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住民高喊:[我們不是炎黃子孫!]

人民的名義 wrote:
卻不敢提福建平潭也有南島語族遺址


所以呢?福建平潭的南島語族是炎黃子孫嗎

根據亞洲由南往北遷移說法,智人是由亞洲南方經中南半島往華中華北遷移,那還不趕快去越南認祖先,怎會去認晚期華北的炎黃呢

現在說人類來源是非洲智人,所以習黃還不趕快去東非當國王
台灣向後退 wrote:
智人是由亞洲南方經中南半島往華中華北遷移...(恕刪)


知識不足就不要秀下限了
陝西「上陳舊石器遺址」聽過沒?有種東西叫做 google 很好用。

當台灣人的血緣與大陸無法切割,就分化為漢人跟越族,這是林媽利的老招數,他在《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台灣各族群身世之謎》裡面就用過這種招數,結果這種講法反而承認平埔族極可能來自於大陸東南沿海

《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台灣各族群身世之謎》一書的序文
但是,我們發現台灣人(閩南人及客家人)在基因上屬於南方的亞洲人,也就是屬於中國東南沿海原住民越族的後代,和北方中國人有相當大的距離。
同樣的,2009年12月,中國的分子人類學家發表中國境內自南到北25個地區,加上在美國的漢人,共1,700人全長基因的分析,發現中國境內的漢人在基因上可分北方漢人、中部漢人及南方漢人,這三個地區自南到北以地理漸進式的差距表現出基因漸進的差異,所以,北方漢人和南方漢人因地理上的差距大,基因距離也大,也就是說北方漢人和南方漢人在基因上有不同。


現在已知道的證據,就是大陸發掘的南島語族遺址年代比台灣的久遠,
管他古人由北到南或由南到北,管他炎帝或黃帝,管他漢人或百岳,管他北方漢人或南方漢人

台灣的南島語族極可能就是由大陸遷移過來的
台灣的南島語族極可能就是由大陸遷移過來的
台灣的南島語族極可能就是由大陸遷移過來的

台灣向後退 wrote:
你在說笑話嗎?以兄...(恕刪)


你看,你不但缺乏基本得政治学常识,而且在别人和给你耐心科普的时候还不懂装懂,恶意抬杠。不过这也充分说明了贵岛7分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台湾不断沉沦的原因。

首先,民族主义解释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代理论强调的是共同体认同, Benedict Anderson的《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是代表作。这个共同体,是以共同的语言、文化以及价值取向等等构成的“自我认知”。而自我认知,就不能不有一个“他者”作为目标。这很好理解,为什么梁启超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个现代民族概念后,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超越血缘地域的全国性民族认同才真正建立起来。毛作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也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放弃国际主义而采用民族主义姿态(当然,你也可以反过来理解,毛是一个民族主义者,只是使用共产主义工具而已)。

接下来,也很好理解为什么中美俄无法统一在一个相同的共同体中了。因为,我们目前人类缺少一个相对于人类而言的“他者”。因此,中美俄之间的语言文化等差异是远远超过人这个共同点的。如果,今天有外星人入侵了地球,那么一个全球性的“超国家”未必不能建立。

PS:你可以去学习一下你们台湾的国族主义,比你现在这么浑浑噩噩的胡说八道好多了。
人民的名義 wrote:
陝西「上陳舊石器遺址」聽過沒?有種東西叫做 google 很好用。


大陸遷來的又如何,又不是炎黃後代,你可是非洲遷來的,現在躺下沒起床還有30cm嗎?

你是天才嗎?所以以你的說法北京人是智人了喔

早期智人大約在距今25萬年到40萬年間演變出來,你這舊石器時代的是1.15~1.63萬年前,你會小一算數嗎?25>1.15

有空去查一下最近一次冰河時期的間冰期是多久前開始的吧

以你的理論,越南是炎黃子孫,小菲菲也是,還不快去拿下

南島來自大陸所以是炎黃子孫,我勸你趕快去國際會議發表論文吧

炎黃在怎麼扯也就5000年前在黃河流域,你要不要去查一下那時東南亞有沒有智人呀

毛利人會不會覺得跟你長得很像很倒楣
wftree wrote:
你看,你不但缺乏基本得政治学常识


我不需要懂你家的無聊政治學,因為那是偽學問,你把偽學問當真學問,只是凸顯你的弱智

所謂的政治學不過就是先射箭在畫靶,鬼扯大於實學,也就獃子信


wftree wrote:
首先,民族主义解释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代理论强调的是共同体认同


你認同馬列主義共同體,請問你是19世紀德國人?20世紀初的法國人?還是蘇修前的俄羅斯人?

