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是不是有賊或強盜來搶我家要放任他偷R?


Gugugu wrote:
2006年台灣修改舊刑法施行新刑法
尤其廢除所有唯一死刑

或許您想說修法跟原則兩者間沒關係
法界認同修法是逐步往修復式走
這幾年司法官考試也強調修復式正義



好厲害啊
還有舊刑法 新刑法勒
從民國86年開始至今105年,除了87、89、93之外,年年刑法都有修正、新增或刪除
每次都要叫新舊交替喔

還有,民國95年以後還有16次的修正,還有啥條文可稱為 "逐步往修復式走"??


最糟糕的地方
修法還沒完成,就直接硬套入
這原則的中心並不是在於"原則",而是後續的處理機構根本配套措施及機制就沒有建立

考試強調又如何?
制度面不完善, "法學界" 要強推烏托邦思想,只是讓現實局面更加紊亂

如果這套制度如此的美好
歐美各國,怎麼沒有將所有的刑事案件,全面施行這個修復式原則
願機會永遠對你有利 May the odds be ever in your favor.

thron wrote:
被害者真的原諒加害者了嗎?還是法官大人強迫被害人原諒加害者大笑這種配套措施都沒準備好的狀況,我還要被迫如此"先進"大哭在大家有共識接受前這樣搞到底在撕裂鴻溝還是修復鴻溝阿


因為,如果 被害者 與 加害者 間能達成和解
法庭上可以是成為減輕量刑的依據的
願機會永遠對你有利 May the odds be ever in your favor.
Ramsa wrote:
因為,如果 被害者...(恕刪)

如果加害者跟受害者真心和解,我沒意見.能自己放下過去從新開始生活,比法官處以極刑更重要.
鼎 鑊 甘 如 飴 求 之 不 可 得

Gugugu wrote:
要當酸民酸法律以前...(恕刪)


先回答這兩個吧
1.民國95年以後還有16次的修正,還有啥條文可稱為 "逐步往修復式走"??
2.如果這套制度如此的美好,歐美各國,怎麼沒有將所有的刑事案件,全面施行這個修復式原則

等你回答喔


---
另外翻開書單
絕大多數的刑事法的相關圖書,都不會強調新刑法幾個字哩
而且只有你推薦的 林鈺雄先生所撰寫的書籍/文章,才強調 "新刑法" 這幾個字

其他撰書人都傻了嗎
願機會永遠對你有利 May the odds be ever in your favor.
Ramsa wrote:
絕大多數的刑事法的相關圖書,都不會強調新刑法幾個字哩
而且只有你推薦的 林鈺雄先生所撰寫的書籍/文章,才強調 "新刑法" 這幾個字
其他撰書人都傻了嗎....(恕刪)


您自己書看得少
就以為別人都傻了

去查查最高法院判決有沒有新刑法
最高法院說了都不算?
都明白告訴你年份的基礎知識還要凹
還能期待你懂啥呢?
鼎 鑊 甘 如 飴 求 之 不 可 得
Gugugu wrote:
您自己書看得少
就以為別人都傻了
去查查最高法院判決有沒有新刑法
最高法院說了都不算?
都明白告訴你年份的基礎知識還要凹
還能期待你懂啥呢?


在下書讀得不多啦,舊刑法採「從新從輕主義」,而新刑法採「從舊
從輕主義」將有利於被告。

所以新舊刑法的交替有修改到正當防衛跟緊急避難的法律嗎?
跟勇夫事件又有何關聯?


----------------------------------------------------------------------------------------------------------
新刑法新舊法比較

連續犯

而查被告行為後,刑法第56 條連續犯之規定,已於 94 年 1 月 7 日修正刪除,於同年 2 月 2 日公布,並於 95 年 7 月 1 日施行;此刪除雖非犯罪構成要件之變更,但顯已影響行為人刑罰之法律效果,自屬法律有變更,依新刑法第 2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經比較新、舊法結果,仍應適用較有利於被告之行為時法律即舊法以連續犯論以一罪並加重其刑(最高法院 95 年第 8 次刑事庭會議決議參照)。




