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調6成支持回到聯考 教改21年打掉重練?


he168tw wrote:
談到相對的公平.....(恕刪)

這個也不能怪聯考,交通不方便有甚麼辦法


he168tw wrote:
談到相對的公平....泰山的老師說: 平平都是教育界, 聯考制度下, 為何我們就要撿建北剩下的學生??.......(恕刪)

如花當然不可能是高富帥的首選交往結婚對象,這道理還要人教嗎?
櫻樹抽芽時想你 wrote:
我們學校沒有資優班
我也都在玩 高中才考300多分
後來唸專科 現在 .....很好


我年紀比你大很多, 雲林鄉下長大的!

我念國中時, 國一入學時先智力測驗, 把全年級平分三等班級, 每年都會依成績微調, 但是這三等班級數是一直改變. 那時我們有男女分班, 男生大概有約八班, 一班五十幾個人. 到了國三第一級跟第二級都只有一班, 其它都是第三級的班級. 高中考三百多分的, 大概在國一就會屬於第三級.

這三等級的班級上課內容跟考試內容都是不一樣的, 分在第三級的後來幾乎不是沒升高中職, 不然就是讀很後面的私立高職. 第二級的會念比較差的省中或好的高職或五專, 在當年國中畢業時是第二級的後來能念到大學的是屈指可數. 我的感覺是以前大部份人其實在進國中一年級時就已經被放棄了, 根本沒機會到聯考去翻身.

我的求學生涯曾經有段時間不順遂, 我國中都是念能力班, 高中聯考也以超過錄取標準七十多分考進第一自願. 但高三那年我轉學回家旁邊很爛的省中念放牛班, 每天跟絕大多數是田徑隊的同學混在一起. 高三的物理課, 物理老師都是讓我們自習, 沒上過半節課, 老師都帶我們去實驗教室, 關起門來睡覺. 我這樣自習了快一年的物理, 我大學聯考還是有考高標. 大二時聽說那物理老師被解聘. 撇開物理老師不說, 其實當年爛省中的老師我覺得比那第一自願學校的好. 當年我是不爽沒去老師家補習分數就很低, 轉學回爛省中念.

我高三的同學, 都是一些來自雲林海邊的孩子, 他們就是城鄉差距的受害者! 其實他們數理都還不差, 但是文科真是爛到極點, 他們高中聯考成績應該都只考我的一半分數.

這裡就說到轉學的後門, 我當年就是找個認識去跟學校講, 他們為我辦了個轉學考, 然後我到老師辦公室填了幾張考卷, 隔天就公告我錄取了, 我是這樣從第一自願轉到倒數自願去念. 還記得我念第一自願高中時, 導師的小孩是先利用寄讀, 再用轉學考方式進我們那第一自願的學校.

高三同學跟我同時上大學的只有一位, 我念第一自願高中時的室友, 大學總共考了四次一直到當完兵靠加分才考上大學. 我念研究所一年級時碰到不少第一自願時的高中同學那時才剛考進學校的夜間部. 在聯考時代, 就算前幾自願的省中, 很多大學錄取率都沒四成的.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DannyHwang wrote:
我年紀比你大很多,...(恕刪)


城鄉差距現在更嚴重

你去查一下考5A人數最多的學校在哪裏就知道了

以前偏鄉國中的孩子要考進第一志願的

至少都還有個位數

現在很多是全軍覆沒

以前的聯考 高中題目最難 五專次之 高職最簡單

這就是多元 就是適才適所

也可以讓孩子保有一點自信心

這設計是極好 為什麼要推翻 我就不太懂了

所有的問題 都是出在教學過程而非入學辦法

為什麼要怕考試 為什麼怕競爭

為什麼要給孩子不勞而獲的觀念?



櫻樹抽芽時想你 wrote:
城鄉差距現在更嚴重...

以前的聯考 高中題目最難 五專次之 高職最簡單

這就是多元 就是適才適所
(恕刪)


這不是多元,更非適才適所,而是用考試成績排名12345。

雖然用考試成績來決定學校,看似絕對公平,但背後隱藏的公平問題往往被成績表現掩蓋了。
掩蓋了城鄉差距、家庭資源多寡的影響、教學內容的偏頗與否,單一標準答案的迂腐,學生的個體差異.....
這些才是藏在細節的魔鬼啊。

從第1頁討論至今看來,還是抽籤最公平。

感謝299F大大提供的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a0oix74J0U

如果臺灣有"後段"的高中也決心這樣辦學,不知道臺灣的家長會把小孩送去這樣的學校嗎?(後段高中不保證大學考得好喔)

diapason wrote:
這不是多元,更非適...(恕刪)


抽籤我也接受 至少簡單明瞭
我是覺得我們只需要保留些數理資優的特招, 用極難的考題來把這些少數的真資優篩選出來! 其它的人都依居住地就近分發! 高中應該都高職化, 學生依性向自由選課, 類似現在高職的綜高科. 還有可以跨校實習, 以解決各校設備資源不同的問題.

