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以空污為標準,最好的能源就是核電。

ok001 wrote:
胰臟癌退位!...(恕刪)


綠色的 講話 只剩 幹話
最後 還是 黨的利益 大於 國家利益
核能時代全面啟動!南韓打造亞洲最強核電研發鏈

美國環保署長李修頓推動發展核電 減少風電高額補貼

「核電廠45年來挺過颱風地震!」工程師批綠能亂象:放著核電不用,偏要建垃圾光電

丹娜絲颱風侵襲台灣,中南部地區災情嚴重,屏東佳冬鄉一座海上太陽能光電場因此被打壞,大量浮台殘骸散落在數公里長的沙灘上,在野黨質疑,中央投入逾1億元補助的計畫,竟在一場颱風不堪一擊。

對此,時常批判時事的臉書粉專「工程師看政治」認為,台灣地狹人稠,極度不適合使用光電與風電,而核電廠設計超級嚴謹,不會因為颱風而停止運作,就算主要斷層發生7級地震,也很難讓核電廠產生停機事件。

工程師看政治撰文表示,丹娜絲颱風帶來13級強風,所有核電廠都不動如山,但光電板呢?嘉義縣新塭的光電廠,有數百片光電板被強風掀翻,有些還從天而降往民宅砸過去,雨棚、轎車、機車多有受損,也有民眾受傷,好在沒出人命,這個廠耗去面積30公頃,造價2.88億,年發電量僅有600萬度,本來就又貴又難用,現在遇到一個颱電就全沒了;屏東佳冬的海上光電也一樣,設施全毀,幾百片光電板不知所蹤,浮台殘骸佈滿塭豐沙灘,綿延數公里長,這案子中央補助1.3億,總金額不知道多少,總之也泡湯了。

台灣自然環境條件不適合發展光電與風電?

工程師看政治指出,本來鋪這些光電板的時候,黨都講得很好聽,說是綠電,保用20年,完全不提它的能源效率、安全性、廢物處理,不只謝國師在吹牛,政論節目還把它說成世界第一,「地球沒有電,台灣來解決」,現在一個颱風掃過,沒有半片板子能發電,能源效率變成零(如果誰家靠它供電,颱風天他會第一個停電),板子還變成飛天血滴子,相關設備變成四散的廢棄物,重量至少3000噸。

工程師看政治續指,台灣3座核電廠所產生的核廢料,40年下來約累積4000噸,但光電只要經歷1、2個颱風,2年就可以追平或超過這個數字,跟核電相比,光電是能源效率高,還是廢料效率高?

工程師看政治提到,台灣地狹人稠,極度不適合使用光電與風電,台灣核電廠設計超級嚴謹,不會因為颱風而停止運作,就算主要斷層發生7級地震,也很難讓核電廠產生停機事件。核四廠海拔已在12公尺高,在極度不可能的情況之下,它還是作了防水門,就算海嘯也無法讓它失控,45年以來,台灣所有核電廠挺過所有颱風和地震,穩定供電,沒有造成任何災害,他因此提出質疑表示:「放著好好的核電不用,偏要建一堆垃圾光電,到底是在發什麼瘋?」

工程師看政治:上層推光電是利益,底層支持光電是愚蠢

工程師看政治批判,「我們就是這麼瘋」,上層推行光電是因為利益,底層支持光電是因為愚蠢,所有一切災難,都被「抗中保台」4個字蓋過,所有一切貪瀆,都以愛台之名進行,政治就是這樣操作的。

工程師看政治感嘆,就算滿目瘡痍,屏東跟嘉義還是會很快就忘記,「在三民自的洗腦之下,還是一綠到底,一張選票也不會少,在台灣想要撈錢,真的要做詐騙才行。

只要民進黨不下台,這種後院煉鋼式的風光大躍進,就永遠沒有停止的一天。」
HITACHI 日立宣布推出「核電廠元宇宙平台」

311大地震後,日本核能產業還面臨了嚴重的資深技術人員退休潮、新建電廠培訓機會減少,以及人口老化與少子化帶來的勞動力短缺問題。

日立(HITACHI)在台灣以電器聞名,不過對日本產業界熟悉的朋友應該也知道日立也是一間專注發展核電的企業,最近他們則是發表了「核電廠元宇宙平台」,想用高精度點雲資料、3D CAD 技術重現核電廠環境,來強化核電廠安全管理與維護效率!

