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LEEEE wrote:新聞標題義美在產品中...(恕刪) 蟑螂是中藥聖品,義美免費給的阿沙力。。。。。查閱臺灣通史、虞衡志:蝤蟲、生於櫥中,矢可為藥,曰蝤蟲沙。蝤字包括本草綱目的蝤蛑,指的是梭子蟹。詩經的蝤蠐,指的是天牛的幼蟲,(領如蝤蠐,齒如匏犀)—比喻古代婦女的頸,如此蟲色白豐潔而長。蝤蟲變成油蟲尚可理解,蝤字有三個音,音油為其中之一,可是古字蝤蟲並不代表蟑螂。台灣通史說矢可為藥,可惜未注明出處,還是需要繼續探查。蟑螂生命力這麼旺盛,長期與人類居住在一起,不被拿來當藥材,那才真是奇怪。最早的效用在神農本草經就有記載,左傳、爾雅也有記載,然而還是找不到油蟲珠。可是古書記錄,早期蟑螂可能不像現在的與人雜處,神農本草經記載;生川澤中,名醫別錄記載:生晉陽及人家屋間,本生草中,八九月知寒,多入人家屋裡逃。保昇曰:多在林樹間,百十為聚。蟑螂最早的名字是蜚蠊,一度稱為負盤,俗又訛盤為婆,所以四川中藥志稱為偷油婆。也可能以前的廚房實在沒啥廚餘,家裡餅乾屑又少,所以蟑螂就專偷油吃。昆蟲都含有很高的蛋白質,所以各地民間吃昆蟲也是千奇百怪,我就吃過俗稱的肚爬仔或是肚猴,國中生物陳美枝老師說這叫做台灣大蟋蟀。臺灣通史記載:土猴:形似蟋蟀,身肥髭短而色白,炸油可食。我吃過阿媽煮的是去其肚中之胃腸,塞入一瓣蒜頭或一小塊蕃薯,再油炸。蟑螂不只入藥也可以吃,陳藏器;蜀人食之。蘇恭:漢中人食之。時珍:西南夷皆食之。可惜沒有寫是怎麼烹調的,或是還有什麼訣竅,不然貨源好多,更不像肚爬仔那麼難抓。最近朋友教我怎麼吃蟬,蟬硬硬黑黑的,能吃嗎?吃得下嗎?原來是要趁蟬剛從土中出來,尚未羽化脫殼,此時抓來油炸,滋味甚佳。我只看過金蟬脫殼,剛脫殼出來真是黃色的,色澤有點淡,美稱為金蟬,原來如此。古代蟑螂的氣味大概跟現在差不多,有的說此蟲辛臭,或是說其氣甚臭,其屎尤甚,還有說辛辣而臭的。可是本草綱目拾遺寫到;小兒疳疾,不論何等疳,垂死者皆效,取灶上蟑螂,焙乾與之食,患者但聞其香,不知有腥臭之氣。有患此症,治之無不效,只須食一二次即愈,愈後體更肥白,且屢試屢驗。疳疾是小兒重症營養不良,是兒科殺手,能好這麼快應該是誇大的,可是會但聞其香,那就有點好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