很難的數理是補習補不出來的, 真的得有天份, 大家就會放棄去補習! 像現在那種科科不能放棄, 國文英文這種科目有補有差的, 真是得補習補到天荒地老.

好省中跟爛省中我都念過, 真的不覺得人生會因為高中念哪就毀了. 人生就像紅綠燈, 很多跑在你前面的, 都會在下個紅燈見面, 大家重新再一起出發. 我大學班上第一名, 天天只念書沒參加過聯誼, 後來終於考上台大資工所, 到現在還不是天天被我看到. 我都覺得他大學真是白過了, 一點回憶都沒, 倒頭來也不過跟我這考前才抱佛腳的差不多.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後面這幾天的討論偏向競爭方面
有點忽略了學習的部分
其實讀了九年國教後,把程度分一分.老師確實比較好教
對學生來說也沒有壞處
後段的高中有些老師高一時還是會從國中的部分再幫你打底
前段的高中則是一路狂飆下去了 (於是有些人會想說:我是該繼續追著他們的車尾燈呢?還是換條路走?)
壞處是有點被貼上擅長讀書考試與不擅長讀書考試的標籤 (在歐美沒有這個問題)
撇開面子問題不談,讀到高中了,在教材內的能力真的天差地遠
而教材內容確實有它的延續性,所以升學過程應該不用想那麼遼闊,單就課內教材的程度分一分也就好了吧
根本來說,試圖把人的整體能力,德智體群美五育發展,來綜合評量區分素質,有點管太寬了
簡單來講,聯考時代升學就是區分教材的學習成果來做程度區分,延續後面的學習計畫訂定
而現在多元入學搞的是在戰一個人整體素質的優劣,太可怕了!!

而區分讀書考試能力來升高中有什麼壞處,撇開面子問題不談,就學習方面應該是沒什麼壞處
但問題就在於.....面子問題可不能撇開來不談呀!!!!

jly wrote:
聯考的缺點在當年也...(恕刪)


聯考升學把程度分一分
其一是給落後的人想想看,要不要繼續再搞這套教材三年,還是國中三年已經受夠了,把青春花在其他地方吧
其二是程度分一分對學習根本就有幫助,不然幹麻不通通都一個班級同班12年算了,這樣到後面會很難處理
而聯考制度,升學的評量簡化成單智育方面,甚至單這套狹隘教材內容方面的區分,雖然有夠狹隘的
但這種狹隘我覺得是學校教育認知自己的limitation,更不希望在德體群美方面也製造出競爭
試圖比較或評量整個人的五育素質,那真的是很恐怖也很慘烈
diapason wrote:
這不是多元,更非適...(恕刪)


現在的考試題目也有問題。剛剛還去翻了一下去年學測考題。稍稍題目變化一下就可以考出學生的程度了。

1. 課外題:
以前大學聯招時代有 20% 左右的課外題。現在高喊怕不公平全考課內題。考課內看起來公平,但是才是真的不公平。全考課內題代表學生只要把課本內容熟練就有可能高分。這樣考出來的學生是一群最不會犯錯的學生。而結果事前幾志願分數級距差距很小。加考課外題就可以把只會背書與真正瞭解課本內容的考生區分出來。

當然課外題不是天馬行空出個超難的題目。數理化生的很多是透過課本現有學習的東西,重新組合來推論出答案。國英史地就是拼閱讀了。誰讀的更多課外讀物就越能在課外題上佔優勢。而這 20 分的差距就可以有效的拉開不會犯錯與會思考的學生之中的差異。

2. 計算/證明題:
很驚訝的發現現在的數學自然都不考計算及證明題。先跑題一下。光理化生物全部混成一個「自然」就是很值得商榷的一件事。物理、化學、生物是完全不同,而且都很重要的基礎科目。全混在一起看似減輕學生負擔,卻是把太多重要東西全擠在一個狹小範圍內。有誰可以通物理、又通化學,又懂生物的怪咖?自然科學對台灣的學生真的這麼不重要嗎?

回到正題。加上計算及證明題可以更有效的測出考生的真實程度。計算證明題不是只看最後的答案對不對,而是要看考生的整個演算過程,來看他是不是真的理解題目的內容。在大學聯考的時代,計算證明題的分數還不輕。而且不是光答案對就有分,重點看的是推算過程,過程、答案全對才滿分。過程對,計算過程出錯,分數會低一點。過程全錯,即便答案對也可能沒分。

3. 連鎖題及倒扣分:
連鎖題就是一個題目,分成 3 ~ 5 個選擇題。錯一題就全部沒分。倒扣就是答錯還會負分。這個用意很簡單,就是考生別想用猜的,用混的來拿分數。

光這些考題的變化就可以很有效的篩選出學生的程度。而不是用現在這種很僵化的考題來找出一群不會犯錯的學生。要減少犯錯可以用不斷的練習,或是補習來彌補。而會不會思考推理就不是補習補的出來的了。

在這邊附上網上找到的歷屆大學聯考試題。不過我考的時間比這個還遠就是了。
歷屆大學聯考物理試題
歷屆大學聯考數學試題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