西屋電器響應川普號召 在美增建十座核反應爐

AI運算方興未艾,全美各地大興土木,AI資料中心全面搶建,開發熱度持續加溫。為滿足強大的用電需求,美國電力巨頭西屋電器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決定在美增建十座大型核反應爐,加入AI帶動的核電復興熱潮。

CNBC報導,西屋電器臨時執行長(interim CEO)Dan Sumner 15日出席賓州能源與創新峰會,他在圓桌會議向美國總統川普承諾,未來將加碼投資核電布局,計劃再增建十座大型核反應爐,預計2030年開始動工。

西屋電器將採用其設計的第三代AP1000核電技術,每座反應爐足以供應75萬戶家庭用電。

今年5月,川普簽署四項行政命令,力拚擴大核能發展,終極目標是2050年美國核能發電量比現在擴大三倍,以滿足極為耗能的資料中心、AI等產業需求。

近年來,美國出現「核能復興」浪潮,主要因核能發電不會排放溫室氣體,符合國際淨零減碳趨勢,加上核電廠不像太陽能或風力發電易受天候影響,因此重新成為電力供應的熱門選項。
比利時駐台代表談「核能復興」:確保能源安全、也要拚碳中和

2025-07-18

比利時能源政策翻轉,將部分核電廠延役並研擬建置小型模組化反應爐。比利時駐台代表馬徹接受中央社專訪時強調,歐洲因俄烏戰爭開始重視能源安全,並意識到能源自主才能抑制電價,再加上碳中和目標、多元化能源結構,核電是很好的途徑並獲得多數民眾支持。

歐州近年掀起核能復興,路透社報導,德國釋出訊號將不再反對把核能列再生能源;比利時5月也翻轉能源政策,由聯邦國會表決放棄廢核計劃,推翻2003年所訂定法律要求在2025年底前將比利時國內核電廠除役,並禁止興建新核反應爐。

比利時台北辦事處長馬徹(Matthieu Branders)17日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說明,核電延役的討論已久,2015年延長部分舊核電廠年限,去年上任的新政府立法讓核電發電量翻倍,並延長核電廠役期延長到至少2035年,另研議興建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all modular reactor)。

馬徹表示,主要是考量能源安全、價格及碳排。比利時在1980年代淘汰煤礦發電後,大部分能源採用進口,而再生能源雖穩定成長,但仍不足以做到自給自足;俄烏戰爭爆發後,歐洲多國不再向俄羅斯進口能源,比利時才意識到自身高度依賴俄羅斯。

馬徹指出,停止進口俄羅斯能源造成電價飛漲和通貨膨脹,俄烏戰爭第一年就讓歐洲各經濟體苦撐,各國因而開始改變能源供應來源,正視能源安全問題,同時意識到能源自主才能抑制電價。

馬徹表示,比利時配合歐盟推動2030年減少碳排55%、2050年達到碳中和,而核電不會造成碳排,在確保減碳和碳中和目標下,核電是很好途徑,也讓能源結構能更加多元,且就民調看,比利時民眾大多支持此政策改變。

馬徹強調,歐洲有達到碳中和的迫切氛圍,比利時除使用核能,也投資綠氫(green hydrogen)和風電等綠能,包括在北海區域建立距離海岸10公里遠的能源人工島,能連結多國風電場並輸電至各處,以增加離岸風電發電量。

其中一個好處是不會在海岸線看到成群的風力發電機,影響到漁業或觀光業。

被問及台灣5月達到非核家園目標,馬徹認為,這應由台灣人民自行評斷,而各國在做決定時,也可參考他國作法,例如比利時就會是很好的個案研究,且比利時也有核電廠除役的經驗,這是雙邊可以進一步合作的領域。

此外,台灣正推動2050淨零排放目標,氫能也是能源選項之一,比利時為歐洲氫能重鎮,今年初開始興建首座綠氫廠。

對於是否與台灣開啟氫能合作,馬徹表示,比利時綠氫生產計劃是從智利、納米比亞、中東地區收集綠能並轉為綠氫,再送到比利時輸電到各地,這還都需要對輸送管道(pipeline)的基礎建設投資,但綠氫確實具有雙邊合作潛力。
光電八年「零環評」,彭啓明竟敢說無汙染

風評:見了棺材不掉淚,光電大躍進可休矣

丹娜絲颱風侵襲吹垮了許多光電設施所帶來的漣漪、甚至是波濤至今未歇,但為台灣的生態與能源計,從蔡政府開始力推至今的「光電大躍進」是該休矣!