易科罰金

又按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行為時之法律,但行為後之法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現行刑法第2 條第1 項定有明文。本件被告犯罪時之刑法第41條第1 項前段規定:「犯最重本刑為5 年以下有期徒刑以下之刑之罪,而受6 個月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之宣告,因身體、教育、職業、家庭之關係或其他正當事由,執行顯有困難者,得以1 元以上3 元以下折算一日,易科罰金。」又被告行為時之易科罰金折算標準,依修正前罰金罰鍰提高標準條例第2 條前段(現已刪除)規定,就其原定數額提高為100 倍折算1 日,則本件被告行為時之易科罰金折算標準,應以銀元300 元折算1 日,經折算為新臺幣後,應以新臺幣900 元折算為1 日。惟95年7 月1 日修正公布施行之刑法第41條第1 項前段則規定:「犯最重本刑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以下之刑之罪,而受六個月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之宣告者, 得以新臺幣一千元、二千元或三千元折算一日,易科罰金。」比較修正前後之易科罰金折算標準,以95年7 月1 日修正公布施行前之規定,較有利於受刑人,自應依現行刑法第2條第1 項前段,適用修正前刑法第41條第1 項前段規定,定其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附此敘明。


緩刑
適用舊法

又被告前未曾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1 紙附卷可按,其一時失慮致罹刑典,已坦白認罪,且當庭表示十分後悔,並已向受侮辱之員警道歉,堪認被告已有悔悟,經此起訴審判,當知所警愓,信無再犯之虞,本院認所宣告之刑以暫不執行為適當,併諭知緩刑二年,以啟自新。末查本件被告行為後,刑法第74條關於緩刑之規定業於95年7 月1 日修正公布施行,惟本件被告不論依修正前或修正後刑法第74條之規定,均得邀緩刑之寬典,是依現行刑法第2 條第1 項前段之規定,自應適用行為時之法律,即舊刑法緩刑之規定,附此說明。


定應執行刑

按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規定,定其應執行刑,同法第53條定有明文。又民國94年2 月2 日修正公布,自95年7 月1 日起施行之刑法第2 條第1 項規定:「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行為時之法律。但行為後之法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而依刑法第51條定應執行刑時,裁判確定前犯數罪,其中一罪在新法施行前者,亦應為新舊法比較(最高法院95年5 月23日第8 次刑事庭會議決議參照)。經查,本件受刑人於裁判確定前犯數罪,均係於95年7 月1 日刑法修正公布施行前犯之,依修正前刑法第51條第5 款規定:「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20年。」;修正後刑法第51條第5 款則規定:「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經新舊法比較結果,修正後刑法並非較有利於行為人,依刑法第2 條第1 項前段之規定,仍應依修正前刑法第51條第5 款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




交通案件
裁判時法

按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53條、第63條雖於94年12月28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09400212581號令修正公布,並於95年6月23日行政院以院臺交字第0950087685號令發布,定自95 年7月1日施行;惟依94年2月5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09400016841號令,制定公布並自95年2月5日開始施行之行政罰法第5條,明定「行為後法律或自治條例有變更者,適用行政機關最初裁處時之法律或自治條例」。本件違規行為發生於94年4月8 日,原處分機關裁決時間為95年3 月22日,斯時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53條、第63條固已修正,然尚未施行,原處分機關各依修正前之規定裁處,並無違誤;又依行政罰法第5 條之規定以觀,本院審理本件交通裁決案件時亦應適用行政機關最初裁處時之法律,即修正前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53條、第63條規定處理,合先敘明。


