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日本軍官偷渡來台灣,保衛台灣20年!】揭課本不提神秘組織「白團」:這些貢獻影響至今

陆军学德国,海军学英国,基本沒錯,不過在陸軍方面,日本其實受拿破崙影響更深,也就是絕對攻勢主義,以攻代守,即便戰略上是守勢,戰術上也多採取攻勢,這就和德國有些不同,德國陸軍對於攻守,是辯證看待的,這點應是受克勞賽維茲的影響,所以把守看成更強的作戰形式,隆美爾在北非的阿拉曼作戰就是一個經典戰例,德軍不但兵力火力皆屬弱勢,補給不足,還要背個義軍包袱,但全程攻的漂亮,守的更好,不論攻或守,德軍戰場的節奏都掌握得極為出色,把英美聯軍耍的團團轉,最後全線撤守時還打了一個漂亮的反擊戰,然後才從容由北非戰場撤退。日軍在馬尼拉攻防戰和太平洋諸島爭奪戰中,基本就是萬歲衝鋒,根本談不上攻守,只是自殺。其中比較出色的是栗林忠道的打法,但是他也只不過就是聰明一點的自殺。德軍從來不考慮日軍那種自殺式的打法,戰以勝為目的,不是自殺,全都萬歲衝鋒,那就不是作戰了,而是發瘋了。另外還有一點重大的不同,德軍對於小部隊作戰的訓練,相當強調獨立作戰的能力,在攻擊過程中,是可以允許士兵以伍為單位,視情況進行攻擊目標的轉換,而這在日軍則是絕不可能。由此也可以看出德日兩軍作戰的基本思維,德軍更為靈活,而日軍相對僵化。德軍的將領素質普遍也比日軍高出一籌,對戰場的洞察力也比日軍更深入,這可能與日本陸軍大學的教育方式有關,太過注重成例與模式化,以致於喪失了主動靈活的思維。總之,日陸軍雖學德軍,但學的不夠地道,許多東西是文化和傳統的問題,可能也是學不來的。總體來說,日陸軍遠不如德軍,這是肯定的。
您說得有道理, 但我有一些不同見解!!
我想對每個民族在國家化的發展軌跡裡面, 其實都有一些先天與後天的因素!! 舉我們較熟悉的日本而言, 在日本這個民族形成國家的軌跡裡, 權力中央往往是實際掌握兵權的人, 而政治的權力中心就是天皇, 但天皇因為政治運作上, 從頭到尾都沒有實際掌握過軍權; 而軍權的行駛也老早被幕府制的掌權者剝奪殆盡, 所以從遠古到近代來看, 日本走向軍國主義其實就是幕府將軍的再生; 而過度膨脹的權利與明治維新後的強盛, 就形成軍頭向權力中心天皇軟或硬的方式, 用"東亞共榮圈" 的口號造就國家侵略的事實與進程!!
對於每個走向西化的新興國家來說, 當然首要任務是把西方強的東西拿過來, 把覺得對自己不好的東西扔回去; 但誰來決定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因為每一個改變(改革) 都會影響一部分人的利益, 甚至於生存; 所以在折衝好壞的同時, 往往民族性與國家本身的獨特性, 佔據大部分的比重!!
日本是島國, 島國最強盛的自然是海軍, 其次是陸軍, 空軍是最晚出現, 所以是寶貝, 中看不重用!! 對一個島國而言, 他想走向西化, 所以他會強力發展海軍!! 但因為幕府將軍的傳統, 誰有強大軍權就能掌握最多資源的情況下, 陸軍與海軍就相互競爭!! 而在日本強調群體生存的民族性, 所以資源就以這兩個"運作個體" 為主, 這也是從這個國家在後來的發展中, 所見到把國家帶往失敗的主要關鍵!!
先天失敗主因是什麼?? 因為過於自信, 過於團結, 忽視個體差異, 也看不到別人的差異與生存!!