中度颱風丹娜絲颱風號稱是120年來第一個在嘉義登陸的颱風,為南部帶來嚴重的災害與破壞,其中又以光電板災難最引人矚目、也引起普遍討論。除了屏東佳冬外海的光電浮台被大浪打壞、漂流散布在海岸的奇景外,還有嘉義布袋新塭的水面型光電板被強風破壞、「殘骸」遍地,光電板被吹落至民宅及車輛成「致命武器」、有學校的屋頂光電板完成3個月就毀於這次颱風。

批評、質疑者是從光電板難耐颱風破壞,到被破壞的光電板造成的廢棄物問題、及對土地與水質的「毒性污染」,甚至還有政商問題等都提出,辯護者則指被破壞的光電板「只是九牛一毛」,占比只有0.4%個百分點,颱風後光電仍可提供全台1-2成多的供電,光電板也不會釋出毒性……。簡單的說,就是雞同鴨講,兩邊毫無交集。

就事論事而言,光電政策的規劃與執行確實是有值得檢討與質疑之處。以辯護者強調的「被破壞的光電板只有0.4%」說法為例,如果以數量而非比例來看,是一次颱風毀壞十多萬片光電板、重量高達數千公噸,如此鉅量豈是一個「比例極低」的說法可混過去?換一個角度看,其實正凸顯光電的問題:只有區區的0.4%,但在民眾眼中看到的卻是巨大的破壞與爛光電板,這是否代表台灣到處鋪設的光電板已是太多、太浮濫了?

當然,實際情況也是如此。為了達到增加綠電的「政策目標」,政府不斷上調要增加的光電量,無論是陡坡的敏感山坡地、供應飲水的水庫、可供遊憩的灘地、鳥類棲息的溼地、提供糧食的良田、調節氣溫的埤塘、供應海產的魚塭、潟湖,都拿來種電;公共建物更是從學校到政府機關,都必須有「屋頂光電」,類似高速公路休息站則更是直接「砍樹種電」。

在這種光電大躍進式推動下,台灣光電占比仍只有5.2%。官方時常宣揚光電裝置容量已經是核電的N倍,或是說光電在某些時候占供電比超過2成、甚至有近5成上下。

大部份時候這只能視為一種「話術」:拿光電裝置容量跟核電或火電比大小,不僅是外行、甚至根本是欺騙行為,因為光電的「容量因子」只有10-15%左右,即100萬瓩的裝置容量,實際發出的電只有10-15萬瓩,核電與火電的容量因子則在90%左右。

同樣的是綠電都有不穩定的特性,光電可以大太陽的時候很給力的拉高供電,但一旦天氣不佳、陰雨天─誇張的說法是甚至「一片烏雲飄過」時,就直接歸零,太陽下山後當然也要歸零。

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把颱風重擊破壞光電事件視為是一次「壓力測試」,可以「用來檢驗台灣的環境條件是否適合大量的太陽能板的設置」,他說這次颱風可以「讓我們對『綠能』是否真的對環境友善,提供了檢視的機會」。

而很遺憾的是:檢視成果現在出來了,光電顯然未能通過壓力測試。那些為光電辯護者及官方說被破壞的光電板只占0.4%,但卻未思及這次颱風在嘉義登陸讓嘉義光電板被破壞的事件本身,代表的就是光電板對颱風的承受能力。

台灣每年都有颱風,會登陸與肆虐地區不同,如果光電場無法承受一個中度颱風的衝擊,則對遍布全台、中南部更是高密度建設的光電場,就要好好體檢一番,同時未來在擴增時審慎為之。

童子賢說台灣地狹人稠、土地資源珍貴,為了避免大量破壞環境與避免嚴重衝擊農業生產,綠能會面臨「設置極限」,確實就是台灣光電擴張的先天限制,但政府單位在規劃與推動政策時,顯然思慮都不及此,完全以「拚業績、增容量」為目標,結果就是到處種電破壞生態環境,這次颱風造成的光電板破壞、及先前高雄大樹光電案對環境的毀壞,都是必須記取的教訓。至於因遍布光電板、在水源區、良田、魚塭都鋪光電板可能的污染,更是讓人擔心;環境部長彭啓明「無污染」的官方說法是難取信社會。

邱吉爾的名言是「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Never let a good crisis go to waste.)」,現在的情況雷同,面對這次颱風對光電板帶來的破壞的事件,從政府到台灣社會,該有的態度應該是實事求是的檢討,而不該是一味為現有政策、作法辯護、甚至粉飾太平;政府的光電與綠電政策、或甚至是整個能源政策,是到了該檢討修正的時候了,切勿「見了棺材不掉淚」,未來只會見到更嚴重的光電災害。
賴政府會聽嗎?美前情報官:台灣至少需要1座核電廠「國安理由曝光」