一事不兩罰

再按,於94年2 月5 日公布、95年2 月5 日施行之行政罰法第26條規定:「一行為同時觸犯刑事法律及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規定者,依刑事法律處罰之。但其行為應處以其他種類行政罰或得沒入之物而未經法院宣告沒收者,亦得裁處之。前項行為如經不起訴處分或為無罪、免訴、不受理、不付審理之裁判確定者,得依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規定裁處之。」,此即所謂一事不二罰原則。再按被告所犯為死刑、無期徒刑或最輕本刑3 年以上有期徒刑以外之罪,檢察官參酌刑法第57條所列事項及公共利益之維護,認以緩起訴為適當者,得定1 年以上3 年以下之緩起訴期間為緩起訴處分,其期間自緩起訴處分確定之日起算;又被告於緩起訴期間內,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檢察官得依職權或依告訴人之聲請撤銷原處分,繼續偵查或起訴:於期間內故意更犯有期徒刑以上刑之罪,經檢察官提起公訴者。緩起訴前,因故意犯他罪,而在緩起訴期間內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違背第253 條之2 第1 項各款之應遵守或履行事項者。刑事訴訟法第253條之1 第1 項、第253 條之3 第1 項分別定有明文。準此,被告經檢察官為「緩起訴」處分者,於「緩起訴」之猶豫期間內,其最後是否會被檢察官提起公訴,猶懸而未定,意即緩起訴」處分於猶豫期間內尚未具有實質之確定力,檢察官於期間內,可對被告繼續觀察,此時若被告顯無反省警惕之情或根本欠缺反省警惕之能力,檢察官得依職權或依告訴人之聲請,將被告「緩起訴」處分撤銷。而行政罰法第26條所訂一事不二罰原則,以應受行政罰之行為如經不起訴處分或為無罪、免訴、不受理、不付審理之裁判「確定」者,始得依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規定裁處之,並未明文包括「緩起訴處分」在內,雖「緩起訴處分」確定時被告可免於刑事訴追,與受「不起訴處分」之效果相同,行政罰法第26條第2 項解釋上亦應包括「緩起訴處分」在內,但依據該規定之立法意旨,亦必須待「緩起訴處分」實質確定時,被告才終局地確定免於受刑事訴追,原處分機關始得為行政裁罰;亦即在緩起訴期間內(即猶豫期間期滿前),該緩起訴處分若經撤銷,被告尚有受刑事訴追、處罰之可能,此時原處分機關若依法為行政裁決,無異將使受處分人有同時遭受行政處罰及刑事訴追之危險,顯與行政罰法第26條規定之立法意旨相違背。
人生有時候就只是一杯咖啡的温度如何的問题。

Gugugu wrote:
您自己書看得少
就以為別人都傻了茶

去查查最高法院判決有沒有新刑法
最高法院說了都不算?茶茶茶
都明白告訴你年份的基礎知識還要凹
還能期待你懂啥呢?(恕刪)


笑話~~~
近幾年的判例還有人提新刑法幾個字嗎

上法院你會告訴法官說我要依新法還是舊法嗎
不是吧

都是依照刑法第二條從舊從輕原則,請求依照案發日期 "生效" 之法規為基準
不然就是照最新生效的法條

還有啊~~
先回答這三個吧
1.民國95年以後刑法還有16次的修正,還有啥條文可稱為 "逐步往修復式走"??
2.如果這套修復式刑法制度如此的美好,歐美各國,怎麼沒有將所有的刑事案件,全面施行這個修復式原則
3.你說的書呢?能再來幾本有特地寫新刑法的書來參考嗎?


等你趕快回答喔
還有回文不要再PM騷擾了
願機會永遠對你有利 May the odds be ever in your favor.
對方好像是律師⋯不怕被告?


很多法官當後盾哦
Ramsa wrote:
還有啊~~
先回答這三個吧
1.民國95年以後刑法還有16次的修正,還有啥條文可稱為 "逐步往修復式走"??
2.如果這套修復式刑法制度如此的美好,歐美各國,怎麼沒有將所有的刑事案件,全面施行這個修復式原則
3.你說的書呢?能再來幾本有特地寫新刑法的書來參考嗎?...(恕刪)


我來替他回答吧。
修復式司法就是法官協調讓被害人與加害人和解,美其名就是要讓被害人得到實質的傷害補償,但實際上呢?
法官要雙方當事人和解很簡單,先從被害人這邊下手,只要跟被害人說這件事就算有罪也無法判太重,甚至對方也有可能無罪,如此被害人一定會願意跟加害人和解,而法官再施點小惠給加害人,例如詐欺犯騙了100萬,法官只要他還50萬換取緩刑,如此雙方和解的機率就會提高很多,至於被害人事後是否真的有拿到50萬就看運氣了,非常有可能只是一張債權證明。
簡言之,修復式司法實際上就是讓被害人承擔加害人的犯罪責任,但不保證拿的到賠償
這也是法官越來越偏向罪犯利益,判刑越來越輕的的主要原因。在法院強調修復式司法的情況下,你可以看到罪犯越來越囂張的嘴臉,就像詐欺犯面對鏡頭說台灣有人權,然後上酒店狂歡慶祝一樣。
修復式司法就是看準被害人有拿總比沒拿來的好以及加害人有得賺就好的心態,這種方式讓人感覺法院似乎就是幫助犯,當然有過經驗的罪犯就越來越囂張了,畢竟能否和解要看罪犯的臉色,而法院為了達成修復式司法的成效就會一直壓低被害人這邊的賠償金額。
只要法官跟被害人說曾經有一個類似的案子打到更6審只拿到5萬,刑事部份加害人也有可能會無罪,如此被害人只要能拿到高於5萬的數目就會和解,縱使是被騙了100萬。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