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教育才能彰顯出人類的特質!!


swiftboy wrote:
現在有比較好
但是比較好的人數還很少
而且這些學生接受的是比教改改變的更多的教育方式
...(恕刪)


何以見得?
若有科學(如統計學)上的證據或依據那就更好了..

fisheries wrote:

何以見得?
若有科學(如統計學)上的證據或依據那就更好了..



當然是感覺

當一個人去覺知另一個人的狀態 這種狀況沒有辦法轉換成統計資料的



我68年次,我是參加聯考、讀統一教材長大的一代,能力分班、少幾分打幾下、講台語掛狗牌這些我都經歷過。

話雖如此,難道那時候我們就沒思考能力了?填鴨式教育從我小時候就常常在提了,所謂的受填鴨式教育的我們,現在也已經是社會的中堅份子了,那麼又為什麼如此成長的一代,在創意評比上台灣卻常常名列前茅呢?

回歸主題,你說獨立思考,拿著一則新聞,談論著幾十年前的老掉牙論點,這叫獨立思考?

我告訴你吧,你如果有任何一點點真正的關心,任何一點點負責任的態度,發文前就應該去比較台灣跟法國教育的優缺點,根據這些差異來討論,而不是人云亦云跟著媒體拿著考題起乩。google很簡單,根本不需要人家教。

我回文前google了一下,試問:

你知道法國在義務教育有三個評鑑階段嗎? 最早在小學二年級結束就要評鑑基本法文能力嗎?
這在台灣,小學二年級就在搞評鑑,你試試看。

你知道法國畢業前沒通過評鑑領不到畢業證書嗎?
這在台灣,不給畢業證書,沒關係,你試試看。

你知道法國大學前兩年有三次測驗,這三次只要有兩次不合格,從此終身剝奪接受該教育的機會嗎?注意【終身剝奪】,法國認為高等教育需要資源,這是讓合適的人享用,只要有兩次不合格,他們就判斷你不適合,從此不再把資源浪費在這個人身上。比如一個法律系的學生,要是有兩次不合格,【終身剝奪】他在法國接受法律教育的機會,該員到這時候要嘛就離開大學,要嘛就是轉系。
我個人發自內心贊同這一點,但是我也知道,這在台灣,你最好試試看。

我們回過頭來說台灣,台灣的優點就是永遠都還有機會,小學不好,辛苦一點初中可以彌補。初中不好,辛苦一點高中可以彌補,高中不好,辛苦一點大學也都還可以補,在傳統有教無類的觀點下,只要肯用功,大家不吝於給機會,當然彌補的過程很辛苦,不過這也理所當然。

所有的【叫改】論者永遠都在雞蛋裡挑骨頭,有心者在雞蛋裡還真的挑的出骨頭,拿著法國優點來打台灣缺點,這公平嗎? 成功者找方法,失敗者找理由,老是怪東怪西,這是找方法還是找理由?這最後又是導致成功還是失敗?

真正不負責任就是這群人,真正在糟蹋教育就是這群人。



漂浮星球 wrote:
我68年次,我是參加...(恕刪)


我不知道您有沒有小朋友

我談論的並非幾十年前的老掉牙論點

而是現在教育現場發生的事情 是我小朋友身處的社會真實正在發生的事



68年次 受的不是教改教育

68年次的創意 事實上也不如7年級表現出色



台灣的優點就是永遠都還有機會?? 是真的嗎??


那你知道法國高中生可以自由選擇醫學院系就讀

然後一年級讀完進行測驗

醫學專業科目學習成績好的可分發醫學組

差點的分發其他醫事人員組


台灣呢??

表面看起來永遠都還有機會 其實早在小時候就被暗地裡分流了

這樣的教育不需要改革嗎?
swiftboy wrote:
那你知道法國高中生可以自由選擇醫學院系就讀

然後一年級讀完進行測驗

醫學專業科目學習成績好的可分發醫學組

差點的分發其他醫事人員組


台灣呢??

表面看起來永遠都還有機會 其實早在小時候就被暗地裡分流了

這樣的教育不需要改革嗎?


所以你的重點是要培養獨立思考能力,還是要免試入學?

