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資料中心會在哪?微軟把它移到深海裡!
撰文者:楊晨欣 發表日期:2016/02/02
充滿前瞻性、革命性的特殊實驗計畫,其實不僅Google做得到,前日微軟釋出旗下進行超過半年的特殊計畫Project Natick,希望把未來的運算資料中心,都轉移到海平面底下。
我們每天使用的網路服務,背後很大佔比都是靠好幾座資料中心運作,來呈現前端的服務應用,包含影像串流、電子郵件、社群平台等等,然而當運作過度、機器過熱時,就可能發生當機、服務故障的狀況,因此許多科技大廠每年其實花上大筆金錢,在資料中心的冷氣電費上。
電的來源,或許可以依靠全新替代能源,如風力、太陽能等發電以追求地球永續環境經營,但隨著愈來愈多企業把基礎架構轉移到「雲端」的同時,資料中心的需求卻也不斷創新高。
Project Natick誕生於微軟內部的創新激盪活動ThinkWeek,提案者之一的詹姆士(Sean James),曾經服役於海軍、在潛水艇環境下工作3年,他說,當我看到複雜結構的電子裝置已經被帶到海面下,阻擋鹽水的侵蝕而正常運作,那為何不試試資料中心呢?深海的低溫,有可能能夠幫助資料中心的溫度控制,進而減少能源消耗、降低成本。
這個破格思考的提案受到微軟實驗室NExT中,領導特殊計畫的懷特克(Norm Whitaker)注意,不久之後,便開始著手進行測試。
資料中心在海平面下運作的概念,需要應用科學加上工程專業知識,但最大的挑戰,其實在「人」。人的操作促使資料中心運作,但人卻也佔了一定的空間,更需要氧氣、舒服的環境、燈光、工作換班等輔助條件。
種種考慮下,Project Natick決定設計一個能夠自我運作、維繫運算條件的資料中心,不需要人力操作。去年8月,第一款Project Natick在美國加州中海岸,入海進行運作測試,由位在加州Redmond的微軟工作人員,利用鏡頭與其他感應器,監控並收集溫度、濕度、電力消耗等資料。雖然目前還在實驗階段,但是一切數據都指向正面回饋。
大海現象成發電新可能,海底資料中心傳送速度也能比現在更快
以資料中心的溫度來說,一般設在陸地上的資料中心都需要花上大筆金錢,來維持資料中心運作,但如果設在深海,深海的低溫環境反而能夠幫助維持溫度,節省一定的營運成本。
一開始的實驗模型選在海岸邊不遠之處,其團隊也發現使用海浪、潮汐等能源作為運算能源的可能性,這有可能幫助創造不須外接電力,靠大海能源就能獨立運作的資料中心。
此外,當資料中心離人們居住的環境愈近時,資料與資料傳送的速度就能更快、減少延誤狀況發生。世界上相當多人口都居住離海邊不遠的地方,這個條件也可能讓海底資料中心的概念,未來更加普及化。
現在,這個團隊正在進行下一步階段計畫,打算放大規模,打造比現在大上4倍的容器,能提供20倍的運算能力;另外他們也在挑選一個新測試地點,打算引入大海的替代能源,希望這次一下水就能進行長達一年的測試。
https://youtu.be/L2oJw1a_qEM
-----------------------------------------------------------------------
很不錯的計劃,把資料中心放入海底再加上使用大海能源。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將太陽光轉換成電力的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發電車都不夠看,現在法國計畫要創設「太陽能道路」,打造一條長約1000公里、可供應500萬人用電的發電路,連建設經費都很「環保」,將由法國政府向化石燃料加稅政策下的額外貢獻中取用,約有2至3億歐元的經費。
法國的這項計畫稱為「正向能源」(Positive Energy),宣告要在未來5年內完成這條1000公里的太陽能道路。法國環境與能源管理署(ADEME)指出,每4公尺長的太陽能道路就可提供一戶家庭扣除暖氣後所需的基本電力;而道路全長預計可以供應500萬人所需用電,這個人口數約佔法國總人口的8%。
