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200萬「人生勝利組」,不如富二代


prciuse3000 wrote:
所以有時間發一堆酸文...(恕刪)

實在很不好意思
但是我覺得你貼的那張圖根本就是廢話阿
有錢人資源多~當然思考都是正面的
窮人沒資源哪來那麼多正面思考
還開公司勒~
phy12345 wrote:
成功的人不管在什麼年...(恕刪)

2/60億.....
比中樂透還低的機率....
面對壞事的態度,決定了你心情的高度; 做人的態度,決定了你名聲的高度; 做事的態度,決定了你成就的高度。
教人勵志成為富人的書籍
千篇一律都是
"只要你努力加上勤奮,加上正面思考,就能成為富人"

這些勵志書籍絕不會說
"你要努力加上勤奮,加上正面思考,再加上很好的運氣和時機,才能成為富人"

因為它要你相信致富的關鍵完全掌握在你手上,而不是無法捉摸的運氣
否則誰要買這些千篇一律,廢話連篇的爛書?

現實世界中,努力勤奮,又有正面思考的人很多
但能成為富豪的只有極少數
其他人可能過著還算不錯的生活
但談不上有錢人
這其中,機遇其實佔了決定性的因素

很多勵志書籍卻是倒果為因
找到少數的富豪
發現它們都很"努力勤奮,正面思考"
就認為只要人人"努力勤奮,正面思考",就能成為富豪
忽略了其實一萬個"努力勤奮,正面思考"的人中間,可能只有一個會成為富豪

不了解生活中機率扮演角色的重要性
只會說些千篇一律的陳腔濫調
不去探究很多富豪只是"隨機致富的傻瓜"罷了
是這些勵志書籍和文章的通病....


phy12345 wrote:
internet這一...(恕刪)


請問你經歷過2000年那一波網路熱潮嗎?
當時猶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頭的網路公司
現在能存活的又有幾家?
創新和存活有那麼容易嗎?
manup wrote:
很多!? 從你的言談...(恕刪)


"努力勤奮,正面思考"當然是好事
成功的機會也會比"不努力,負面思考"的人高一些
但是"努力勤奮,正面思考"並不等於成功
(尤其如果你將成功定義為有錢的話)
其中機率和機運常佔了很大的因素
一般人卻常將運氣和能力混在一起

看完這本書
你就會知道何謂隨機性




"努力勤奮,正面思考就會成為有錢人"
只是一個假設有問題的迷信罷了
但是有些特定人士,很希望大家都迷信這樣的觀點

<不過特定人士更希望大家相信"有錢人都是努力勤奮,能力超強的"
以此製造對有錢人的崇拜景仰,哈哈>

apex999 wrote:
郭台銘這年紀已經當...(恕刪)
天理者。有一定之循環也。善極必昌、惡極必敗。富極必貧、賤極必貴。富極成禍、禍極則亡。所謂極者乃至盡也。貧賤生勤儉。勤儉生富貴。富貴生奢侈、奢侈生淫慾。淫慾復生貧賤、循環之理也。窮困生通達、通達生功名。功名生驕傲、驕傲生懶惰。懶惰復生窮困、轉毂之道也。今生為人、得享福祿、乃是祖先有餘德、或前生善果所蔭、一旦享盡、豈不墬落乎。人生享福、本是樂事、世上任何人都喜歡、卻不知樂中有苦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事有預防、方無後患。身無分文、寸步難行。得財之道、除非祖產否。則夙夜經營、豈易得之、若不平生勤儉、亦難蓄之。善經營、發達之基本。善勤儉、成家之良策。自古及今、世無永恆之富貴。以今追昔、人無長久之貧窮。乃循環之理、轉流之道也。願勸世人、見善勇為、多行善事、多積陰德、知過必改、光前裕後、以免獲罪於天、必有福報也。
https://ace0156.pixnet.net

ddsdds wrote:
實在很不好意思
但是我覺得你貼的那張圖根本就是廢話阿
有錢人資源多~當然思考都是正面的
窮人沒資源哪來那麼多正面思考
還開公司勒~


所以就註定是窮人

INNOCE wrote:
教人勵志成為富人的書籍
千篇一律都是
"只要你努力加上勤奮,加上正面思考,就能成為富人"
這些勵志書籍絕不會說
"你要努力加上勤奮,加上正面思考,再加上很好的運氣和時機,才能成為富人"


能成為富人除了努力加上正面思考及運氣才有可能成為富人
但是決對不會只會負面思考整天只會尤天尤地的人
富人通常要會投資,
會投資,或投資對了,
你就成為富人了。

年薪200萬只是累積投資的第一桶金,
只是這一桶比人家大桶一點而已。

年薪200賺30年也不過6000萬而已。

我一點也不會忌妒富二代,
自己當不了富一代,只能怪自己不夠爭氣,
沒什麼好怨天尤人的。

hello

Sinfield wrote:
這種事不會發生在台灣

因為美國才是講創新

大家都在想未來可以有什麼

台灣是美國有什麼

我們趕緊追

美國才是夢想家的樂土

台灣就算了...(恕刪)


其實... 您去創新就好啦 :)

如果台灣有更多人去創新而且成功了,但您沒有創新,那您很可能被排到更窮的那一邊哩。

創新是拉高貧富差距的好方法,尤其是現在的科技,講究的是以更少的人力,更自動化的技術,吃下全世界的市場。創新是他賺到,不是其他人賺到,而且很可能有更多人失業,例如 Uber.

我們舉個極端的例子吧,Google 無人車加上Uber 會怎樣?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