免試入學的話,按台灣家長的想法,一定是拼命把兒女往名校熱門科系塞
到時候這些科系不是還是要訂出錄取的標準嗎
這個問題要怎麼解決?

另外我還真的去查法國醫學院入學制度了
資料來源 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7357

在法國所有通過高中會考的學生都可就讀醫學院,由於限額招生(numerus clausus)的規定,醫學系學生於大一結束時須通過共同考科測試才能升上大二。以錄取比例來說,每年約有6萬名醫學院一年級生,競爭錄取人數僅約12,700名的醫學系、牙醫學系以及助產學系,錄取率約僅2成。在此異常激烈的競爭狀態之下,不少成績遠遠高於錄取標準的學生,卻因各學系的名額限制未能錄取。

重點:1.還是要通過高中會考才能讀 2.一年級讀完的那個測驗淘汰率很高

然後下面還有一段

而巴黎笛卡兒第五大學醫學院院長Patrick Berche則持反對意見,認為要降低醫學院大一學生會考的高淘汰率問題,應從入學資格著手,Berche建議可參考加拿大對於醫學系學生評選方法,以書面審查及面談來決定是否同意入學資格,而不是將所有名額開放給所有通過高中會考的學生,透過嚴選新生入學,便能及早讓其他優秀的學生向各類理工學科領域發展。

所以在法國,這種放寬入學條件的政策也是反應兩極
並不像教改論者說的那麼理所當然
swiftboy wrote:
我不知道您有沒有小朋...(恕刪)


不是在講獨立思考嗎?現在又拿著小孩來說嘴了?

台灣光能力分班就該該叫了,這算什麼分流,別笑死人了。你知道新加坡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分流了嗎?人家新加坡搞真正的分流,連教材的程度和畢業後的分發都有差別,比較起來,台灣真是太仁慈了。

你家小孩會因為小學某一次的評鑑失敗,從此就被打入次等生,連教材和分發都差人一等,從此永無翻身之日嗎?這是新加坡小孩的待遇;你家小孩會因為幾次考試的失敗,從此被剝奪受該教育的機會嗎?這是法國小孩所受的待遇,比較起來台灣還不夠有機會嗎?

難道就因為你家小孩考不上醫學院所以台灣教育失敗就是了。OK的我瞭解,天下父母心嘛。

別忘了,法國雖然沒入學考,但是他們有畢業考,沒通過連畢業證書都沒有,更不要說要進醫學院了。你只看那些通過畢業考分發的,怎麼不想想早在分發之前他們已經淘汰了一批人了,更不用講在學期間又不知道會淘汰多少人了。

你連台灣這麼仁慈又有機會都受不了了,像新加坡跟法國那樣真刀真槍的競爭不就要尋死尋活?難怪會有草莓族,難怪會被新加坡看雖小,會有這種局面,不就是你們造成的嗎?
台灣的教改只是"叫改"而已

任何教育制度都有其優缺點,重點在於通盤規劃,並且長期發展

學校軟硬體,老師的教材與理念方針,甚至於家長的觀念,都需要有個配套在

可是在台灣並不是這樣,家長只在乎說他孩子大學要怎麼考

今天要嚴格一點,人本就說話了

說你扼殺孩子的發展性

今天要放寬一點,家長就說話了

說你沒辦法給孩子頂尖教育

於是礙於選票,方針就在兩者之間不斷搖擺

最後就變成了政治正確下的犧牲品了

認真搞獨立思考的
不少連大學都沒打算讀完喔

kantinger wrote:
認真搞獨立思考的
不少連大學都沒打算讀完喔...(恕刪)


以過去大多一般科系約四年130學分畢業的標準
理論上大多兩年應就可修完
(因有擋修及衝堂等技術上的問題, 若該系班數多且有夜間部, 且可跨修就較易達成)
一學期修35個學分, 四學期就有140個學分,
且一週35學分若包含少數多上課時數低/零學分數的必修課(如實驗課,實習課等)其實時間都還未完全填滿.
且這還包含一堆實際上完全沒用的部訂必修.
在過去實際上也有一堆人大三就修完全部學分符畢業標準, 但仍不能提前畢業

盧梭就沒讀過大學阿
盧梭就沒讀過大學阿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