共統體認同,請問法國與波蘭是同一個國家嗎?不是歐盟共同體
父祖之地 應常常來看

胡德夫指出,到大陸他有種一家人的感覺。「我希望台灣對大陸的同胞之情,要再復燃起來。要知道這裡不只是鄰舍,也是父親祖先來的地方,應該常常來看,而不是在那邊用意識形態說,你是別人,我是台灣人。」

胡德夫覺得兩岸的交流應該更進一步,尤其在年輕人這方面。「不是說你派個團來,派個團去,交換學生,這樣就夠了。」他說,兩岸一定要達到和平,往這個路上走,你要破除很多的設限。「我希望台灣的小孩子不要一直聽台灣政客說教,被灌輸說這邊是你的敵人。你去自己的父祖之地,看看以前在歷史科讀到的地方,拜拜墳,找找家裡人,應該是這樣。」

大陸不是敵人 胡德夫:別聽政客說教 - 中時電子報
不曉得這幾個所謂的原住民裡面,有幾張民進黨或時代的黨證?
台灣向後退 wrote:
早期智人大約在距今25萬年到40萬年間演變出來,...(恕刪)

你只聽過非洲起源說 沒聽過多地起源說喔
不是你先講人類遷移的路徑嗎?講不下去想跳針智人了嗎?
血緣扯不下去就開始說都是非洲來的,
所以台灣人跟大陸人都有共同的祖先囉?
所以台灣人跟大陸人血濃於水囉?


台灣向後退 wrote:
炎黃在怎麼扯也就5000年前在黃河流域...(恕刪)

台灣向後退 wrote:
大陸遷來的又如何


承認是由大陸來的吼...
中國人扯不下去就炎黃
就是由大陸來的
就是由大陸來的
就是由大陸來的

台灣向後退 wrote:
毛利人會不會覺得跟你長得很像很倒楣

前紐西蘭毛利事務部部長莎普爾斯在 2016 年率團到平潭進行尋根之旅
你先照照鏡子看你長得像不像毛利人?像不像原住民?
原住民會不會覺得有人半路認祖宗很倒楣

台灣原住民應該很無奈, 原住民的小孩應該會問父母
位什麼那些長得跟他們不像的漢人都說他們是原住民
蚩尤一族被打敗後部分南下,這已經是普遍共識
所以百越形成過程有蚩尤族血統這是很合理的猜想

炎帝跟蚩尤關系有多種講法,其中兩種是
1. 炎帝跟蚩尤是同一人
2. 炎帝跟蚩尤不同人但同族

這兩種講法都把可以把百越跟炎帝聯繫起來

台灣向後退 wrote:
炎帝與黃帝都是在黃河流域討生活,兩個為了爭盟主還打過阪泉之役。
百越可是在長江以南,比跟黃帝作戰的蚩尤還要更南邊,你覺得可是炎帝後裔嗎?說是蚩尤還比較可信
人民的名義 wrote:
知識不足就不要秀下限了
陝西「上陳舊石器遺址」聽過沒?有種東西叫做 google 很好用。
...(恕刪)

石器遺址?那是距今212萬年以前?製作這些石器的人早就滅絕了, 完全沒有子代, 沒有留下它們的DNA
越古老就是祖先?
約兩百萬年前? 那大約是同時具備有現代大猿和人類的一些特徵的南方古猿。或是能人或匠人的祖先。早已滅絕。
智人(Homo sapiens)是人屬中,到目前唯一存活的物種。
現代人的來源是起源於在約20萬年前的東非大裂谷, 15萬年前mtDNA粒線體夏娃生活在東非。她是所有現存人類的母系最近共同祖先(粒線體基因mtDNA通過母系代代相傳)。
6萬年前Y染色體亞當生活在非洲。他是所有現存人類的父系最近共同祖先(Y染色體基因通過父系遺傳)。粒線體mtDNA單倍群M和N出現,他們參與了遷移出非洲的進程。