因為要發展海軍, 所以軍頭認為要往東南亞發展; 也因為如此, 島嶼國家要有龐大資源與人力去支援這個概念, 所以陸軍必須強化到能擴大國家領域, 對其他國家進行佔領與殖民, 把資源提供給母國運用!! 所以這樣的戰略前提, 日本侵略中國是必然過程, 而海軍往東南亞發展, 並一路往東南亞內陸前進, 就是唯一目標!!

所以嚴格來說, 日本陸軍在戰略上並不是主要目標, 也就是說, 就算日本佔領全中國, 他會不會停止侵略?? 當然不會!! 會一路往西也一路往南, 可能會碰到喜馬拉雅山才停止!! 那回過頭來, 日本佔領菲律賓, 印尼等諸島, 如果美國沒有反攻, 他們會不會停在美軍跳島戰的那些島嶼?? 當然不會, 因為再下去就是澳洲, 澳洲從來都沒有自己的武力, 對軍頭們來說, 易如反掌!! 但這已經直接威脅到澳洲的生存!! 但可惜手臂太長, 就無力可施, 這也是後天的敗戰因素!!

只是我們回頭看這些歷史, 總覺得戰術再好, 武器再多再犀利, 艦隊龐大到世界第一, 為何日本要去偷襲珍珠港?? 惹上一頭不該惹的老虎?? 道理其實很簡單, 就是: "大國終究會面對衝突"!! 因為日本自信是大國, 不殲滅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軍力 , 他們在太平洋終究要與美國對戰, 以珍珠港偷襲開始, 在中途島戰役結束海軍生命; 海軍結束, 代表東亞共榮圈的死亡; 而這戰略的死亡, 也牽動中國土地上的戰爭無法結束; 最後以日本原爆終結百萬人生命結束戰役!!

日本軍隊是否比德國軍隊差?? 應該不至於, 畢竟德國幾乎沒有海軍, 軍種單一且西化程度高!! 日本軍隊在亞洲算是頂尖, 但德式閃電戰與坦克戰對日本來說, 資源相對不足, 所以並非主戰策略!! 況且生性團結與服從的日本軍, 自然團體戰與集團戰是出於島國人民天性與幕府將軍戰鬥歷史, 不會採用小部隊作戰策略!! 但陸軍戰力頂尖又如何?? 戰敗國有何榮耀可言?? 只剩屈辱跟審判而已!!
或許這樣的戰敗, 讓日本能脫胎換骨, 遠離幕府將軍們與軍國主義的幽魂, 也是命運使然!! 但現在又有許多人, 擔心中日兩國相抗衡下, 日本軍國主義再起!! 但持平而論, 日本現在的武器都是美國供應, 還有美軍駐守, 他們有什麼本錢踢開美國去再度發展軍國主義?? 只有極端主義還在還念過去而已!!

中國共產黨想統治台灣?? 我只想問, 你想統一什麼?? 一個小島幾千萬人, 拿下來只有噩夢; 拿不下來整天嚷嚷, 還可以養活龐大軍隊跟死忠國民, 這樣高官們手上有軍權, 家裡人賺大錢, 比較不擔心今日為王明日為囚的日子, 那才是硬道理, 不是嗎?? 這應該是最主要的戰略吧??

如果這些共產黨人想換個體制體會民主自由如何運作, 倒是可以侵略台灣試看看!! 試了就知道是鹹是甜還是苦, 但沒辦法回頭, 那些舊日子就該走遠了!! 日本軍國優等生還可以被戰敗, 倒是想看看這些二愣子五毛, 有何能耐?? 統一戰線, 攻心為上, 老毛依然活在這些人心中; 六七十年過去了, 看看老毛還剩多少力氣!!

