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Q wrote:
1. 你覺得這套系統幫了啥忙?
只有紀錄、通知罷了
這樣的系統扣除微型氣象站,頂多5萬就很高價了
150坪沒多少支感測器,這種50萬的報價是把過去整廠自動化控制的規劃模式拿來套用在農業應用!
每次專案至少要一定費用才原因接案罷了
2. 我個人認為微型氣象在農業應用上有需求,但是在這個案例反而沒有需要
第一,這個開放場域只有監測,沒有控制。最多只有水分管理罷了。
幾個土壤水分偵測器就可以搞定
第二,沒有控制養液滴灌,就不會有EC控制的意義在。
第三,開放場域偵測到了照度,能控制遮陽網減光嗎?
偵測到強風,有破風網可以降低強風影響嗎?
偵測到大雨,有塑膠布、強制導水溝可以防水嗎?
偵測到高溫,可以啟動風扇、噴霧降溫系統嗎?
所以,微型氣象站只能紀錄,不能產生控制微系統的作用,收費50萬? 不值
3. 病蟲害防治號稱6成,其實是唬爛
這個系統看起來是透過歷史經驗,由氣候數據推測“可能發生”的危害,最多就是把相關數據、影像交給農業專家判讀 - 這叫農業專家系統。
過去沒有網路、沒有手機、沒有通訊APP的時代,農友要拿樣品到農改場排隊詢問、諮詢。
現在有這些工具以後,如何溝通不是問題。甚至於許多專業社團有更多有經驗的農友提供協助。
這套系統沒有主動防治設備 - 會噴藥? 會配藥?
這樣,50萬? 不值
這個分析很有道理,的確在設備上缺東少西,五十萬太貴了點。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larry-han wrote:
這種案子這幾年出現了...(恕刪)
這是因為
1. 農業存在缺工問題 - 需求
2. 工業4.0廠商沒辦法從工廠獲利,所以拓展到農業應用
事實上,農委會一直喊智慧農業,農業4.0....
台大農學院的農傳系也承接了農委會的標案好幾年,每年都開農業4.0的介紹和參訪課程....
問題在於設備廠商沒有實際大型農場的營運經驗,完全以台灣過去熟悉的工廠自動化經驗與設備來規劃,導致叫好不叫座....
這些IPC廠商跨入農業領域還停留在傳統PLC的系統架構觀念....
農業應用有“範圍廣”、“缺乏基礎設施”的特色
而台灣又多了農地破碎化的問題....
幾年前農委會重金邀請日本教授來台演講,問題是對方做的是“聯合收割機”的多機無人化自動控制....
台灣農地破碎化,導致機器要頻繁的轉移而失去自動化優勢....
1.MDVR *4路: 可以取得田地即時影像及定時抓拍(HD)
2智慧開關3組(抽水與放水)
3.小型氣象站(風溫濕、土溫濕酸鹼、CO/PM2.5/有毒氣體、雨量日照)
4.4G CPE一台(目前使用亞太11門號,該地網速可達4G-4Mbps)
5.使用WiFi及有線方式混合佈建
6.遠端(家中)伺服器
經時實際運作1-2年
1.架設成本太高,不符效益
全部架設、設定、程式撰寫自己搞定,不算工資,設備費超過30萬元
如果把安裝(水電、弱電、土水)工資算進去沒50萬做不出來。
2.氣象資料沒有達到用途,可能需要數百(千?萬?)公頃才有利用價值
3.營運成本不計,維護需要技術及時間(閘門/電磁閥/感測器檢修與問題排出)
4.透過影像判讀蟲害需要更高解析度與更多採樣點,不如人工巡視
5.使用植保機施要、機械化施肥,工作量最高的是除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