人民的名義 wrote:
當台灣人的血緣與大陸無法切割,就分化為漢人跟越族,這是林媽利的老招數,他在《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台灣各族群身世之謎》裡面就用過這種招數,結果這種講法反而承認平埔族極可能來自於大陸東南沿海
...(恕刪)

並不相同

平埔族和高山族,全都是南島語族 。平埔族及高山原住民的來源很多, 不是單一來源
小小的台灣島,母系的mtDNA, M系(中亞形成)和 N系(在阿拉伯海灣沿岸)兩者都有,有M系的E單倍群,也有N系的B4a1a,來源不是單一,台灣人的祖先來源很多 。
我們全都是移民 , 這1萬年來, 一直有移民來到台灣

但絕大多數來自目前陸沉在南海海底的《巽它古陸》
E單倍群SNPs的起源就是巽它古陸 , E衍生的 E1 和E2 台灣全部都有 ,這表示 E 單倍群SNPs 到達台灣的時間很早
E單倍群主要分布在台灣原住民族、菲律賓、印尼、關島、馬達加斯加及近大洋洲等南島民族地區,目前在中國大陸皆未見,也未見於傣、苗或南亞等民族?

1萬2千年前, Sundaland 巽它古陸尚未被沒被上升海水淹沒之前, 人類就走這樣的路徑,沿海岸移動
往北穿過台灣海峽(大草原),走路到台灣

無論高山族或平埔族都是南島語族 , 它們的語言有同一個來源, 只是在台灣演化好幾千年以上,各族語言分歧變大

但現在的中國, 完全沒有任何南島語族。

平埔族不是一族, 是非常多住在平地的原住民族, 全都屬於 "南島語族'
和島嶼東南亞、非洲馬達加斯加島、以及大洋洲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波里尼西亞的「南島民族」,同屬說同一群語言的民族

以巴宰族為例
巴宰族(Pazéh、Pazih、Pazeh;巴則海族、拍宰海族),為台灣平埔族原住民。其中以岸裡社最為強大。
岸裡社 在那裏? 在台中神岡
你如果來台灣觀光,可以問一下神岡人,那裏是 岸裡 ? 這以前是有城寨,有城門的。
岸裡社第三任總土官『敦仔阿打歪』 ,是35歲之後才被賜以潘姓,35歲之前是不姓"潘'的 。"潘敦" 以前的住所, 稱為敦仔跤Kha, 你可以問一下當地人, 敦仔跤kha在那裏?

巴宰族原本分布於今臺中市豐原區、神岡區、后里區附近較靠內陸的區域,約略位置是以豐原為中心,北至大甲溪河岸,東到東勢角(今東勢區),南至潭仔墘(今潭子區),西則到達大肚山山麓的橫岡一帶。
16世紀中,主要部落有岸裡社、烏牛欄社、朴仔籬社及阿里史社等四至五個社。1699年,岸裡社還曾協助清朝「平定」吞霄社叛亂(吞霄社事件)。
19世紀,因郭百年事件遷入今南投縣埔里鎮。咸豐年間,臺灣總兵吳光亮開山撫番時、在「埔裏六社輿圖說略」有載:「 …屯番中亦有散毛番者約千餘人…。」其中之「散毛番」乃指巴宰族,而散毛即蓬髮之義。

巴宰語與賽夏語的關係較近。
屬於原始南島語系的次語群。亦歸類為台灣南島語言第1群,和泰雅語(Atayal)同列、與賽夏語(Saisiyat)並列。 與噶哈巫語屬同語種。
最後一位以巴宰語為母語的人士為2010年已故的愛蘭地區潘金玉女士;眉溪四莊則為已故之潘郡乃先生之後裔潘永歷先生及其他噶哈巫長老仍會使用噶哈巫語,甚至仍會唱噶哈巫古調"憶祖之歌"(ayan;愛煙)。
風潮唱片所出的巴宰族音樂〈巴宰族(噶哈巫族)Ayan之歌〉,即是音樂學者吳榮順從四莊採集得到。

潘敦的姑丈是張達京,他娶的是巴宰族潘敦"巴宰族姑姑"!
張達京是由廣東到台灣來賣草藥的郎中(客家人),任平埔族岸裡社的首任通事, 他綽號番仔駙馬,他共娶了6房平埔族公主"番女"。

