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ak wrote:最好是有意義的比較好 既然叫"路名"不是人名,最好是跟當地地理、歷史、文化(社會集體意識、記憶)有關連性,這樣會比較有意義,例如可以從路名知道東南西北、路與路的關係(一路二路...)、或是靠山取山名靠海取海名、或是以前該地盛產某東西亦或產業,方便居民或外來人理解!其實路名或地名本來就是自然形成,以前沒地名的時候,因為無名所以大家不知如何稱呼,大多以環境特色為名,方便大家記憶及辨識,例如人名叫小胖結果是個瘦皮猴,當然會讓人誤解,地名很像暱稱,取其特徵而命之。像台灣名稱由來,多年研究「平埔語」的專家楊森富 指出,以南部的台南縣市而言,有許多地名都源自平埔西拉雅族語,「台灣」之名就是來自台南安平的「台窩灣社」。 亦有主張指,台灣之名起於明末陳第所著《東番記》中的「大員」;其實「大員」是原住民稱呼移民漢人(從海上來的人),因為台南安平早開發(古稱府城),所以很多移民漢人由此登陸,所以那時的台灣就是安平而已,因為當時大部分地區都是蠻荒之地,而移民漢人返回家鄉被人問起來自何方,於是引用原住民稱呼「大員」,因此延用至今隨時間演化變成【台灣】...其實還有很多地名的歷史...板橋舊名「枋橋」,是台語發音,意思為「木板所做的橋」。其由來是因為在清朝乾隆年間,曾在今天板橋西方的一條小溪上,蓋了一座木橋,以利行人的來往,久而久之,此地便被命名為「枋橋」。民國九年,日本政府將「枋橋」改為「板橋」,光復後便沿用至今。再來說姓氏,古時候姓氏就是地名,由於以前交通不變,很多地方都是近親通婚,久了之後同地方的人多有血緣關係,於是地名變成了姓氏...再說日本,日本以前一般除貴族外不能有姓名,是近代要推動戶政制度需要姓名,然當時一般人根本無姓名,所以取所住地為之,例如:竹下、森田...等等再講外國名,史東stone(石頭),jackson的son就是兒子,所以jackson是jack的兒子...還有太多了以桃園地區為例,中正路有桃園市、八德市、大溪鎮、中壢市、復興鄉、新屋鄉、楊梅鎮、龍潭鄉、蘆竹鄉、觀音鄉、大園鄉、平鎮市12個,所以你說桃園中正路根本不知道是指哪條?同名太多無法辨識...全台灣總共有幾條名叫〈中正路〉的道路?這未免太多了吧...要紀念一個人,一條路就夠了,到處都是"瘋了"嗎?跟菜市場名差不多...
stoak wrote:中正路改名要怎樣比較不擾民及節省經費?國家財政拮據請大家...(恕刪) 其實,可以請後代家屬為國為民....一個已逝世的人改名比較容易...教科書、傳媒...全都改...省下的幾十億經費,可酌撥經費...成立:蔣某某...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