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ealarms wrote:在政府的暴政之下我只想到人民脆弱兩個字 我不懂你說的暴政指的是甚麼政策?是甚麼樣的政策需要讓你用到暴政那麼嚴厲的詞語剛看了林同學的LINE怎樣都像是一個被人長期洗腦以為用自己生命來做賭注就能成就一時的媒體聚焦空有血氣毫無智慧的叛逆小子若用生命來威脅政府必須低頭那我是不是也能用我自己的生命來抵制種種政府既定的政策呢??
嗯,我能理解父母失去小孩的痛,記得前幾個月有位被退學的大四生,在畢業典禮前一天自殺,他爸媽原本當天要參加他的畢業典禮,唉,現在人家小朋友都走了,還在消費人,他父母應該是對他的生命最有權力發言跟爭取,如果今天是反課綱自殺的,他父母還能發表這種聲明嗎?只能說有小孩後才知道失去小孩的痛,我們有位科長的小孩才要剛上研究所,在上個月車禍身亡,我們聽到都很難過,後來聽同事說那場告別式是他參加過那麼多次哭的最慘的一次,光是科長要唸追思的悼詞就說不下去了,大家擁抱哭成一團。侯友宜說這是一輩子的痛
反課綱微調北高發言人、前莊敬高職學生林冠華,今天上午傳出燒炭身亡,自殺原因未明,外傳有消息指稱他有憂鬱傾向,自殺應該與課綱微調無關,消息一出,引發網友怒轟。有網友翻出林冠華臉書26日發文寫道「老師竟然因為收到教育部公文跑來家訪了。甚麼情形?「更新」剛剛校長更表明今晚想直接與我面對面會談,是怎樣?」隨後再發文寫道「父:你有病就該吃藥。母:你憑什麼站出來?不要太自以為。」這兩篇文章被網友轉載後痛批「光這幾點 加上昨晚的吵架 事實很清楚了」、「爸媽高興了吧 逼死自己小孩」、「父母講這些話 真的很傷 逼小孩死的 父母要負70%責任」。(葉國吏/綜合報導)還是忍不住要貼新聞在這些人眼裡,只要你不是支持我的,就算你是死者父母,你管小孩就是在逼死他這自殺怎麼看,都是他對不起父母,不是父母對不起他啊
陳天華(1875年-1905年12月8日),近代革命家,原名顯宿,字星台,亦字過庭,別號思黃,湖南省新化縣人,同盟會會員,清末革命烈士。生平早年就學長沙嶽麓書院,1903年留學日本,參與組織拒俄義勇隊和國民教育會,從事反清活動。1904年與黃興、宋教仁等在長沙創立華興會,策劃武裝起義,事泄逃亡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民報》編輯,以通俗的說唱體著《警世鐘》、《猛回頭》、《獅子吼》等文,宣傳革命思想,影響「較之章太炎《駁康有為政見書》及鄒容《革命軍》,有過之,無不及」(馮自由《革命逸史》)。1905年10月在東京參加反對日本文部省公布的《取締清韓留日學生規則》的活動。這個規則有很多內容,主要有三條,第一是中國留學生一定要在清朝政府駐日公使和日本學堂登記,留學生的活動、到哪裡去都得要登記;第二通信要登記,給國內給朋友寫信都必須登記;第三不准住到別的地方去,只能住在留學生學校的宿舍。這個規則一推出,就引起廣大留日學生的抗議,但是在該如何具體應對的方式上,留學生們出現了嚴重分歧。一派以秋瑾和宋教仁為代表,主張全體同學罷學回國;一派以汪兆銘和胡漢民為代表,主張忍辱負重留在日本繼續求學,兩派發生了激烈爭吵。當時的《朝日新聞》攻擊中國人缺乏團結力,說中國留學生是「放縱卑劣」的一群。陳天華留下《絕命書》五千言;並致留日學生總會一信。1905年12月8日晨,陳天華在東京大森海灣投海自盡,以示用自己的死讓中國人在羞憤中意識到族人的缺陷與陋習,督促、勸戒、警醒國人務必正視這些缺陷與陋習並加以改變。1905年12月25日,黃興為《絕命書》作跋,孫中山稱讚其為「熱心血性的革命黨」。1906年春天,當陳天華的靈柩運回上海後,中國公學為他和另一位投黃浦江自盡的同盟會員姚宏業舉行了一次公葬會議,到會千餘人,會上宣讀了姚宏業的遺書和陳天華的絕命辭。會議決定將陳姚靈柩一起送回家鄉湖南,舉行公葬。葬於長沙嶽麓山[1]。其作品經後人收集、整理,有《陳天華集》。原來"孫中山稱讚其為「熱心血性的革命黨」"的人,用今天的價值觀判斷,其實是一種脆弱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