他組織張振萬墾號「六館業戶」, 集資同鄉出資開鑿葫蘆墩圳,築埤引進大甲溪溪水,圳長四十餘里,讓荒埔變為良田,葫蘆墩米因而聞名海內外。

當地原住民必須「割地換水」,讓張達京成為中部最大地主 ,號稱台灣首富 。
張達京後來遭人舉報, 清廷將其遣回其戶籍所在地"廣東", 但是其後人仍然居於台灣至今。張氏家族企業橫跨客運、金融、房地產業,對台中市深具影響力。張啟仲,張宏年,皆為其後人。

平埔族 是台灣平地最大的原住民族, 在距今8000-10000年前移入台灣的 南島語族 。
荷蘭人當時曾經統計過自己治下有多少平埔族人口。六次的調查中,以1650年的 68567 人為最多
荷蘭人據台, 統治的地區只有台南附近,如果台南附近就有68567 人, 全台灣應該有多少人 ???
而登記所謂漢人, 由荷據時期1648年登記的25000人-30000人
但是這台南附近 68567 人 這已經比來台登記的漢人25000人-30000人 要多, 對不對

但是到了1895年日本人接收台灣時,調查的台灣全島人口數約300萬左右,而登記為熟番,也就是平埔族的人,卻不增反減,只有4萬6千多人
漢人卻增加100倍到 300萬人? 這實在是不成比例

這中間出了什麼事?

這其中滿清有「渡海三禁」不能攜帶女眷的政策來控制人口,避免移民在台灣落地生根拓殖反抗勢力。
滿清政府同樣運用"借殼上市"的手法,換公司名稱, 消滅了 "平埔族",藉此合理化自己異族統治的事實?
《臺灣通史》記載:「歸化熟番漸從漢俗,乃令薙髮,錫姓,以遵國制。」乾隆23年(1758),諭令歸化平埔熟番應薙髮結辮(請參「社學」條),並賜與潘、蠻、陳、劉、戴、李、王、錢、斛、林、黃、江、張、穆、莊、鄂、來、印、力、鍾、蕭、盧、楊、朱、趙、孫、金、賴、羅、東、余、巫、莫、文、米、葉、衛、吳、黎等姓,其中以「潘」姓最多。

依據 文獻會台灣通志卷8同冑志第3冊第61頁記載, 在滿清治理當時,就已經分不清楚平埔族和漢人了
「漢人以姓氏為正血統、睦族之基,不欲因賜姓政策之實施而有所混淆」,「光緒12年(1886)刷新番政,一面勵行賜姓政策同時諭示,凡土著族已用漢姓者,應於姓氏下加新字」。所以要求 土著 姓氏下加新字?
由賜姓到想要改制, 加上"新", 已經120年過去了, 中間都不知道幾代了
在滿清治理當時,就已經分不清楚平埔族和漢人了,何況又過了幾百年之後?

漢姓是皇帝賜的,經過120年,地方官都分不清楚了,要如何要求加上新字 ?
族譜都是抄來的 ,又怎麼分的出來?

依據 鄺其照(1836-1891)著 臺灣番社考.
台地幅員廣闊,地脈膏腴。熟番與華人所居十之三,生番所居十之七。第生番俱在臺灣之東,俗名山後,亦曰內山;地多山林,絕少平壤。
那沒有統計到的 番社呢?
台灣有非常多的地名,源自於當地的番社, 表示當時的番社已遍布西部平原 , 沒有沒番社的地方, 這些番社經過滿清200年就突然消失不見了嗎?

在乾隆29年(1764)的《續修臺灣府志》提到:竹塹社有番名而無漢姓。
竹塹社,為臺灣原住民道卡斯族的一支,為該族人口最多的一社。在漢人大量移民北台灣前,是新竹地區主要的居民。
竹塹社的「房」,與漢人宗族「房」的概念不同,是竹塹社為了因應清廷的統治,自行創設的內部管理組織。
形成「同姓不同祖」的情形,也就是所謂的「異姓宗族」。

臺北盆地,淡水河南岸大漢溪下游一帶的蘆州、五股、二重埔、三重埔、泰山、新莊、板橋港仔嘴、樹林頭一帶。昔日為凱達格蘭平埔原住民族武朥灣社(Bu-lau-oan)領地。
這段歷史典故,任承德宮(真武廟)總幹事吳陳隆口述:武朥灣先祖由新莊三重越大漢溪,來到板橋地區擺接堡港仔嘴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清中葉年間武朥灣社頭目,仍有32名番屯兵壯勢,立頭目旗桿。五代前祖先「獅里」,可能用社名「武」的官話諧音取吳為姓,招贅泉州南安陳姓漢人,並約定每代大房長子要冠上雙方的姓。

