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堰塞湖警戒未解除 黑鷹直升機載研究團隊放置監測設備

Brian 168 wrote:
不如你來指導農業部長...(恕刪)


你要不要先看清楚汛期時麼時候?
kantinger wrote:
你要不要先看清楚汛期...(恕刪)


所以你汛期就不用上班

農業部不工作?

講幹話不用錢嗎?
玩忽職守搞死了十多條人命

行政院長
農業部長
農保署長
經濟部長
水利署長

沒有一個要下台負責的

民進黨所有的責任推給傅徐兩人

官真是好當
Brian 168 wrote:
所以你汛期就不用上班...(恕刪)


https://www.moa.gov.tw/ws.php?id=23874

汛期過後,台東林管處與成功大學防災研究中心組成的勘查小組,在民國 98 年 11 月 5 日再次搭乘直升機進行空中勘查,由當時空勘相片可知,堰塞湖上游入流處的沖積扇已擴大,堰塞湖水面有下降跡象,下游坡度漸趨平緩,全面潰壩風險很低。

  但是,為了確保下游嘉蘭村、香蘭村、泰和村等居民安全,台東林管處仍決定在 11 月 18 日復工修復便道,總算在 27 日到達堰塞湖,開始挖降溢流道,讓更多湖水流入太麻里溪

看看以前政府的實驗

汛期過後

就汛期過後才能動的到

在偏遠地質差的地方

汛期去會怎樣不就實驗過?
kantinger wrote:
https://www...(恕刪)

雞同鴨講

你文章是對馬太鞍溪堰塞湖的嗎?

拿清朝官斬明朝的劍

兜還亂兜
民進黨政府做事不行作秀第一,看那個指揮官嘴臉,前幾天還要疏散演練,要送報告啥東西的?
一副我最行,隔天報告水都流光了還要演練個屁,明明直升機都可以垂降,幾小時解決的問題,還派一組人爬個幾天幾夜在作秀,難怪會放任這個天災變人禍讓他爆,人家都是無可避的天災才在疏散撤離計畫,水都流光了送啥屁計畫,這個退休指揮官也是會作秀的,這出來嗆人的畫面比88風災指揮官還不會這樣自以為是,自大,面相眼下白的人真準,明知危險不處理這就是人禍。
JasonQ wrote:
當取得壩體結構尺寸數據後,就應該考慮極端狀態下的破壞模式
因為,防災必須考慮最壞的狀況。
林保署遇到的問題,其實就是要不要承擔「開規格」的責任,去要求陽交大團隊按照防災的需求做模擬分析。
因為在模擬分析中,模擬的起點可以人為介入決定
你可以選擇模擬自然狀態下的泥沙流動造成壩體的破壞
也可以直接假設「壩體發生滿水位潰堤」的情形,而把模擬的重點放在「滿水位潰堤後的破壞狀態」
流體分析、結構分析,或是DEM耦合SPH分析
如果一律要從頭開始分析,佔用系統運算資源與時間太多。在合理的簡化下取得真正有需要的模擬結果進行分析,才能兼顧需求。

對於7/28的通報為何沒有滿水位的潰壩模擬分析
因為是水工門外漢
之前的回文是參考陽交大的紀事與學者專家的言論作為臆測依據

7/25 衛星照片發現堰塞湖
7/26 花蓮分署委託陽明交大執行「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緊急調查評估工作」
7/27 花蓮分署+陽明交大搭直升機空勘,評估天然壩體積
( https://dpwe.nycu.edu.tw/dpwe/ch/app/folder/20544 )

李鴻源說道,「那時遇到最大的難題是根本沒有Data,山區根本什麼斷面的資料都沒有,我們要做很多假設,所以這行的功力,就是你如何做出一個正確的假設,那最後很不幸被我們算到了,也疏散了不少人,不然今天的災情恐怕不是大家能想像的。」( 2025-10-01 風傳媒 )

還有這篇 FB貼文

JasonQ wrote:
對內政部負責的防災避難疏散計畫來說,壩體怎麼潰堤不是重點
重點是「如果發生潰堤,最大的破壞程度會如何影響下游的人民!」
主事者之所以能站在前方領導團隊,靠的是決定決策與承擔決策的肩膀和遠見。
8/13協調會
8/23立委質詢
其實一直在反應地方對堰塞湖危害的擔憂
農業部長卻無視地方的訴求,堅持「自己認為的專家結論」才是王道....
才是這次災害的最大問題
不過,我相信啦....民進黨政府的官不是有肩膀可以承擔責任的官
所以才會感慨,基層事前自保的手段不夠,很有可能會被推出來背黑鍋

9/23之前不知道有多少國人知道馬太鞍堰塞湖?(我是不知道的其中一位)
七、八月從平面到電子媒體的報導,中央政府(外加總統府)不就在忙政治嗎?
如果農業部長真敢甩鍋基層,那真是爛透了

「政府的警報簡訊講『溢流』,如果是『潰堤』,我不跑才怪,」鍾貴雄回憶,他事發前也一直透過臉書看所有的防災消息,但都不知道即將有六千萬噸的水衝向自家。當天下午,他回到家不到10分鐘,洪水就傾瀉而來,「我和女兒躲在二樓,不知道過了多少小時,等到水退了,才敢下樓,」他說。( 2025-09-27 天下 )
模擬失誤

Joseph.Yang wrote:
JasonQ...(恕刪)


我記得李鴻源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有點出一點差異

「李鴻源的團隊是假設溢流一定會發生,所以直接分析發生溢流以後的狀況。」

而農業部的團隊,則是一直把重點放在何時發生溢流。

站在「監控」堰塞湖的立場,農業部專注「何時發生溢流」沒錯。

但是站在避難、疏散的角度,內政部更應該把重點放在「最壞情況」的應變計畫

只不過,當陳駿季一直對外宣稱「只會發生溢流,不會發生潰堤」,已經讓團隊麻痺,忘記把重點放在「一個有9000萬噸水量的堰塞湖破壞力有多大」

既沒有在事前規劃「減災」的做為(引流、爆破....) ,也沒有考慮完整的疏散規劃。


最近看到相關報導以後才發現,美方很早就提醒「馬太鞍堰塞湖」的規模不容小覷....

中央部會接收到美方的提醒,卻還是「不斷重複只會溢流不會潰堤」...


對了,其實從媒體報導整理出來的時間序列就很清楚....

花蓮縣政府、馬太鞍溪沿岸的村里長以及區公所,在收到林保署通報馬太鞍堰塞湖成形以後,就很積極關注堰塞湖的減災與可能發生的危害

林保署也表達「多次」跟地方說明

所以,不是沒人關注馬太鞍溪堰塞湖的問題,而是中央部會首長太過於自信,認定這個史上最大堰塞湖不會發生潰堤....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