美國國會與行政部門中國問題委員會(CECC)於23日舉行「與台灣同一陣線」聽證會,出席的美國前海軍情報局指揮官,現為海軍少將史都德曼(Mike Studeman)表示,台灣至少需要一座核電廠,以避免共軍圍台時,能夠輕易切斷台灣的能源供應。

史都德曼在聽證會中指出,台灣過度依賴液化天然氣,這種政策一旦在兩岸爆發危機時,可能成為中共針對的弱點。他表示,台灣除了太陽能和風電之外,至少需要一座核電廠。他呼籲台灣審慎思考保持能源韌性的方法,避免共軍能輕易切斷台灣的能源進口。

史都德曼指出,北京想懲罰賴清德政府,對台灣正在進行壓力測試,試圖讓台灣筋疲力竭。例如,共軍擬包圍與封鎖台灣,讓台灣知道沒有任何外部救援的可能性。此外,北京也在「馴化台灣」,經常派遣更多的機、艦逼近台灣,讓台灣麻痺與降低戒心,以利解放軍未來潛在的突擊機會。

台灣將在8月23日舉行「核三重啟」全國性公投。另外,美國在台協會AIT也多次表示,美國可以幫助台灣興建核電廠,也願意協助處理核廢。AIT台北辦事處處長谷立言(Raymond F. Greene)指出,「這能夠維持台灣的經濟成長,同時也能促進台灣有安全可靠的能源來源」。
俄烏戰爭逾3年 烏克蘭7成電力是核電

紐約時報今年稍早曾報導,俄烏戰爭爆發三年多以來,烏克蘭大部分火力與水力發電廠因俄羅斯猛烈攻擊而遭摧毀或嚴重受損,烏國如今依靠三座還在運作中的核電廠,提供該國一半以上電力。

紐時指出,俄國一直避免直接攻擊烏克蘭核電廠,以免引發放射性外洩核災,但俄國試圖摧毀連結核電廠與電網的變電所,以削弱核電廠供電能力。

烏克蘭能源部長加盧申科認為,擴大核能發電能力,是確保該國長期能源安全唯一可行方案。

核電廠已成為確保烏國有電可用的關鍵。專業軍事網站戰爭困境指出,隨著俄國加劇攻擊關鍵基礎設施,烏克蘭電網如今有高達七成電力仰賴核電滿足。

烏國消息人士說,二○二四年家庭用電停電總時數接近兩千小時;去年十一月的停電時間占整個月的百分之廿五,到了十二月則上升至近百分之四十。雖然基輔可自鄰近的歐盟國家進口電力填補缺口,但在現有協議下基輔仍無法進口足夠電力來滿足需求。即使俄國不直接攻擊發電廠或電網,全國各地仍經常發生大規模停電。

烏國供電始終處在攻擊威脅下。自戰爭爆發以來,該國電網遭受攻擊逾一千次,俄國去年又加強對能源領域的攻擊;至去年九月,電網發電量僅剩戰爭爆發前的三分之一。

由於烏國火力與水力發電廠屢遭轟炸,該國剩餘的發電主要來自西北部的瑞夫尼核電廠、南烏克蘭核電廠及赫梅尼茨基核電廠。
前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籲台灣重啟核電!

前美國能源部長、1997年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Steven Chu)與前美國戰略司令部司令艾里斯(Jim Ellis)於30日在《外交事務》期刊共同發表文章,指出台灣高度依賴進口能源已構成嚴重國安風險,不僅可能削弱抗中能力,更可能危及美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競爭優勢。

文章指出,自2011年福島核災後,台灣陸續讓6座正常運作的核能機組停役,並中止2座新機組的建設計畫。

目前台灣98%的能源仰賴進口,且面臨多重挑戰:半導體產業的高度用電需求、再生能源發展進度不如預期,以及天然氣儲量僅剩10天,遠低於日韓等鄰近國家的水準。

在能源轉型方面,台灣2024年的再生能源占比僅達12%,距離2025年20%的目標仍有顯著差距。轉型進度受阻的原因包括民間反對聲浪、土地使用限制及成本上漲等因素。此外,台灣電網結構脆弱,需依賴三條山區輸電線路進行調度,且備用容量長期低於10%,導致科技業經常面臨停電風險。