講給那些共產黨跟五毛聽的
terrylaw
日本人侵略台灣大搞屠村事件,到現在台灣人日本走狗還感人念日本統治哩。
日本犯的最大錯誤就打中國
中國當年沒有石油就一堆人口
很難撈出什麼資源一堆人口管理跟鎮壓成本極大
當年中國也沒打日本的能力
如果認真走海權路線
不就不一樣囉?
Mk2k
如果不要侵略別國, 就會更好!!
你这回覆似乎是走題了,我沒有要比較德軍和日軍的海軍或空軍,也沒有要比較全面的戰力,那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三言兩語講不清楚,我的重點是單純舉幾個例子印證德日陸軍的戰術思想和小部隊作戰訓練的差異,從中看出日陸軍的明顯短板。日陸軍在亞洲當然無敵,但亞洲有幾個像樣的咖呢?我說的是跟德軍比(甚至跟俄軍比也所不如),日陸軍戰力一般評價本就不如德軍,李德哈特和富勒將軍都有類似的看法,不過當時又有幾個國家的陸軍是德國陸軍對手呢(要我排名,1938-1942的德陸軍妥妥的天下第一)?所以日軍不如德軍也情有可原。不過日軍島嶼作戰的戰術,扣除掉萬歲衝鋒,不以成敗廢言,是有值得台灣參考的地方,前文已提及,不再贅述。我沒有要做道德裁判,哪國萬惡哪國是人類公敵等等讓有興趣的人去談,我只專注在軍事的層面談問題。日軍海軍是另一個問題,有時間我再展開來談。文章說的,有部分是我爸當年受訓時白團講授的內容,我把它予以精簡後的說法,白團對日軍戰場上犯的錯誤和戰略上的失誤毫不留情進行批判,對敵人的優點也從不吝於表揚,希望國軍的參謀們能學習到這點,呵呵。
Mk2k
您誤會了!! 其實是向您請教與交流!! 也要感謝你的回覆與詳細解說!!
Mk2k
簡短來說, 很多是優秀的人物生在錯誤的時代, 然後遇見只顧自己利益的掌權人吧??
我的看法其實一個重點, 就是"國家的決策" 是很重要的關鍵!! 在歷史上, 我們常常會去討論一個問題, 就是如果當初的決策不是這樣, 那世界會走向哪裡?? 那以前歷史上的戰犯, 罪人, 受傷害的百姓, 能否避免這些無端被捲入的戰端與破壞??

因為軍事的指揮會有一個最上層的決策!! 在以前是帝王, 在日本是幕府將軍, 在美國是總統, 在德國是首相!! 這些政治制度因為再怎麼改變都會有缺陷, 所以往往政治結構與意識的變動. 優秀的軍人與國家栽培的力量, 被政治力量決策後付諸實行, 犧牲在一些應該避免的國家災難上!!

政治可以指揮軍事, 如同現在的政治體制!! 軍事指揮政治, 就是軍政府體制, 緬甸那種就是!! 但當政治決策錯誤, 要面對的就是高階軍事人員; 所以不管軍事人員再優秀, 他們還是必須承擔政治決策後的戰敗責任, 不管戰功有多高, 位階能有多高!!
所以就基於一個關鍵原則: "政治決策與軍事策略兩者如何正確且成功??" 就是最核心的問題!!