霄裡社為淡水社十二社之一,屬凱達格蘭族,霄裡社域包括番仔寮臺地和龍潭臺地。 因霄裡漢姓為蕭, 但祖先牌位上則寫著台灣霄裡?
本姓? 其實是"平埔"

平埔族屬於南島民族,在人種上屬馬來人種,臺灣是南島民族分布的最北端。
平埔母親和小孩,原作由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森 1871 年攝於木柵(現高雄內門),該區多數族人現以西拉雅族為族群認同。
當地原住民似乎婦女是左衽

對照一下,台中西屯區中港路(安和路)所挖掘"安和遺址" 為大坌坑時期之墓葬群。是 4800年的人類化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台中阿嬤", 媽媽抱著嬰兒的化石,媽媽深情望著孩子,時間凍結在4800年前

平埔族群大致可分為12族:噶瑪蘭(Kavalan)、巴賽(Basay)、凱達格蘭(Ketagalan)、龜崙(Kulon)、道卡斯(Taokas)、巴宰(Pazih)、巴布拉(Papora)、巴布薩(Babuza)、洪雅(Hoanya)、西拉雅(Siraya)、馬卡道族(Makattao)以及大武壠族(Taivoan)

人民的名義 wrote:
《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台灣各族群身世之謎》一書的序文
但是,我們發現台灣人(閩南人及客家人)在基因上屬於南方的亞洲人,也就是屬於中國東南沿海原住民越族的後代,和北方中國人有相當大的距離。
同樣的,2009年12月,中國的分子人類學家發表中國境內自南到北25個地區,加上在美國的漢人,共1,700人全長基因的分析,發現中國境內的漢人在基因上可分北方漢人、中部漢人及南方漢人,這三個地區自南到北以地理漸進式的差距表現出基因漸進的差異,所以,北方漢人和南方漢人因地理上的差距大,基因距離也大,也就是說北方漢人和南方漢人在基因上有不同。
...(恕刪)

沒錯,
春秋時期的吳國.越國, 都是越人所建立的國家 , 百越的範圍很大
越南就是南邊的百越人

您要不要重新翻一下歷史, 中國 亡國了幾次???
商業上的說法, "中國" 這個商標被搶, 已經換手由不同的人經營
如果日本二戰時侵略中國成功,日本就是正統,日本就是中國嗎?

在晉惠帝時期的八王之亂時,王浚和司馬穎相攻,原本臣服於晉朝的匈奴人劉淵軍團乘機割據漢地建國,建立"漢國",攻破洛陽,縱容部下搶掠,俘虜晉懷帝,殺太子、宗室、官員及士兵百姓三萬多人,並大肆發掘陵墓、焚毀宮殿,史稱「永嘉之禍」。
晉朝喪失對華北的控制,但"漢國"隨即分裂,其他胡人趁機起兵南下爭奪中原地區的控制權,此後百餘年不同民族在中原混戰,於是中原大亂,史稱「五胡亂華」
『河洛人』不是原本就住在福建閩南, 是「五胡亂華」才南遷逃到福建
這個漢國及其部將, 是胡人; 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的遊牧部落
中原人士能逃走的都走了,不能走的糾合宗族鄉黨建立塢堡以自保。
匈奴、羯等族軍隊所到之處,屠城掠地千里(如《晉陽秋》殘本所稱的「胡皇」石勒一次就屠殺百姓數十萬,諸晉史中也有大量屠殺記錄,屠殺在數個州開展,石勒其侄石虎更加殘暴)。史載羯族行軍作戰沒有糧草,擄掠漢族女子作為軍糧吃人肉,羯族稱漢族女子為「雙腳羊」。
《晉書》記載:「北地滄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
原先在中原地區的士族、仕人、農民、手工業者、商賈等也紛紛 逃亡到南方去,衣冠南渡, 那些是胡人?那些是原本的中原(中國)漢人?分不清楚嗎?

