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橫掃全球8成市占、美國砸錢扶植本土業者 台灣太陽能的機會在哪裡?
今年夏天地球大悶燒,酷暑難耐導致用電量激升,燃煤價格居高不下,天然氣更飆出新天價,為了兼顧環保與電力,各國正在加速投資再生能源,並大力推動太陽能建置,但以目前市況來看,中國已經掌握全球八成太陽能板的生產資源,幾乎壟斷市場,台灣廠商還有突圍的機會嗎?
橫掃全球八成市占 中國廠商「陽陽」得意
太陽能產業現況可區分為「矽晶、薄膜」兩大類別,並以矽晶太陽能為主流,市占率逼近9成,其中原本又以比較便宜的多晶矽為重心,但為因應各國政策,近年逐漸轉往能源轉換效率較高的單晶矽;至於薄膜型太陽能因轉換效率較低,競爭力比不上矽晶太陽能,市占僅約一成。
細分產業鏈,太陽能上游為矽材廠、晶圓片/晶圓廠,目前全球矽材領導廠商有中國的保利協鑫、特變電工與大全能源、韓國OCI、德國Wacker、美國的Hemlock、挪威REC Silicon以及日本的Tokuyama,全球產值占比超過七成,台灣廠商在這部分的布局則相對弱勢。
中游則是太陽能電池與電池模組,也是台灣廠商著墨較多的部分,例如太陽能模組廠元晶、聯合再生、安集、茂迪,以及太陽能導電漿廠碩禾等,不過台灣廠商多以內需為主,以產業現況來看,中國廠商仍以超過七成的市占,稱霸整個中游供應鏈市場。
下游則是太陽能系統建置與應用,例如安裝地面與屋頂上的太陽能發電系統,或是應用在路燈、交通號誌上,由於系統業者屬於產業最下游,容易受到中上游供貨與價格影響,因此很多台灣中游的廠商也開始切入下游系統廠,以整合上下游發展,不過台灣系統廠市占仍不到3%。
中國掌握供應關鍵 太陽能淪美中角力戰場
隨著全球主要國家將零碳排列入長期發展目標,太陽能等再生能源需求增溫,掌握太陽能關鍵原料生產「地利」的中國廠商,配合中國政策力挺的「人和」,幾乎完全主導整個產業的上中游,根據中國國務院統計,中國太陽能多晶矽、矽片、電池片和組件產量,全球占比高達76%、96%、83%和 76%。
中國政府投資再生能源不手軟,BNEF統計,全球上半年在節能領域投資金額達到2,260億美元,創下同期新高,其中中國占比高達43%;中國媒體也披露,中國上半年太陽能投資額已達410億美元、風電580億美元,年增超過1倍。
不過,中國幾乎壟斷太陽能中上游,讓美國陷入被動角色。太陽能產業協會(SEIA) 直言,美國本土業者沒有製造太陽能錠、晶圓與電池的能力,這也讓太陽能成為美中貿易戰中,高科技產業之外的另一大戰場。
美國近年除了禁止中國新疆部分太陽能多晶矽輸入外,還針對中國廠商繞道東南亞「洗產地」,以規避關稅的問題嚴加調查,儘管如此,IEA仍指出,中國在太陽能板「製造階段」市占率超過8成,且2025年時可能衝上95%。
這也讓美國終於要砸錢扶植本土業者,來降低中國壟斷市場的影響,拜登最新通過4370億美元的《通膨削減法案》,其中3690億美元將用來發展能源安全與潔淨能源,目標 2030 年美國太陽能製造量能要達到 50GW。而在美中展開新能源競賽的同時,台廠到底有沒有商機呢?
台內需大有可為!太陽能裝置容量目標20GW
全球零碳排目標,台灣也有國家規劃:根據經濟部規劃,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目標要達15.2%,太陽能裝置容量要達20GW,但截至今年7月數據僅達到6.73GW,代表未來兩年內需市場仍有非常大的成長空間。
太陽能新南向,東南亞建置潮有商機:市場原先預期拜登政府抗中政策,能為台灣太陽能帶來甜頭,但美國最新緩徵太陽能關稅的名單「不包含台灣」,雖然市場認為聯合再生、元晶等大廠仍具美國接單優勢,但關稅還是讓台廠很難競爭。
不過,隨著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興起太陽能搶裝潮,台廠也搭上外銷的需求浪潮,以「打游擊」的方式,與中國廠商競爭,可能為聯合再生、碩禾等看好東南亞商機的廠商挹注營運。
2022年一場烏俄戰火,不僅燒得各國資源短缺,也讓人驚覺任何能源若被寡頭掌握,想要尋找替代品就必須付出更昂貴的代價,各國在追求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的同時,又想打破中國獨大的局面,就要更積極尋找新的供應商,或許不失為台廠的突破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