我想目前看到比較成功的模式是美國的智庫模式; 智庫會在政治與軍事與其他不同層面對國家的決策提供建議與看法!! 很可惜日本在西化的過程裡, 完全以自有的情報體系建立自己的決策層級, 這也是軸心國在二次大戰戰敗的主因!!
因為這樣, 折損很多優秀的軍事與政治人才, 也讓國家走向災難!!
其實不要講別的, 在軍事體系內動作不一致就是不對, 更何況是有不同意見!! 這也是很難的地方!!
主要是這個想法而已!!
Mk2k
核心問題就是需要核心的解決方法!! 優秀與正確的智庫如何建立?? 這就是東西方在面對政治與軍事問題時, 國家優勢的差異所在; 個人想法, 聊聊而已
Mk2k
我們可以從烏克蘭的例子裡得到一些驗證, 封閉體制與開放體制兩者差異何在?? 這也是後代去檢視這些軍事體制與實戰驗證後, 從結果能反推出一些"可能"的改進方向
ebola01 wrote:
【戰後日本軍官偷渡來...(恕刪)
老掉牙資料了
二戰德國海軍和日本海軍的建軍思想不同,德海軍的角色比較像是配合陸軍,地位是輔助性的,其考慮的重點有三:一、切斷英國補給線。二、掩護登陸船團與己方補給,如海獅計畫和北非,希臘等地的登陸作戰。三、海上打游擊,牽制敵方艦隊主力。德海軍發展較晚,資本也不足,在海軍實力上僅與法國持平,遠落後於英國,戰列艦只有其1/2不到,航母則是0,海軍航空隊也是0。正是在這樣一種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德海上艦隊在北海、地中海、大西洋上的戰績乏善可陳,只能劍走偏鋒,放棄和英國海上對決,海獅計畫失敗後,轉而將重點放在用潛艇戰切斷英國補給,冀望逼迫英國求和。德國的戰略目標一向是放在陸地上,不是海上,這也是陸權國家天生的缺點。德國從第一次普法戰爭後,就對他的戰略處境做出了結論,德國最大的敵人有兩個:西邊的英法,東邊的俄國,如何同時對付兩邊敵人,並且將之擊敗,一直是德軍參謀總部作戰計畫的重中之重。施里芬計畫強調"盡量向海峽前進",乃至二戰時的左鉤拳計畫,都是在解決同一個問題:如何同時擊敗兩面敵人?具體做法簡單講就是打一個時間差,先利用閃電戰解決西邊敵人,再回頭利用東邊敵人基礎設施和機動力差的缺點,在其未及完成動員前,一口氣解決。所以陸軍是關鍵,而非海軍,更何況德海軍本來就差英國一大截,出去硬碰只是找死。

日本海軍完全不同,日本最大的威脅來自海上,而非陸地,其最主要的假想敵就是美國,黑船事件以後日本戰略上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構築一道海上防線,利用機動艦隊和所佔領的島嶼作為中繼,將敵人威脅擋在太平洋另一邊。彼時中國和俄國海軍都不值一提,所以不可能侵略日本。一戰之前日本發展的重點是海軍,陸軍是次要的地位,陸軍拿到的軍費一向只有海軍的零頭,即便是到了戰況吃緊的1942年,日本依然建成了大和號的後續艦武藏號,一艘武藏艦就吃掉了整整七個甲種師團的經費,其所謂八八艦隊,昭和十年的海上閱兵式,那真是嚇死人的場面,可見海軍才是大本營的心頭肉(但是東條英機上台以後局面有所改變,重心逐漸轉移到陸軍)。當然日本海軍除了美海軍,最大的敵人就是日本陸軍,而陸軍除了米英鬼畜,最大敵人就是海軍,他們互鬥的歷史要拉到薩摩藩和長洲藩的陳年舊帳,還有什麼南進北進,我就不展開說了。美國預見日本是未來的禍患,所以早早地就在夏威夷設立太平洋艦隊總部,就是針對日本的,但美國手腳慢(過低估計日本南進的急迫性)。日本海軍則是以殲滅太平洋艦隊為目的,因而動作快的多,山本五十六以航母為核心的聯合艦隊就是這個思想下的產物。但日本軍艦技術上有個缺點,就是強調航速與機動性,裝甲普遍薄弱,尤其航母為然,特別是抗沈和防火的冗餘設計比美航艦差,一旦中彈,挨不了幾枚就再見,這個太平洋諸次會戰中看得很清楚,中途島一次就掛掉四艘航母,這是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可以換來速度快,裝載量大,所以這又是日軍攻勢主義的體現,一切為進攻!