宋朝的滅亡,絕對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改朝換代;而是中國第一次亡國。 過程血淚斑斑。
南宋最後一個皇帝逃亡到香港, 客家莊(非主戶,為客籍戶)才會分布於廣東
宋朝覆亡,厓山海戰中國整個精英階層全部殉國,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其影響深遠延續至今。

蒙古一路屠城,北方原有人口90%都屠殺逮盡 ,「崖山之後無華夏」, 原來的中國人都南逃了!
現今居住中國名為中國人, 實為漢化之 胡人,契丹人,蒙古人,女真人,滿人
今日的中國還能看到唐朝的建築? 服飾? 唐朝的文字嗎? 在日本卻看得到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 ,但是「崖山之後無華夏」,宋朝的文化完全失傳
以茶道為例
宋代長江以南各省無不產茶, 宋代茶法是研磨成細粉的,傳播到了日本,發展為日本茶道, 現在要看茶道, 還要去到日本?
蒙金人沒有茶道文化,明朝之後是泡茶葉? 已無宋人此種細緻喝茶方法了

這是玩"借殼上市"的遊戲 ,這種搶劫侵略, 再借殼上市? 幾千年來沒有停止過 !
被併購了,原本公司的人完全遣散離職了,內部文化完全不同, 只剩下公司的招牌是一樣的

原本住在北方的胡人, 殺進了中原, 殺光趕走了原本的黃河流域的中原人,再漢化自稱為漢人
北方漢人 和 南方漢人 來源本來就不同 ,自然在DNA上有明顯區分


人民的名義 wrote:
現在已知道的證據,就是大陸發掘的南島語族遺址年代比台灣的久遠,
...(恕刪)

由此可見,您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南島語族"? 還遺址能判定南島語族 ????

明明"南島語族"在中國大陸皆未見, 連傣、苗或南亞等民族都未見?
目前中國大陸南方, 找不到任何南島語族。甚至於北越也沒有, 也必須到越南的南方海岸, 才有南島語族。
南島語當中,有非常多 「季節風」、「下雨風」、「向內陸」、「向海邊」、「海邊打來的碎浪」等詞,可以推想他們原來居住在沿海或島嶼上,而不太可能住在內陸或者是高山地區。

以語言的分化, 南島語族可分為10群, 其中的10群都在台灣找得到, 台灣之外的南島語, 全是由其中一群分出去的, 因為語言的分化很多又雜 , 可以知道演化的時間很長,才能分化出 ,有8000-1萬2千年

語言愈紛歧的地方,表示它時代的縱深愈長。。絕大多數國際南島語言學者 都相信這種說法。 台灣南島語正是最紛歧的區域
1.南島語的"基本語詞" 台灣->毛利->復活島都是相通的
台灣南島語言 雖然也採用十進法,但是平埔族巴宰語卻是 採用五進法:6 到 9 是 5+1, 5+2, 5+3, 5+4 。 賽夏語的 7 是 6+1 ,這是其他地區都找不到 的例子。泰雅語群和邵語的 6 是二個 3 (2×3), 8 是二個 4(2×4),賽夏語和西部平埔 族語群的 8 也是 2×4 。數詞 10 以下的除了用 加法和乘法表示以外,還有用減法:賽夏、 邵和西部平埔族語群的 9 是 10-1 。更有趣的 是,賽夏語的數詞 20( )是指「一 個人」,按:每一個人全身共有 20 個手指和 腳趾;

這就是說南洋群島上千種南島語言各種數詞的 系統在台灣都可以看到,甚至在其他地區看不到的在台灣也可以看到。

例如「眼睛」一詞,在台灣有 mata, maca, masa, maθa 等各種變異,在台灣以外的都只是唸 mata,數詞「七」台灣和 其他地區的語言都是 pitu ,不管在哪裡都是 發t音。也就是說,只有在台灣南島語言才保 存這兩種語音的區別:t 和非 t 音。又如「鰻 魚」在台灣南島語唸成tuna, tula,tusa 等,在 台灣以外都只唸 tuna ,該語詞中的音(非 n 類的音)只有台灣南島語還保存和「母親」ina 中的 n 音有區別。此外,只有幾種台灣南島 語言保存小舌塞音 q ,而在其他地區的南島 語言都已變成喉塞音或消失了。