據《EcoWatch》報導,法國將採用「Wattway」太陽光電技術,這是法國道路工程公司「Colas」與法國國家太陽能研究院花費了5年時間共同開發的技術,可以直接將太陽能板粘接在現有路面上。其光能轉換裝置採用多晶矽(Polycrystalline silicon)材質,厚度只有7毫米;加上表面多層的透明樹脂聚合物板,保護脆弱的太陽能板,就可以免於汽車壓壞裝置。每片太陽能板的寬度達15公分,而僅7毫米的厚度讓科技界大為讚賞;這項技術在2015年10月發表後很快得到支持,如今政府也將付諸執行。
也有懷疑指出,太陽能板沒有辦法承載都市繁忙的交通、道路事故和太重的大型車輛。不過Colas表示,該太陽能板堅固的特性足以抵禦包括卡車在內等大型交通工具的垂直壓力,表面也配有防滑設計,能減少車禍的發生。研發團隊也考慮過天候變化,以除雪機測試Wattway也順利通過。Colas稱,Wattway太陽能板的壽命與一般道路差不多,壽命可達到約20年;不過在車流量高的地區就有可能縮短壽命。
事實上,法國不是頭一個將綠色能源主意打到路面上的國家。荷蘭政府在2014年就率先打造了名為「SolaRoad」的太陽能腳踏車道,全長328英尺(約100公尺),是全球首個將太陽能板應用於道路鋪設的國家,而且供電能力還超出預期的多。隨著技術發展越來越成熟,法國也要跟上綠色道路的潮流,而且規模也更大。
http://boba.ettoday.net/videonews/12641
原文網址: 條條大路通綠能!法國研發太陽能道路 供500萬人用電 | ETtoday國際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60203/642942.htm#ixzz3zGZcoi3c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
沒想到法國對再生能源的發展也那麼的用心,這條才是真正的太陽能公路
世界最大太陽熱能電廠 摩洛哥啟用首階段發電
更新時間: 2016-02-04 09:27 PM [紐約時間]
【新唐人2016年02月05日訊】(新唐人記者徐若水編譯報導)摩洛哥正式啟用撒哈拉沙漠上的大規模太陽熱能發電廠,第一階段計劃提供的可再生能源,足以供應供100多萬摩洛哥人日常所需。
努爾1號發電廠位於瓦爾紮紮特鎮附近,在撒哈拉沙漠的邊緣,佔地數千英畝,能產生160兆瓦功率的電力。在接下來的兩個階段,努爾2號和3號發電廠完工後,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太陽熱能生產設施。
摩洛哥目前97%的能源依賴進口。可再生能源投資將讓摩洛哥減少對進口的依賴,並減少數百萬噸碳排放。
這家發電廠類似於莫哈韋沙漠中的美國太陽熱能發電廠,能將太陽能轉化為熱量,用於將水變成蒸汽,推動渦輪機發電。
美國宇航局的凱瑟琳·漢森解釋說:「瓦爾紮紮特的系統採用12米高的拋物面反射鏡,聚焦能量到一個充滿液體的管道中。這條管道的熱流體會達到393攝氏度高溫,成為使水形成蒸汽的熱源。發電廠在夜間或雲彩遮擋陽光的時候也不會停止提供能源,因為流體發出的熱量可以被存儲在熔鹽罐內。」
與光伏發電不同,熱能發電不會突然降低輸出電壓,也不需要用電池來儲存能量供夜間使用。
在摩洛哥,發電廠的第一階段將在日落後繼續發電3小時。而全部設施將能每天持續發電20小時。
- See more at: http://www.ntdtv.com/xtr/b5/2016/02/05/a1251030.html#sthash.n8ciu328.dpuf
---------------------------------------------------------------------
