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2323dw wrote:台灣幾十年的經濟發展...(恕刪) 竹科 南科 都有建教學生(高職與大學)宿舍往往也有外勞 他們都是台灣重要的推手若站在資本家來看 他們是廉價勞工更嚴格說 一個才15、16歲孩子就必須投入就業市場 令人心疼
建教班美其實就是幫廠商解套,不想高薪聘用,所以動腦筋動到學生身上。隨著少子化,現在可以看到大量移工。 因為學校也招不到人,自然就把腦筋也動到移工。之前在車廠,就有疑問問了高層,為什麼車廠員工流動率高,一年後又換另一批人,後來才了解真相,原來去保養車子的大部分都只是換機油,簡單的換基礎零件。所以用建教生就好,成本會較低。車廠只要留一位或是兩位真正會修得即可。連洗車也是移工。這也是為什麼車子是被修壞的原因,或許有些車主會看到,自己的車在維修時,圍來3,4位的技師。這也說明台灣的技職教育的問題。為什麼大部分高職生都要繼續升學,因為產業生態就是這樣。政府沒有確實去掌握技職教育的人口,就如同醫學系招生,越來越多的學校都設立,但台灣少子化後,需要這麼多的醫生嗎?道理是一樣。以後的醫生是不值錢。現在有些商業頭腦的醫生就是開藥的量較多,可多領健保給付,不懂的家屬,以為這個醫生治療效果好,卻不知都是下猛藥,對腎臟造成負擔。要不然就說服病患,不要用健保用藥,推薦的藥較好,這都說明醫生也遇到病患少子化的影響。
T15346 wrote:建教班美其實就是幫廠...(恕刪) 提早勞動並不是問題不公平的低薪跟高工時的壓榨才是台灣的高等教育數量太多,但是真正高薪的職缺並沒有那麼多最後造成的就是教育體系擴張後的龐大人力浪費失敗的教改,並沒有讓整體國力優化反而是讓過多人力浪費在追逐沒實際作用 卻又不拿不行的高學歷教出一堆大學跟碩博士,結果大多數都去搶高中畢業就能做的工作提早進入職場的學生卻沒有被好好對待他們並沒有浪費時間去多讀那些用不到的學歷擁有職業經歷但薪資卻卡在學歷而難以提升,最後他們也被迫浪費時間去提升學歷少子化的未來 數量不多的小孩必須為了提升薪資上限而去花費時間提升學歷
少子化了,現在國中要讀『建教合作』班的學生少很多了。這市場是有需求的,但合作的類別、科目真的是要長遠的想一下。。。一直說:水電、配管社會上的需求一直都在。實用性的比到工廠輪班、易上手的服務業是比較好的。但企業的心態是何?? 政府能依勞基法要求?? 教育的目的能達到?? 學習者的家庭需求能符合??真的是多方拔河。
繼續升學讀書的年輕人,加上補習、讀書時間,一天也超過12個小時,算不算強迫勞動?不要再說學生就是要好好讀書,如果就是不想讀書呢?好不容易熬完三年沒有成就的國中生涯,15歲以後,不如就好好提早去工作,有收入,經濟獨立,發展自己的興趣。該譴責的不是建教生勞動,而是不合理的工時和薪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