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wuu wrote:台灣沒有經濟規模幾十年....政治正確.靠美日歐洲..等等就吃喝不完...去你的規模經濟...唬爛也要打草稿... 這就是無知的可怕.....台灣幾十年來,賺的都是辛苦錢,低附加價值的代工錢,歐美日吃肉,台灣人喝點湯...當然,那些油麻菜子命悲情台灣人,可能這樣就很滿足了
台積電可以撐一陣子,但不會永遠,28,14,7,5,3,或2奈米,數字愈來愈小,基本上,間隔愈近,速度愈快,因為電子在2奈米的距離傳輸比28奈米快多了,晶體愈小可以放更多增加效能,但是2奈米之後呢?矽晶圓大概就停滯了,產業仍在,但化合物半導體,氮化鎵,或是其他材料將分食江山。
聯合報社論/誰將護國神山推入地緣政治的漩渦?台積電因為幫全球產業代工而成為台灣的「護國神山」,如今卻因為美中爭雄及地緣政治的連鎖擠壓,被迫須赴海外設廠。所謂「一個時代的結束」,究竟是吉是凶,令人關注。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日前代表出席APEC會議,即公開表達了對經濟強國要求半導體在本地製造的憂慮,他認為這個趨勢「會相當可怕」。張忠謀這話,顯然是說給美日元首拜登和菅義偉聽的。 身為全球第一的半導體代工廠商、台灣市值最大的企業,台積電跨出台灣的布局,原應被視為企業擴張的美事。但關注半導體業的各國智庫及西方媒體卻多持不同看法,認為在原料供應鏈不完整及勞動條件不同的國家設廠,將大大墊高生產成本。張忠謀即警告,花費了數千億與多年時間後,有些國家可能發現晶片仍無法自給自足。 美日德等國掀起這波半導體本土製造風潮,有其遠近因素。美國是半導體業製造的發源地,後因不敵日本製造的成本優勢,逐漸放棄晶圓製造,間接促成台灣晶圓代工業的興起。川普任內與中國大打貿易戰和科技戰,除壓縮大陸晶圓空間,也希望藉政策補貼重振美國本土的晶圓製造。兩年前張忠謀即預言台積電將成為地緣政治兵家必爭之地,果然,台積電去年即宣布赴美設廠。因新冠疫情引發的晶片荒,更激發各國建立自身晶片產能的決心。 台積電目前已分別在大陸與美國投資設廠,日本與德國也積極向台積電招手;其中,在日本投資的腳步又較德國為快。這些,顯示台積電的海外布局,愈來愈受到地緣政治的牽動,也必須在自己的發展腳步與市場需求之間求得平衡。台積電面對這些海外投資的壓力,必須謹慎以對,因為其中有三重隱憂:第一,如張忠謀所說,各國都要建置半導體供應鏈是不切實際的想法,讓供應鏈最佳化的方式是強化自由貿易環境,而非競相在各國設廠。第二,電子通膨的疑慮升高,根據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研究,在美國設置晶圓廠的成本較在亞洲高出二成五到五成,這些成本勢必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民眾購買相關電子產品的負擔勢必加重。第三,一旦產線橫跨亞洲、美洲乃至歐洲,台積電能否維持目前生產的高效率,頗受質疑。 更值得關注的是,台積電在這些對外投資中,究竟掌握了多少主動權?在美中貿易戰中,蔡政府對台積電赴美國投資顯比鼓勵它在國內投資更熱中;在民間購捐疫苗時,台積電被政府拉來作為稀釋郭台銘的槓桿,可能更藉它作為與德國及BNT廠交涉之籌碼。蔡政府吃盡台積電豆腐,在乎的只是自己的政治利益,而不是台積電的自主性及對台灣經濟的重要性,這是惡劣的政治干預。 台積電在台灣,具有人才、專業經理人及供應鏈完整便利等優勢;一旦分散海外,所有條件都要大打折扣,效能即難保證。台積電受各國爭攬,固然可喜;但護國神山被政府拿去當外交運作籌碼,則令人可憂!
電子業代工"茅山道士"毛(利率)3到4(%)是眾所周知的台灣企業的悲哀,其實傳產代工也好不到哪兒....清祿鞋業是創辦人蘇清祿1959年創立,最早是向南亞塑膠採買塑膠皮開始製鞋,幾年之內,員工數從10人擴充到上百人。到了70年代,規模已是可以承接國際品牌代工訂單的工廠,2010年後,規模更已橫跨中國、越南、印尼,成了全球員工數超過8萬人、年產能超過8,000萬雙運動鞋的大廠,甚至是NIKE、愛迪達等品牌不可或缺的代工廠。一直以來,「品牌為王」幾乎就是所有製造業供應鏈裡的生態特徵,從電腦、手機到傳統產業,都是如此。在運動鞋產業,只要問及與NIKE、愛迪達等品牌有關的資訊,所有代工廠一律噤聲、唯命是從,深怕一個不小心得罪了品牌,會遭到慘被抽單的命運。「NIKE、愛迪達和代工廠之間的利潤很固定,NIKE給代工廠8%的利潤,愛迪達大約只有5到6%。」一位在超大型代工鞋廠有超過40年資歷的顧問,一言道出了品牌與運動鞋代工廠之間,長期以來「不能說的祕密」。「不要小看這2到3%的差距,因為真正賺錢與否,往往就是在這2到3%。」這位資深顧問解釋,品牌對代工廠的利潤空間掌握得非常精準,無論是8%或是5%,都是「毛巾擰到乾」之後的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