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教班學生 算不算強迫勞動?

sun2323dw wrote:
台灣幾十年的經濟發展...(恕刪)


竹科 南科 都有建教學生(高職與大學)
宿舍往往也有外勞 他們都是台灣重要的推手

若站在資本家來看 他們是廉價勞工
更嚴格說 一個才15、16歲孩子
就必須投入就業市場 令人心疼
世界很簡單
每個人是社會螺絲釘
每個人都必須要工作

當歐美指控新疆是強迫勞動 血汗棉花
反過來想 我們的孩子呢?算不算強迫勞動?
或是竹科 南科作業員?或外勞?血汗晶片?
11年前,高一建教生
一個月2萬多,8小時,
廠內食堂一餐15塊好像,用公司個人證件
感應就可以取餐,

某某上市科技公司,樹林
建教生在入學的時候應該就知道將來必須去工作,
十幾歲學生投入職場沒甚麼好不捨,
台灣小孩又不是甚麼金枝玉葉需要呵護一生,
建教班美其實就是幫廠商解套,不想高薪聘用,所以動腦筋動到學生身上。隨著少子化,現在可以看到大量移工。 因為學校也招不到人,自然就把腦筋也動到移工。
之前在車廠,就有疑問問了高層,為什麼車廠員工流動率高,一年後又換另一批人,後來才了解真相,原來去保養車子的大部分都只是換機油,簡單的換基礎零件。所以用建教生就好,成本會較低。車廠只要留一位或是兩位真正會修得即可。連洗車也是移工。
這也是為什麼車子是被修壞的原因,或許有些車主會看到,自己的車在維修時,圍來3,4位的技師。
這也說明台灣的技職教育的問題。為什麼大部分高職生都要繼續升學,因為產業生態就是這樣。
政府沒有確實去掌握技職教育的人口,就如同醫學系招生,越來越多的學校都設立,但台灣少子化後,需要這麼多的醫生嗎?道理是一樣。以後的醫生是不值錢。
現在有些商業頭腦的醫生就是開藥的量較多,可多領健保給付,不懂的家屬,以為這個醫生治療效果好,卻不知都是下猛藥,對腎臟造成負擔。
要不然就說服病患,不要用健保用藥,推薦的藥較好,這都說明醫生也遇到病患少子化的影響。
T15346 wrote:
建教班美其實就是幫廠...(恕刪)


提早勞動並不是問題
不公平的低薪跟高工時的壓榨才是

台灣的高等教育數量太多,但是真正高薪的職缺並沒有那麼多
最後造成的就是教育體系擴張後的龐大人力浪費

失敗的教改,並沒有讓整體國力優化
反而是讓過多人力浪費在追逐沒實際作用 卻又不拿不行的高學歷
教出一堆大學跟碩博士,結果大多數都去搶高中畢業就能做的工作

提早進入職場的學生卻沒有被好好對待
他們並沒有浪費時間去多讀那些用不到的學歷
擁有職業經歷但薪資卻卡在學歷而難以提升,最後他們也被迫浪費時間去提升學歷

少子化的未來 數量不多的小孩
必須為了提升薪資上限而去花費時間提升學歷
瘋狂就是做著一模一樣的事情,一次又一次,卻期待著有所變化。 這就是瘋狂。
少子化了,現在國中要讀『建教合作』班的學生少很多了。
這市場是有需求的,但合作的類別、科目真的是要長遠的想一下。。。
一直說:水電、配管社會上的需求一直都在。實用性的比到工廠輪班、易上手的服務業是比較好的。
但企業的心態是何?? 政府能依勞基法要求?? 教育的目的能達到?? 學習者的家庭需求能符合??
真的是多方拔河。
繼續升學讀書的年輕人,加上補習、讀書時間,一天也超過12個小時,算不算強迫勞動?

不要再說學生就是要好好讀書,如果就是不想讀書呢?好不容易熬完三年沒有成就的國中生涯,15歲以後,不如就好好提早去工作,有收入,經濟獨立,發展自己的興趣。

該譴責的不是建教生勞動,而是不合理的工時和薪資。
T15346 wrote:
建教班美其實就是幫廠...(恕刪)


近年 許多學生成立醫學系或後醫學系
非常不合理 怎麼會開放這麼多名額!
高職畢業 原來相當比例 是就業
當年廣設大學 但轉型失敗
許多大學生 基本微積分不懂 統計學不會 甚至英文也不好

建教班 社會因素下
1.缺工
2.部分家庭 需要孩子半工半讀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