2.「古南島民族可能是居住在沿海或島嶼上,而不太可能住在內陸地區。」「季節風」、「下雨風」、「向內陸」、「向海邊」、「海邊打來的碎浪」等詞,可以推想他們原來居住在沿海或島嶼上,而不太可能住在內陸或者是高山地區。

台灣最早原住民的口傳歷史,大都稱他們的祖先來自「山那賽」,至今仍有屬於平埔族原住民的凱達格蘭族和噶瑪蘭族,以及高山族的阿美族和卑南族等族,他們自認祖先來自南方綠椰之地─「山那賽」。
目前「山那賽」的確實地點尚無定論,大體上認為是一處外島。根據日人移川子之藏的研究,阿美族的老人說,祖先之地「山那賽」有很多椰子樹,因而也稱椰子樹為「山那賽」。這種說法符合凱達格蘭族、噶瑪蘭族等族所認為的「山那賽」稱為「南方綠椰之地」。
「山那賽」語音“Sanasai”或“Sanasay”和巽他古陸語音“Sunda”前二音節發音也相近。最近的人類學證據顯示,最早的現代人在七萬年前遠離非洲後,就延著印度洋海岸西徙,六萬年前到達赤道通過、氣溫較高的「巽他古陸」,然後在氣候漸暖和時,沿著歐亞大陸東岸的南海古陸北上,經過澎湖陸橋到達台灣,成為台灣原住民的祖先。
由此推測,「山那賽」可能就是冰河時期在台灣南方赤道附近的「巽他古陸」,也就是「南方綠椰之地」。

3.mtDNA的證據
臺灣原住民的粒線體DNA(母系血緣)的B4a1a 型,發生於距今13000年前,這個基因在9300年前移出台灣,在新幾內亞形成B4a1a1 型, 再形成玻里尼西亞人,毛利人,夏威夷人的 B4a1a1P, 這是一脈相承來自台灣的直接證據,排除玻里尼西亞人與亞洲大陸的關係。

4.樹皮布打棒(tapa beater)
樹皮布文化是南島語族(Austronesian)相當重要的文化特質
不同於亞洲大陸, 台灣缺乏織品的纖維,原始的衣服是以樹皮製成

台灣西部距今約7000年至4700年之間大坌坑遺址,出土許多石製的樹皮布打棒(tapa beater),過去國內的學者不知其用途, 只稱為"有溝石拍",一直到外國文獻披露,才知其為製作樹皮布的工具。
而大陸地區的遺址則發掘出紡輪而非樹皮布打棒,這些都反映了樹皮布文化對南島語族具有特別的意義。

一、在臺灣、印尼以及太平洋等地區現在仍在製作使用樹皮布的族群,都屬於南島語族,且多以構樹為主要的製作原料。
二、樹皮布的現有語言學上的證據,全限於華萊士線東部語言裡面。白樂思提及樹皮布這樣語言僅存在於東部南島語中,東部南島語的區域並未發展出與織布相關的語言(如織布、織布機與梭棒等),反而呈現出特殊的樹皮布文化。
三、從考古學的證據來看,澳洲的考古學家貝爾伍德曾就樹皮布文化的意義指出樹皮布打棒(tapa beater)常見於亞洲東南方的島嶼及其接近大陸邊緣地帶,特別是在南島語族分布的地理範圍內。

由構樹剝下的樹皮,就是樹皮布的原料
構樹俗稱「鹿仔樹」,英文名為paper mulberry,台灣遍地都是構樹, 構樹葉也是梅花鹿愛吃的食物
日治時期學者鹿野忠雄,是第一個開啟臺灣樹皮布文化研究的先鋒,他指出阿美族語彙tapas、tapal、tarip,都與樹皮布文化密切相關,現今樹皮布也被稱為tapa。此外,1960年學者凌曼立撰寫的〈臺灣與環太平洋的樹皮布文化〉研究報告指出,從語言學資料看來,似乎可以推論臺灣和太平洋其他地區之間的類緣關係。

以台大學者鍾國芳為首的跨國研究團隊,透過台灣隨處可見的「構樹」與大洋洲收集的604樣本進行分析比對,找出台灣特有的序號CP-17基因單型,明確指出這些構樹原產於台灣,間接支持「台灣是南島語族起源地」的假設。這份研究獲得美國國家科學院審稿通過,月初發表於PNAS期刊。

