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kevin wrote:
楊丞琳38歲,出生在民國73年,整個社會的經濟算很好
本人1986年讀大學,所以我的記憶正好可以代表楊丞琳的兒時記憶。當年我們在學校外面吃自助餐,女同學為了省錢,大多只點蔬菜,我們男生會想吃肉,也只夾塊骨多肉少的雞排,約三十塊吃一餐。吃魚吃蝦?嗯,不能說完全吃不起,但窮學生還是會摸摸口袋,夾塊豬排都CP值更高。
這還是學校附近競爭超激烈的自助餐,賣的貴就是跟生意過不去。
我們學生也不是低收入戶,多半是中產家庭。我還真想不起誰家是低收入戶。
印象中我一週的生活費大約是五百左右吧。
我同學中有一位,僅此一位,家住東區,反正就是富家子弟。有次聊天,他說他從小沒喝過水,都是喝飲料或牛奶,當時我們其它人都驚呆了。飲料當開水喝?豪門呀。誰不是小時候喝瓶可口可樂就可以開心上一整天。
我大學四年還真沒印象買過飲料。當年也沒看過7—11,都是雜貨店。
記得那時舒跑才剛興起,打球渴了還是找水喝,運動飲料是慢慢才有人會帶,我們真正的享受是打完球後去冰菓室吹電扇吃挫冰。
所以我完全可以理解為何楊丞琳會覺得海鮮是奢侈品。
台灣在八零年代算是經濟蓄力期,經濟成長全靠出口,民間消費開始起飛還真是拜老美強迫台灣放棄外匯管制,台幣才從一比四十開始一直漲。確切哪一年我忘了,只記得當時國貿局局長是蕭萬長。
而台幣一旦放棄固定匯率,開放外匯自由買賣的結果就是88年左右的股巿大漲,狂飆到一萬兩千點,然後泡沫迅速破滅。我好幾個僑生同學都賠到連生活費都沒了,只好吃泡麵過日子。
所以你印象中的台灣經濟好,那是指GDP成長率高,不代表民間消費也是高。
就像台北巿的房價也是九零年代中期才開始一直漲,以前有位同事,家住台北三民路圓環,他還跟我說他家房子開始漲了,當時我還以為只是短期現象。想說老公寓怎麼變那麼貴。
現在回想起來,XD,怎麼那麼便宜啦。
總之,當貨幣短期內狂升時,一定會首先帶動股巿狂漲,再來就是房地產。民間消費會比較慢才呈現。
再舉一個例子,八零年代時我們會覺得出國是件大事。九零年代才開始慢慢覺得出國旅行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
所以不要認為楊丞琳的記憶有誤,她其實記的大致上是正確的。尤其是考慮到她的家境。
個人積分:194分
文章編號:85766557
個人積分:78分
文章編號:85766572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