,分自己越來越小的蛋糕

說要南向,但是錢實際上要留在國內才有用...= =

人都南向南光光了,國內還會有任何成長動能嗎= =..

唉..
OppoSKY wrote:
還有一個國家比台灣慢的就是日本!...(恕刪)

+1

我記得 1980年代新加坡也是薪資緩慢成長

當時新加坡政府強制每年加薪,執行幾年後,就脫離這種狀態


雖然新加坡這種激烈手段不一定正確

但政府確實有很方法可以做,拉高基本薪資,嚴打非法加班等等。。。
烏鴉1234 wrote:
常聽人說,要檢討自己為什麼只能領22K,別人卻可以領50K、100K?
但事實往往不是自身問題,是環境問題
一樣的人遇到不一樣的老闆
身價就會不一樣


自由經濟市場的薪資就是供需法則

你的<被需求度>有多少...就代表老闆願意付給你多少!

環境問題是被動的

如果自己不願意去增加<被需求度>...當然就會落入環境法則

跟大家一起吃大鍋飯...領一樣的薪水>>>因為...你並沒有與其他人的工作能力(價值)不同!

自身的薪資問題改善是主動的...自己可以選擇的(有質跟量的不同方法去應對)

有能力者一般會走<質>的提升....如職訓/證照/專業技術培養/再進修/補習/經營副業等等.....(但大多都需要花錢投資)

而大多經濟狀況/家境平平的人多走<量>的增加付出...如兼差/打工/加班...(多是靠付出更多工作時間)

各有各的方法去增加薪資>>>人都是被逼出來的...當然有些人是因為上進心/企圖心/享受更好的生活因素

一樣的人遇到不一樣的老闆>>>身價就會不一樣....的確....那是否應該試著每個工作乾脆都做三個月就換老闆去碰碰運氣?

而可以確定的是....一樣的人遇到不一樣的老闆>>>對於在不同公司從事跟之前同樣性質的工作<能提供的價值>是一樣的...因為人沒變(其他變因也沒變)

如果在A公司是作業員.....到B公司如果還是應徵作業員....薪資應該差異不大!因為提供的勞動力價值是一樣的(這是行情)

除了以上的主被動因素影響薪資外, 還有一個很大的主觀因素是自己的<工作性格>

很多人會說受薪階級薪資是死的/低的/苦哈哈的...所以羨慕那些企業主/資本家(也恨某些吝嗇的雇主牙癢癢的)

這時會有人說>>>那你自己也可以去創業啊!...又沒人欄著你?賣雞排/做網拍/賣飲料/做加盟...自己當老闆自己賺啊!

的確....乾脆直接改個觀念讓自己變成<非受薪階級>..這樣不是會更快脫貧?

這時<工作性格>決定一切>>>在在考驗每個人<承擔風險>的能力!

拿個50~100萬出來自己當老闆....問問自己有沒那個心臟/有沒那個當管理者/經營者的能力?

還是投資學的ABC>>>高風險高報酬/低風險低報酬/無風險則趨近於微報酬(接近存款利率)

如果將低薪歸咎於大環境>>>那一般是初出茅廬的青年才適用的說法(因為現在的確一出社會起薪偏低>是環境造成的共性)

如果各位已經在社會上打滾幾年了....還領一樣的薪資沒增加>>>供需法則代表自己幾年的工作價值沒有提升(或不被需要)

如果真的不幸是碰上慣老闆故意不加薪來凹你>>>那基本上正常人都會選擇換工作/跳槽, 去別家能肯定你資歷&價值已經提升的公司

遇到不一樣的老闆身價會不一樣>>>前提是....你要有<被這個新老闆需求的價值>....除非老闆是看外在長相好惡在敍薪的!

怒濤爆裂 wrote:
外勞...(恕刪)


新加坡也一堆外勞阿

但是新加坡籍的薪水還是不低阿

重點是新加坡人有那個環境找到高薪,還能吸引外國投資,你台灣呢?


整天說自己是個人才,出不了島外的人才一堆阿

Jennifer.K wrote:
8年前我一個同事因...(恕刪)
漲勞保-->企業買單
漲健保-->企業買單
勞退6%-->企業買單
一例一休漲加班費-->企業買單
漲營所稅-->企業買單

商品漲價-->企業去行政院喝咖啡
-----------------------
不創造一個優良的投資環境,漲一堆東西叫企業買單,政府以為各行各業都是台積電,怪誰?
君顏甚厚,汝母知否?
國際化VS本土化,中國國家那麼大,一直走向國際化,台灣那麼小,卻一直強調本土化,一直灌輸台灣人台灣有多好.記得十幾年前去新加坡,剛好看到李光耀在電視上發表談話,印象很深,因為他對人民說,新加坡很小,一定要走向國際才能生存,要新加坡人多走出去,鼓勵新加坡人除了英語外,一定要學好馬來語和中文,學好馬來語,是因為要跟鄰國馬來西亞做生意,學好中文,才能和堀起中的中國打交道.在新加坡的夜市裏,擦桌子和點菜的起碼都會說三四種以上語言,同樣是華人,領導人不一樣的格局造就了不一樣的結果.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