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h101101 wrote:
這張不用壓縮,看到什麼了?判斷這群人是同一部或二部車來的。否則怎麼都是舉同樣的牌子?


軍隊的配備一定是用採購的阿,統一發放沒有不對阿
就跟蔡英文掃街的時候 路邊的支持者 拿的裝備也都是一套的
穩了穩了

我英超穩
造勢結束
來揪夜唱

chieh0627 wrote:
穩了穩了我英超穩造勢(恕刪)


真的好多

我是說空椅子

號稱椅子是五萬張



Gray2020 wrote:
軍隊的配備一定是用採(恕刪)


整齊劃一、一個口號,一個動作是我大英帝國部隊的特色,哪裡是韓粉雜牌軍能比擬的
萊因哈特羅格蘭 wrote:
真的好多我是說空椅子(恕刪)


執政是選票包袱 政策不是催票紅利

執政黨每逢選舉前夕,大量拋出利多政策,在野黨苦無行政資源,只好以「政策買票」回攻;但從數據分析顯示,執政黨的得票數往往下滑,顯示執政是「包袱」,而非「紅利」。

不論藍綠執政,他們所繳出的成績單,往往會帶給選票負面衝擊,不過,綠營的支持者受到影響較小,選票流失情況不如藍營劇烈,顯示對民進黨執政較為包容;相對之下,藍營支持者對國民黨執政標準較為嚴格。

2008年到2016年,馬英九政府執政期間,藍軍
催票率

波動幅度大,在2008年創下46.6%的高動員力後,逐年開始走下坡,第二年立刻掉到35.45%,只有2012年爭取連任時,藍綠選情緊繃,催票率一度拉回到41.49%,不過,隨後每況愈下,2016年盪到25.46%最低點,顯示中央執政的包袱影響到投票意願。

反觀同期的民進黨,因為是在野黨,催票曲線呈現微幅成長的趨勢,一路從2008年的38.72%開始成長,在2014年都還維持在40%左右,即便2016年下挫到37.29%,仍領先國民黨有段不小的差距。

隨著政黨輪替後,執政包袱更迭,藍綠催票率出現交叉。2018年的九合一選舉,藍營由25.46%反彈到36.8%,綠營於是開始下降,從37.29%跌到32.77%。

世新大學行管系教授
莊文忠
說,如果國民黨執政縣市意謂為藍營優勢選區,當中央與地方都為同一政黨執政時,催票率若出現萎縮,可以視為受到執政包袱的影響。
rebata2018 wrote:
執政是選票包袱 政策(恕刪)


綠營待己以寬 藍營對己以嚴

再進一步分析,藍軍波動起伏比綠營大,馬英九在2008年首次執政後, 2009、2010年的地方選舉,立刻跌了11.15個百分點;2012年到2016年,更重挫16.03個百分點。

受國民黨執政包袱的相對激勵,民進黨從2008年以後的催票率,大約維持在四成上下,顯見綠營選民一路相挺。2014年更席捲13席縣市,為2年後的總統選舉奠定基礎,或許因為許多人認為蔡英文「篤定當選」,2016年的催票率反而下降到37.2%。

蔡英文入主總統府後,風水輪流轉,綠營在2018年受中央執政拖累,催票率蒸發了4.52個百分點,但和馬英九相比,下挫幅度有限,意味著對於民進黨施政好壞與否,綠營支持者寧可選擇不離不棄。
因此,執政黨一再祭出利多,不見得有利催化選情,這些政策很可能被視為理所當然;相反地,執政黨若施政稍有不當,更容易被放大檢視,影響最後投票意願。

民進黨立委靠總統 國民黨立委靠自己

例如,蔡英文於2016年扮演「強勢」母雞的角色,全國73個區域立委選區中,民進黨在13個選區沒有提名,提名的60個選區中,有56個選區的總統得票率高於民進黨區域候選人,帶動選情,最後成功拿下49席的區域立委。

不過,有些夠強壯的小雞,是靠自身實力、不靠蔡英文,像台東立委候選人劉櫂豪的得票率高出蔡英文26個百分點,花蓮選區立委候選人蕭美琴比蔡英文得票多出17個百分點,其餘像是高雄市第4選區林岱樺、台中市第7選區何欣純等人,本身都強過蔡英文。
ooo8888 wrote:
1450真可悲...(恕刪)


笑死

恐怕我月收入比你年薪還高喔
果然陰人的缺德錢好賺

schizoaffective disorder wrote:
笑死恐怕我月收入比你(恕刪)
我不一定支持國民黨,但我絕對不投民進黨,不投民進黨證明我眼光正確
mido108 wrote:
果然陰人的缺德錢好賺...(恕刪)


麻煩你解釋一下

所謂的陰人,缺德錢是什麼意思?

我相信你的留言已經涉嫌妨害名譽

剛看新聞,主持人說有25萬了,可是拍台上的鏡頭比台下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