根據《天下雜誌》2024年的民調顯示,近7成民眾支持保留核電。然而,台灣因外交處境特殊,無法加入國際能源總署(IEA),難以獲得專業技術建議。

朱棣文批評美國政府因惰性忽視台灣能源問題,指出美國能源資訊署(EIA)最近一次發表台灣能源報告已是9年前。

文章以德國為例,警示台灣過度依賴天然氣、過早放棄核能可能帶來的後果。作者建議美國應協助台灣提升能源韌性,包括針對重啟核二、核三廠、評估地震風險、解決燃料管理等問題進行對話。同時也建議台灣可考慮引進更安全的第四代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

朱棣文直言:「台灣民主的命運,可能取決於發電能力」。

他強調,若能重啟核能發電,將能顯著增強台灣的防禦能力,這不僅關係到台灣的安全,也直接影響美國的利益。
工程師看政治撰文表示:台灣核電廠45年來挺過所有颱風和地震,穩定供電!

台灣核電廠大家絕對可放心!學者還原福島核災事故:爆炸原因並非核爆

隨著核三廠2號機在5月中旬停機,台灣正式「核電歸零」,但反核方與擁核方爭論並未停止,對於核事故的擔憂聲音頻出。對此,清華大學原科院院長葉宗洸在節目《論政天下》表示,311福島事故爆炸原因並非核爆,而是氫氣爆炸,他也直言,台灣的核電廠絕對不會發生類似福島的核子事故,大眾絕對可以放心。

葉宗洸指出,使用化石燃料會排放廢氣和PM2.5微粒,對人體健康會造成直接影響,因此一般在電力設施的考量上,希望能盡量避免廢氣物排放最多的燃煤發電。傷亡人數比例最低的皆是再生能源,其中也包含核電,核電和風電、太陽能都屬於低傷害性的發電方式,但兩者有很大不同,因為講到安全性,更關心是何者能提供穩定電力,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皆無法接受調度,不是穩定的供電來源,但核電屬於穩定的積載電。

葉宗洸說明,311福島事故時,發生爆炸的原因並非大眾認知的核爆,而是因為爐芯無法進行冷卻時,會產生大量氫氣,大量的氫氣聚集在廠房與空氣混合,若碰到適當的溫度,便會發生爆炸現象。此次事故中,福島1號機、3號機和4號機的屋頂都被炸開,即是氫氣爆炸造成。

執政者還能緊抱反核神主牌不放嗎?

對於大眾擔憂台灣可能發生類似核安事故,葉宗洸強調,福島事故發生的主因是爐芯無法冷卻,福島電廠在斷電後,本應靠緊急用發電機供電,但因為地震後,海嘯撲進電廠,位於地下室的緊急發電被破壞,導致爐芯無法冷卻,造成氫氣爆炸。然而,台灣的緊急用柴油發電機的設計和日本不同,全部都設在地表之上,且根據地質海洋科學家評估,台灣可能碰到的海嘯高度約2~3公尺,不可能如同日本遇到超過10公尺以上的海嘯。由於台灣電廠和日本的設計完全不同,加上台灣的安全強化作為,台灣的核電廠絕對不會發生類似福島的核子事故,大眾絕對可以放心。

葉宗洸指出,近年核電出現新技術SMR(小型模組化反應器),其發電功率範圍約介於20MW~300MW之間,SMR有本質性安全的特點,從核能專業上分析,若反應器的功率未超過300MW,即使碰到事故的狀態,用空氣就可以幫爐芯冷卻,絕對不會因為爐心熔毀而造成重大的事故。使用柴油發電需於固定時間進行運補,非常耗費時間和人力,若使用微型反應器,便可隔7年~8年再進行燃料裝填。行政院長卓榮泰不只一次公開表示,若2030年有核能新技術開發出來,台灣確實可以認真考慮採用,而小型模組化反應器根據美國的開發計畫,將在2030年完成基本測試,因此在此情況下,美國一定想將其推銷到台灣。

葉宗洸表示,歐、美、日都在往重啟核電的方向發展,若台灣仍然抱著核電的神主牌相當不合時宜。台灣需要的是耗電量較高的高科技產業,若這些廠商可以在自己的廠區設定SMR,便不用和台電的電網並聯,也不需擔心台電缺電或跳電的問題,可以得到穩定的無碳積載電力。

重啟核電,核廢料何去何從?

