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n1271n wrote:你自己看台電自己操...(恕刪) 你自己看台電自己操作核電廠的紀錄吧, 台電去年也有金手指讓核一廠跳機這種工安紀錄,台電根本就不適合繼續長期操作核電廠了==============================================================你自己看國軍自己操作飛彈的紀錄吧, 國軍去年也有金手指讓雄三炸漁船,今年演習飛彈直接掉海裡這種紀錄,國軍根本就該廢掉了你自己看機師自己操作飛機的紀錄吧, 機師三不五時就人為摔飛機這種紀錄,機師根本就該廢掉了
skistosais wrote:「備載容量」可因應有...(恕刪) 先修正一下某些人的腦袋迴路比較實際,現在就像用電腦跑程式算圖,有人喜歡A組電腦整天超頻來跑,偏偏不把B組那幾台開來用,超頻超到爆掉之後才來輪流維修重開機但是在維修期間還是一直說那些B組電腦機殼跟CPU不是同家公司做的、記憶體看起來會爆炸、A組都會出事B組豈不更慘等等...堅持不把B組開來用,然後轉頭跟客戶說圖交不交得出來是機率問題,要求工錢照給
skistosais wrote:意外可能來自天災、可能來自人禍,連神也無法保證不發生。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工程師的「屁股夾緊一點」?教育有辦法嗎?(恕刪) 既然神也無法保證不發生意外跟工程師「屁股夾緊一點」有什麼關係
cckm wrote:用這事當例子不適當...(恕刪) 我知道阿就等他提出廢掉國軍的論點阿反正有些人就是不見棺材不掉淚,以為軍購就能買到美國大兵那就讓國防預算歸0,大家坐等老共打過來,看美國大兵會不會出場=========================================================採訪、文字整理:李作珩1958年8月23日,共軍突然發動密集砲火,猛烈襲擊金門,國軍英勇反擊,保衛中華民國使共軍重挫收場,粉碎了中共赤化臺灣的企圖,史稱「八二三砲戰(金門砲戰)」。這段歷史,大多數人應該不陌生,從小到大的歷史課本,都是這麼告訴我們的。這場戰爭不但打響金門名號,更確立了兩岸分治的局勢,然而戰爭的真相是甚麼?中共政權在「單打雙不打」的猛烈攻擊下,真的毫無能力拿下金門?又真的因為國軍的驍勇善戰,才鞏固金門領土嗎?關鍵評論網採訪了長期關注金門議題、同時也是金門黨領銜發起人羅德水先生,告訴你所不知道的金門秘辛。砲戰史:小小的金門竟能擋下60萬砲彈1949年兩岸分治後,國民政府輾轉撤退至臺灣,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諸島,雙方不斷進行小規模交戰、外交等競爭,其中最著名的是在1958年的823砲戰。根據紀載,當時面積僅150平方公里,相當1/2大臺北市的金門,就承受了共軍近60萬發砲彈。然而這場戰役最終卻沒能拿下金門,就臺灣而言,認為這是國民政府的勝利,把曾經聲稱「最多十天」拿下金門的共軍部隊擊退,中華民國成功守衛金門,更因金門地理上的特殊性,金門順理成章做為「反攻大陸(中國)」起點。蔣介石還曾經在1958年雙十國慶表示:「在這六個多星期的惡戰苦鬥中,不僅打破了共匪在金門登陸作戰的陰謀,制壓了他侵略東南亞的野心,更將他虛聲恫嚇、圖窮匕見的一切弱點,都對世界暴露無遺。」Photo Credit:pedist @Flickr CC BY SA 2.0也就是說「對臺灣而言,堅守金門的目的絕非只是為了確保臺澎和反攻大陸的跳板,相反地,以金門的地緣特性作為國民政府反攻大陸的具體象徵,以進一步維持在臺統治正當性。」羅德水這樣說道。對國民政府而言金門是「斥候」地位,就站在前線,明知臺灣不可能有本錢真的反攻復國,但是金門的存在讓蔣介石政權維持正當性。823砲戰北京大輸?