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onsu8879576 wrote:嘻嘻嘻...自己去看前面maya95大大的貼文,最後一段有關南島語系影響的部分。小心喔!「脫古」派的台灣價值比你們「托古」派還高。 哇哈哈! 開始扯南島語系了,台語是有南島語系的外來語
29x5x5x2 wrote:哇哈哈! 發出某音調也有字,你還真討喜 嘻嘻嘻...看似你也被劣者同化了!什麼是「一箍」?「一箍」後面要不要加上名詞,意思才完整?發出某音調?你這就是[mak ji ko ho~]!
simonsu8879576 wrote:什麼是「一箍」?「一箍」後面要不要加上名詞,意思才完整?發出某音調? 是要有圓圈的感覺才叫 "一箍",如果只單獨出現, 一箍 就是 一元 或 一塊錢像HO~~~ 這單獨音調沒有字,像是予你(hōo--lí) 就是給你之意
29x5x5x2 wrote:「這馬」,不是「今也」之意,應該翻譯成 "現在" “翻譯”?你的意思是說這「這」=》「現」;「馬」=》「在」?還是說「這馬」=》「現在」?隨隨便便找個同音字,不就是現今亂象的由來?那麼何必用漢字?直接用台羅拼音不是更精確?你們這些托古派就好退散了!
29x5x5x2 wrote:是要有圓圈的感覺才叫 "一箍",如果只單獨出現, 一箍 就是 一元 或 一塊錢像HO~~~ 這單獨音調沒有字,像是予你(hōo--lí) 就是給你之意 嘻嘻嘻...感覺有高手上班了。第一,「一塊錢」=》「一箍銀」。為了避“阿堵物”才省稱「一箍」。第二,你自己舉的例:予你(hōo--lí) ,你要說[hōo]不是「予」?
simonsu8879576 wrote:“翻譯”?你的意思是說這「這」=》「現」;「馬」=》「在」?還是說「這馬」=》「現在」?隨隨便便找個同音字,不就是現今亂象的由來?那麼何必用漢字?直接用台羅拼音不是更精確?你們這些托古派就好退散了! 你果然是亂象之源,明明我是用意翻,你卻要拆字弄個字字單翻 台華之間要用意翻,未必是一對一關係,可以多種翻法 字字翻譯就是你的錯源,好比"恁爸"要翻譯成"老子",你看成 恁=老 爸=子 會鬧笑話的 千萬別把 "恁爸" 當成是 "你爸" 或 "你的父親" 之意
simonsu8879576 wrote:第一,「一塊錢」=》「一箍銀」。為了避“阿堵物”才省稱「一箍」。 "箍" 有圈起來的意思,你可想像成把幾個人用帶子綁起來,台語叫 "箍起來" 台語 "一箍" 與 "一箍銀" 同義,都是一塊錢之意 但如果是 "一箍人" 那是指單獨一人,"大箍人" 就是指胖子
kuosc wrote:哇哈哈~~~根本就沒有台語這個東西那個叫閩南語好嗎!!哇哈哈~~ 閩南語只是台語的子集合閩南人跟台灣人講閩南語幾乎能通台灣人跟閩南人講台語未必能通台語, 閩南語, 河洛話 這些詞在台灣的出現點台語稱呼可追朔至台灣清治時期,1852年劉家謀於《海音詩》中提及:「耗擲饔飧百口糧,如山狼籍不堪償;傷財翻被居財誤,浪說紅龜是吉祥。吉凶事,皆用『紅龜粿』;臺語『龜』若『居』,取『居財』之意也。「閩南語」一詞最早出現於1935年5月6日上海《申報》,後來蔣介石帶進台灣,為了去台灣化「河洛話(語)」一詞則是1955年吳槐發表〈河洛語中之唐宋故事〉後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