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視異言堂】爛尾樓現形記

全球建商倒閉潮,專家看「台灣現況」稱妙:像在颱風眼中央一樣
記者鄒鎮宇/綜合報導

建築原物料大漲、房價下跌,全球建商倒閉潮如疫情蔓延。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表示,歐洲英國、德國、瑞典等國的房市危機持續擴大,「反觀台灣,好像處在颱風眼中央一樣無風無雨」。

何世昌在臉書粉專「何世昌的房產知識Buffet+」發文表示,幾個月前,曾有人主張台灣應該仿效歐洲國家針對建商進行「推案資格審查」,當時他們認為這種防君子不防小人的無效審查只是多此一舉,如今完全應驗,「截至目前為止,歐洲英國、德國、瑞典等國的房市危機持續擴大,連亞、澳的國家也不例外。」

何世昌指出,這波全球建商倒閉潮肇因於央行升息、建築成本瘋狂上揚,大多數國家平均建築成本大漲逾3成以上;當資金成本、營造成本大漲但房價下挫,成本無法順利轉嫁至消費端,意味著建商利潤大幅度遭到壓縮、甚至賠售,因此建商索性包袱收一收跑路。

「建商一去不復返,此地空餘爛尾樓」,何世昌說,爛尾樓的情況不只發生在中國,德國等許多國家也如星火燎原般延燒,並列出各國目前建商面臨的情況及數據說明。

日本東京商工研究中心 (Tokyo Shoko Research) 發布訊息指出,2023年上半年建築企業破產數量為785家,較去年同期成長36.3%。

瑞典信用機構 Creditsafe 統計指出,2023年前8個月的公司違約數量飆破逾5000家,創下1999年統計以來的最高紀錄。

澳洲證券暨投資委員會的數據顯示,2022年7月至2023年4月期間,高達1709家建築公司申請並進入破產程序,較前年至去年同期增加24.9%。
全球建商狂倒釀爛尾樓潮「台灣沒爆?」專家點頭:優等生
記者鄺郁庭/綜合報導

建築原物料大漲、房價下跌,全球建商倒閉潮蔓延,甚至引發爛尾樓潮。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表示,德國、法國、瑞典、芬蘭等歐元區主要國家建設公司大量破產,以及中國、澳洲、越南,乃至日本與美國,破產的建商數量較前年明顯增加,但「台灣建商怎麼沒爆炸?」他點出4大可能,話題引發熱論。

何世昌在臉書粉專「何世昌的房產知識Buffet+」表示,隨著全球建商倒閉潮而來的,難免會有爛尾樓潮,可能會有很多人好奇,「台灣建商怎麼沒爆炸?」他從國外建商破產情況的歸納,並思考台灣建商、政策因素等特性,大概得出4種可能性。

首先,他認為「台灣建商嗅覺敏銳,成本管控得宜」,早在4~5年前就開始察覺勞力不足、原物料上漲等跡象,「雖然推案成本上漲浪潮難擋,但多數建商超前部署,在成本控管上都表現不俗,而且順利逐步轉嫁成本。」歐洲建商則多在烏俄戰爭爆發後,才明顯感受到原物料上漲的衝擊。

再來是「漸進式VS.猛爆式衝擊」,他指出台灣升息相對溫和,且4~5年前營造成本上揚時,建商的推案和定價策略已有所反映,建築、融資成本漸進式墊高,建商有足夠時間適應、調整腳步。然而,歐洲、澳洲等國建築業面對的是雙重猛爆式衝擊,包括戰爭爆發,營造成本快速上揚,以及美國聯準會暴力升息。

第三點「台灣央行不愧是超級A」,何世昌肯定了台灣央行從彭淮南到楊金龍的決策,「央行溫和升息政策,讓建商避免一次大動盪」,更重要的是央行連續祭出數波選擇性信用管制,「尤其是第四次選擇性信用管制時,將購地貸款成數上限降至5成,強制斬掉建商高風險操作,將建商資金槓桿降至中低度。」

這個舉動使建築業做出幾項重大改變,如資金去高度槓桿化、財務計畫趨於保守、實力不足的業者停止擴張或推案、銀行授信更加嚴謹,「這幾項改變雖然讓建商抱怨連連,但變相讓存活下來的建商體質更為健全。」

第四點是「房價持續上揚」,何世昌直呼這點至關重要,「它代表建商可以『轉嫁成本』;倘若像歐洲各國融資、建築成上飆漲而房價下挫,建商等同面臨『雙殺』,倒閉機率會比較高」,而美國房價雖然也持續創新高,但建築物料、人力和融資成本飆得比台灣更凶猛,破產的建商明顯增加。

最後,何世昌強調,不是房價上漲建商就能賺得到錢,也不可能靠新青安就救得了建商,「可能多數人不清楚歐美購屋補貼灑多大,所以才會產生近廟欺神的心態。」他還指出,台灣一年新推的建案有2500個上下(±500),「每一年建商倒閉產生的爛尾樓平均不到5個,根本是全球優等生中的優等生,不要再一廂情願認為外國月亮比較圓了。」

joeybaby2017 wrote:
(恕刪)


我只知道某市場旁的綠油油房東把爛尾樓重新粉刷並張貼上綠營選舉廣告但還是大門深鎖不營業

真印證一句話:餓扁扁也要挺阿bian做功德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