單問德國日本哪個海軍強的問題,其實沒什麼意義,戰略處境的不同,決定了發展優先次序的不同,也決定了資源投入的差別,如果德國海軍像日本那樣投入巨大資本,或者日本一開始就把資源大量投入陸軍,那都是本末倒置之舉,不僅是錯誤,簡直就是白癡了。
Mk2k
這些戰史與紀錄, 對於後人可以提供進攻方可能的思維與策略!! 德國主戰場在歐洲大陸, 擅長的是陸戰使用的坦克大砲與步兵, 所以陸軍為其戰鬥主力!! 閃電戰術貴速度與火力, 所以小規模部隊運作有其優點
Mk2k
其實話說回來, 為何納粹德國發動一個沒有實際效益的西向作戰?? 主要原因也是要奪回安特衛普及其深水港; 但為了海軍卻犧牲陸軍, 戰略上的錯誤!!
美國就沒把日本看做什麼
美國特色就補刀跟撿尾刀
就怕日本不打它
沒理由介入
一打下去美國的生產力跟原物料
不需要技術就用換的
日本擋得住?
Mk2k
美國不支持烏克蘭, 看著被俄羅斯人屠戮, 那就是違反自己講的人權與普世價值; 中國就有一直講, 都是老美的陰謀!! 直接跟俄羅斯對幹, 就是把中國跟俄羅斯還有一幫眾羅囉聚在一起反美, 只會更亂
kantinger
二戰德日缺資源只能閃電戰閃電戰就是偷襲美國用原子彈也沒說有什麼武德對嗎?
美國二戰的軍事動員,完全是其工業發展那套,亦即福特主義與泰勒主義式的思考,美軍徵兵動員,先按民間專長分類,然後集中到各兵站,經過六個月基礎訓練之後(部分特殊兵種需達一年,如飛行員,傘兵等),按各部隊需要分發,完全不考慮分發之部隊和該兵員之間的聯繫(比如家鄉等地緣或心理因素),整個徵兵體制就像一條大生產線,源源不斷的把產品輸送到市場。若是常備兵不夠,就要動員動國民兵,國民兵的整訓也就是一年幾次召集,一旦被徵召,也是按照一般動員流程,把兵員分配到各部隊,彼此之間也無任何淵源。德國就不是這樣,平時在鄉備役軍人以團管區,師管區編組,依舊保持常任軍士官,戰時徵兵(新兵)直接編入家鄉所在地團管區或師管區的留後部隊進行訓練,再與受訓時的軍士官一起分配到前線同一部隊,若兵員不足,後備役軍人應召所編入的部隊也是同一個部隊。因此德軍的部隊一般都是來自同鄉,中低級指揮官也是同鄉,軍士官和士兵平時召集或教育訓練時彼此就已經認識。這有幾個優點:第一,軍官和士官磨合已久,基本能合作無間,第二、士兵與軍士官都是同鄉,又是一起下部隊,凝聚力夠,認同感與榮譽感也高,戰力因此加分。第三,由於同鄉情誼,部隊中霸凌現象相對少,新兵進入情況快。簡單講,美國的軍事動員體系是大工業化的產物,兵員就和物資一樣,講究標準化,不管哪裡的士兵,都納入同一套標準,不考慮地域或社會背景的差異,如同機器,這個螺絲壞了換螺絲,那個齒輪壞了換齒輪,而所有螺絲和齒輪都是同一個規格生產,其實是極端去人性化的作法。德國相形之下要人性化的多,不僅考慮地緣情感的問題,也考慮新兵適應的心理和凝聚力問題,德軍建造出來的部隊是一支子弟兵構成的精兵,不是一台冷冰冰機器。所以德軍的戰力強不是偶然的,它是來自對部隊本身的信任,忠誠,與榮譽感而形成的戰力,而美軍的戰力,老實說更多的是來自對物質力量的有序安排和高度優化,是粗暴物質力量對敵方的直接碾壓。我覺得,德軍的建軍方式更符合一般資源不豐富,戰略處境又不利的國家,美國得天獨厚,地理條件和自然資源世界第一,又無外敵,加上歐洲的科學與民主,老實說,天下只此一家,別無分號,誰也學不來。日本這點就看得很清楚,所以陸軍學德軍,日本陸軍的制度基本拷貝德軍,包括前面提到的師管區和團管區後備制度。
美國的軍事機器其實是其現代大工業思維的反映,粗暴而直接,用物質力量平推,不跟你搞戰術還是精神戰力什麼的,基本就火力至上,用砲火能幹的事情,絕不用人,德日正好相反,資源和火力都不足(相較於英美),就要講究人因,對戰術細節和精神力特別講究,美國士兵一旦不能打就投降,美軍很少有死守到底這種情形,但德日則是死磕到底(但也有差別,德軍沒有那種萬歲衝鋒),這些都是國力與地緣戰略態勢決定的,也沒辦法。純就軍事面看,德日兩軍二戰給我們的啟示遠比美軍要多,勝敗兵家常事,敗不見得就是一無是處,勝也未必就是樣樣都對。帶著不必要的情緒看戰爭的經驗和歷史,都無助於我們從中得到真正有用的教訓,這也是白團在上課時不斷強調的事情,不說別的,光看這點,我們就不如日本人遠矣,看看網上的這一片,直到今天依然如此,唉。
Mk2k
如同上面那些前輩一樣, 如果戰爭無可避免, 結果難以改變; 如果有機會, 就去幫那些直接面對後果的人民, 讓那時台灣政權與人民, 避免再一次受到傷害!! 運用智慧與職能, 盡量挽救生命, 這就是善良
Mk2k
要守住人的底線與道德, 敵方也是人, 不是任意殺戮對象!! 秉持善良, 會有許多善良的好朋友們前來幫忙的!! 可能以前不認識, 也有可能遠在天邊, 就跟現在的烏克蘭一樣!! 我是如此認為
有機會來討論共產黨的發展與軍隊特性!!
這些土老共建國算是勞苦的成果!!
全中國只有兩個人值得討論, 一個是毛澤東, 一個是周恩來!!
老毛專出陰謀, 周恩來就出一張嘴去執行他的陰謀, 偶爾嘆個氣, 然後繼續搞自己人!!