台灣的構樹都是結種子再生,但太平洋的構樹只有一種性別,都以樹根種植,無法自然繁衍而須由人類種植。鍾國芳在復活節島演講時放構樹開花、結實的照片,讓當地人原住民嚇一跳,不知道原來構樹會開花;而這些條件保持了太平洋構樹遷徙的遺傳訊息

台灣的構樹都是結種子再生,但太平洋的構樹只有一種性別,都以樹根種植,無法自然繁衍而須由人類種植。
台灣特有 CP-17基因單型成釐清關鍵
http://e-info.org.tw/node/110713
除太平洋島嶼外,CP-17僅分布在台灣南部。
由於CP-17是衍生自CP-16,CP-16是衍生自CP-9,而CP-9與CP-16都是台灣特有的基因單型,因此CP-17絕對是原生於台灣。因此可以證明太平洋帶有CP-17的構樹都是源於台灣。

南島語族人離開台灣時帶走的構樹身上帶著CP-17基因單型,才能追溯出來自台灣

菲律賓沒有帶著CP-17的構樹呢?文獻及標本館資料都顯示,菲律賓不是構樹的原生地。
由於CP-17是衍生自CP-16,CP-16是衍生自CP-9,而CP-9與CP-16都是台灣特有的基因單型,因此CP-17絕對是原生於台灣。因此可以證明太平洋帶有CP-17的構樹都是源於台灣。
在近大洋洲如印尼蘇拉威西及新幾內亞、遠大洋洲如東加、斐濟、薩摩亞、美屬薩摩亞、紐埃(Niue)、南方群島(Austral Islands)、馬克薩斯群島(Marquesas)、皮特凱恩群島(Pitcairn)、復活節島(Rapa Nui)、夏威夷等,絕大多數的構樹都攜帶有CP-17的基因單型,其中包括1899 年採集自Niue的個體(由美國史密森研究院植物標本館提供的材料)。
http://ihc.apc.gov.tw/Journals.php?pid=622&id=788

5.幽門桿菌的演化證據
現代人離開東非時, 胃內已經帶著"幽門桿菌", 依地域,演化出非洲、歐洲、亞洲等不同型別 .
幽門桿菌有一五五○個基因,不同亞型的基因差別可高達六%。
所有台灣原住民絕大多數是毛利型,這是和紐西蘭毛利人完全相同的型別
而現在存在於亞洲大陸上的"幽門桿菌"是「東亞型」,和台灣演化出的"毛利型"並不相同 。

E單倍群SNPs的起源就是巽它古陸 , E衍生的 E1 和E2 台灣全部都有 ,這表示 E 單倍群SNPs 到達台灣的時間很早
E單倍群主要分布在台灣原住民族、菲律賓、印尼、關島、馬達加斯加及近大洋洲等南島民族地區,目前在中國大陸皆未見,也未見於傣、苗或南亞等民族?

每一個 單倍群SNPs , 都代表一個時間點, 這是遺傳距離 。
遺傳基因樹 就是一個年代表
完全不需要遺址, 就能夠 知道年代

人民的名義 wrote:

管他古人由北到南或由南到北,管他炎帝或黃帝,管他漢人或百岳,管他北方漢人或南方漢人

台灣的南島語族極可能就是由大陸遷移過來的大笑
台灣的南島語族極可能就是由大陸遷移過來的大笑
台灣的南島語族極可能就是由大陸遷移過來的大笑
...(恕刪)


您們大陸的 O3單倍群SNAPs 也是 由 中南半島的"陸路"北上
中國的人口也是由南部亞洲起源
再依據雲南大學的中國學者, 發表在AJHG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的論文
Y-Chromosome Evidence of Southern Origin of the East Asian–Specific Haplogroup O3-M122
也是這樣表示 ,
關於東亞特定單倍群O3-M122的數據, 表明O3-M122譜系的南部起源,支持了東亞現代人類的起源於南部的假設。最初的史前北移估計發生在25,000-30,000年前。
南方人群可能是祖代的人群。來自其他兩個主要的東亞特定單倍群(O1-M119和O2-M95)的數據也支持北部人口的南部起源論。
由當時的地理也可以得知, 當時處於冰河期, 北方都是冰封之中,謀生不易, 由南方起源的可能當然高。

對不起,我們的祖先住海邊,檢食貝類討生活 ,我們不是內陸民族 , 我們走海路,由巽它古陸北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