葉宗洸指出,台灣在核廢料的部分早就做好規劃,核廢料分為中、低階和高階,高階核廢料主要是用過的核燃料,中階和低階的主要是具放射性的廢棄物,中低階核廢的半衰期較短,只要做一般性的安全儲存即可,但用過的核燃料中有部分核種半衰期非常長,長達數萬年,因此必須要進行適當處理。

葉宗洸續指,台灣核電廠所產生的低階核廢料,在儲存上完全沒有問題,重點在於高階核廢料。 按照政府規劃,高階核廢料從原子爐出來後,將在濕式儲存池中放置5到8年,使其能足夠的冷卻,之後移置乾式儲存廠,乾式儲存廠一般運轉的執照約40年,此時不需要做任何冷卻水處理,僅使用空氣進行冷卻,40年後按照規劃,台灣必須建造深達地下400公尺的最終處置場,將用過的燃料放置其中。全世界目前只有芬蘭有最終處置場,其他先進國家,現在都將高階核廢料放置於乾式貯存場,因為用過的核燃料基本上仍是燃料,若未來第四代核反應器的熔鹽式反應器商轉成功,用過的核燃料可以作為燃料使用,因此不需急著將高階核廢料送至地下封存。熔鹽式反應器也有本質性安全的特性,因此不會發生類似福島的核子事故。

台灣第一任務該做什麼事?

葉宗洸認為,台灣應要蓋最終處置場,但不需急於推行,台灣目前只要維持乾式貯存的狀態即可。發生事故的福島第一核電廠,廠區裡就有乾式貯存場,經歷規模9級的大地震和海嘯,乾式貯存場中的乾貯桶,燃料仍完整無缺,基本上已通過大型天然災害的試煉。台灣等到新的熔鹽式反應器的技術開發成功,讓用過的核燃料再度成為燃料,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

葉宗洸說明,低階核廢料的輻射劑量率本就較低,所有來自於核電廠、醫農工研的核廢料、放射性廢棄物,其產生地、產生量和送往何處貯存皆有進行標記,可以進行追蹤。葉宗洸也主張,將放置於蘭嶼的十萬桶低階放射性廢棄物運回本島,因為核廢料沿路隨著時間都有進行註記,可將核廢料運回原來的廠區存放,其餘來自醫農工研的核廢料,可放置於桃園龍潭的低階放射性廢棄物的暫存場,待最終處置場建成,再移置存放。

葉宗洸最後強調,核廢料的處理原則是有效隔離、安全管制,民眾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具有放射性的物質,且台灣還加裝屏蔽。安全管制則是核廢運送有24小時的監管,因此放射性廢棄物都可被妥善安全的管理。
最新民調》66%受訪者同意核三續運轉 綠支持者嚴重分歧

自由時報 2025/08/08


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顯示有66.4%同意核三繼續運轉。(台灣民意基金會提供)

台灣民意基金會今天發佈「台灣人對核三公投態度」的最新民調,調查結果顯示,有六成六(66.4%)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二成二(22.1%)不同意。

針對「823 公投內容是「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請問您同不同意?」調查結果發現,38.7%非常同意,27.7%還

算同意,11.7%不太同意,10.4%一點也不同意,6.9%沒意見,4.6%不知道、拒答。換言之,也就是已有三分之二國人有條件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繼續運轉。

游盈隆表示,這項發現傳達一個重大訊息,那就是有條件恢復核三廠運轉已成台灣社會基本共識;民進黨長期堅持的非核家園理念與政策正面臨空前最大的挑戰。而所謂有條件恢復核三廠運轉的意思是,核三廠是否延役繼續運轉,須視主管機關是否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最後決定權仍在政府手中。

在進一步交叉分析中,游盈隆指出,從政黨支持傾向看,民進黨支持者有四成六同意有條件恢復核三廠繼續運轉,四成五不同意,意見嚴重分歧,同意者比不同意多1.3個百分點;國民黨支持者八成七同意,7.7%不同意;民眾黨支持者九成三同意,3.5%不同意;中性選民六成四同意,一成六不同意。

游盈隆表示,從年齡層看,每一個年齡群組都顯示,遠遠超過半數的人同意有條件恢復核三廠繼續運轉;從教育背景看,不分教育程度高低,皆呈現多數或絕大多數同意;從職業背景看,每一種職業背景都呈現一面倒同意;最後從地理區域看,核三廠位於屏東恆春,但高屏澎有六成六同意有條件恢復核三廠繼續運轉,二成六反對,和其他地區差異不大。


typetin
[拇指向上][100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