那些老土共的軍事領導人在中共建國之後有著更悲慘的命運, 羅瑞卿自己跳樓, 賀龍被逼到"被自盡", 還有劉少奇被紅衛兵迫害, 這些都是在我們的世界裡匪夷所思的事情, 只有在太平天國的東王造反互相殘殺的時代才看得到的人性沉淪!! 現在 2022 年他們有比較好?? 真的很可悲

他們建國的方法與策略就是不對的方式跟人性弱點與道德的沉淪, 造成以前與現在更多人難以安穩生活的動亂來源, 真是歷史的錯誤!!

可能也有一些進步吧?? 沒有再出現換人當王, 另一批人頭落地的慘況; 但權力鬥爭失敗後身敗名裂跟一無所有, 跟當年權鬥的慘況也差不了多少!! 這種不安的環境, 別人也覺得搖頭; 但罪總是要他們自己承受, 因為那是它們一手造成的結果!! 感覺是這樣!!

現在的習老大是政二代, 他老爸習仲勛算是個無害的人物; 選他的兒子可能也是無害, 但看起來似乎不是這個道理!! 他老爸曾被迫害, 所以他也明白迫害跟被迫害是甚麼道理, 所以在這幾年權力行使上, 算是比以前好很多!! 但對於台灣國家與島民, 就是直接與明白的威脅!! 所以從它們的軍隊結構與策略思維, 會比較知道問題所在!!

其實我們對於軍事人員的教育, 不要注重在反什麼統反什麼獨, 只要跟學生們說, 我們精進戰技與戰術, 是為了阻止戰爭與擴大, 挽救更多無辜生命!! 讓戰鬥人員充滿慈悲與善心, 戰爭才會避免爆發與停止!! 這樣就夠了
terrylaw
戰鬥人員充滿戰鬥意識與殺心, 戰爭才會避免爆發與停止!! 你想想是不是正確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