北京算盤打的其實是…荒謬的是,北京雖砲打金門,但後來卻反對蔣介石從金門撤軍,甚至說「為了利於金門守軍的長期固守,包括糧食、軍備等如有不足,我們可以供應。」世界上哪有一面打敵人又幫助敵人的呢?由此可知,北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毛澤東曾致信當時國防部長彭德懷,親自部署砲擊金門。信中寫到:「準備打金門,直接對蔣,間接對美」。毛澤東的信中包含了中共中央決定打金門而不打臺灣的極重要的策略思想,反映出中國共產黨處理中美蔣三角關係的指導方針。簡而言之,連日攻打金門,不是要佔領金門,而是為了一個中國口號打的。他要刻意讓臺美知道我毛澤東堅持一個中國,打金門就是打蔣介石,怕美國慫恿臺灣脫離中國。羅德水再進一步解釋,因為當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內容只有臺灣本島,若直接攻打,勢必受到國際制約;而金門等沿海小島就不同了,那裏沒有美軍駐防,如果美國出面干涉,只能在全世界面前暴露它的侵略立場,使其政治上陷於被動。北京此時打的算盤,是藉由砲打金門測試底線,摸清美國人對當時國共內戰的態度,更警告「一中一臺」、「兩個中國」都是北京不允許的,因此毛澤東還下達「打而不登、封而不死」、「只打蔣艦、不打美艦」的指令。以當時中共的能力,之所以攻不下金門,並不是因為戰力不足,而是北京「故意的」,此即毛澤東著名的「絞索政策」,把金門留在蔣手裡拖住美國。而且若是拿下金門,北京和臺灣本島就徹底毫無關係,變成以澎湖畫一條中線、東西分隔的一邊一國。「我們金門人認為這是一種懲罰性戰爭,而金門沒有選擇餘地的就成了兩岸下的砲灰。」Photo Credit:石曉楓戰或不戰?823砲戰成為美國總統競選焦點國共短兵相接,蔣介石巧妙將臺海危機結合國際冷戰局勢,營造「失去臺灣等於出現圍堵共產勢力缺口」,而如果沒有了金馬,就沒有臺灣的形象,讓原來想坐壁上觀的美國,不得已加入。「美國就是怕被捲入,所以它一直慫恿蔣介石撤軍,但蔣介石反其道而行,在金門駐紮十萬大軍,所以這也曾經是美國總統大選辯論的焦點,後來美國在國內反戰、國外制約情況下,只協防臺灣。」羅德水強調,「美國大戰略是聯合中華民國反共產,但利益角度又不希望捲入戰爭,不管怎樣都好只要我們美國人不傷亡。所以那個時機點打金門,美國是不會協防的,因為那個時空下,他認為金門是中國的。」也就是說,當時臺海基本情勢是:臺灣竭力要求美方協防,而中美則是力求避免發生直接衝突。金門則因為地緣特性,就成為這場中美臺三方角力的秀場。要打先打金門,金門人好無奈「說到戰爭,金門人真是怕了!」羅德水說,國共對峙時期,金門所有建設都以作戰為導向,民生、經濟建設不但停滯,甚至倒退。舉凡宵禁、夜間燈火管制,入夜的金門漆黑一片;居家環境要打掃整潔,還要接受軍方評比;孩童們運動的各種球類,只要能漂、能浮,同樣要接受管制;連收音機以及後來的電視機、照相機、攝影機等「特殊器材」更要辦理登記、接受管制。不只生活上各種不便,因時局動盪,實施「全民皆兵」,就連女生也一樣,只要18歲以上,戶籍在金門都有這樣經歷,「像我高中也當過啊」,羅德水說。只是真正難挨的是前期像823砲戰,很多民眾還要去搶灘、協助運補。因為這樣,政治上也被剝奪很多權力,比如說臺灣本島都已經民選了,金門都還是用指派的,一直到1992年才取消。羅德水強調,「尤其823砲戰金門打的很慘,全部居民強制撤退,當然是說考量到安全問題,像我的爸爸奶奶被安置到高雄茄定,等砲戰停了才回去,也有很多人就選擇不回去了。」他想了想又補充道:「還有很荒謬的,一般人可能以為中國開放比較晚、比臺灣落後。但1979年鄧小平倡議改革開放時,廈門都已經改革開放了,金門卻還在反攻復國,而且國民政府還不斷加強金門戰地形象」。戰爭的印記對臺灣人來講,可能只是教科書的敘述;但是對很多金門人來說,卻是血淋淋的,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