還以為這個電廠完蛋了,沒想到還活著,不知道2、3號有沒有機會再建下去。
2015太陽光電裝設量雲林稱王 打敗屏東
2016年02月05日 15:59 王玉樹
台電去年7月放寬屋頂太陽光電裝置容量50瓩以下免收「併網工程費」後,去年40~50瓩的案件數成長逾3倍,降低費用與簡化手續策略奏效。至於2015年各縣市太陽光電併網裝置容量排名,去年雲林縣以總併網容量13萬2244瓩,打敗南台灣王屏東縣,位居全台縣市之冠。
去年屏東縣市是裝置數量第一名,今年落到第三名,容量10萬2881瓩比台南市還少。台南也是四年來首度領先高雄市,位居第二。
這次一般建物屋頂太陽光電發電設備,去年50瓩以下的總申設案件高達3,016件,比前一年多432件,其中以40~50瓩申設案件及容量成長最多。
另外,一般工廠或集合式建築等較大型建築適用的50~500瓩,台電去年也修改收費方式,採每一瓩計收定額併網工程費,讓申請戶可以清楚估算費用。使去年申設案件及容量也大幅成長,案件數及容量分別累積為749件、19萬0,728瓩。
為持續積極配合政府推動陽光屋頂百萬座,台電今年再修訂「第三型(裝置容量500瓩以下)再生能源自用發電設備併聯作業須知」,凡申設容量50瓩以下,併聯審查作業將從15天縮短為5個工作天,時間縮短。
(中時即時)
出版編輯:王家禕
-----------------------------------------------------------------
哇!雲林那麼拼,搶第一名。
風力 將成再生能源大哥
2016年02月15日 04:09 王玉樹/台北報導
風力發電是未來再生能源發展重點,台電目前正著手進行陸上風力第5期、離岸風力1期計畫,並進行離岸2期可行性評估。預計整個完成,每年風力發電可貢獻75億度電,勝過原本再生能源最大宗的水力發電,成為大哥。
台電今年3月將在彰化芳苑外海啟動海氣象觀測儀,進行海上風向、洋流觀測前置作業,拉開離岸風力發電開發序幕。
「我們也還不是很有把握。」台電再生能源處副處長李文彬表示,離岸風力1期要先做施工碼頭,很多作業都是第一次。3月海氣象觀測儀進行後,會先蒐集2年海氣象資料,到後年才正式施工打樁,2020年台電首座離岸風力風場才可以試運轉。
至於離岸風力2期規畫在彰化工業區鹿港外海,李文彬說,目前在進行可行性評估,要完成至少到2025年。
最快動工的是彰化、雲林台西、嘉義布袋進行的陸上風機第5期,預計4月可決標,明年動工,也是2020年完工。
李文彬指出,國家對風力發電裝置容量的設定目標是400萬瓩,台電陸上、離岸全部做起來後,會達到240萬瓩,比民間多。屆時台電風力可年發電75億度,正式勝過水力發電。水力現在一年可發電45億度,雖然未來也會開發新水力,但空間已不大,因此風力發電未來將勝過水力,成為再生能源的最大宗。
(中國時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215000409-260110
應用類神經網路 預測風力發電 降低跳電風險
2016年02月15日 04:09 王玉樹/台北報導
政府推動「千架海陸風力機」計畫,未來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占比須達到全國3成。但風力發電並不穩定,可能衝擊電網導致大跳電。台電近日成功利用類神經網路系統模型,研發出「短期風力發電預測系統」,可預測6小時、24小時後風力發電機出力大小,準確率高達9成。
台電指出,預測系統讓電力調度單位可提前因應,避開風險,今年起將把本島台電的風力發電機都納入預測。
從北到南台電陸上風力發電機現有169支,總裝置容量為64.2萬瓩,但風力發電容量因數卻只有4成(每年發電時間比例)。台電綜合研究室機械研究專員周儷芬指出,「東北季風特性,就是有時風很大,有時風突然變小。」這種有時電很大、有時突然沒電的情況,很容易造成電網系統不穩定。
台電電力調度處長籃宏偉舉例,像過去美國德州調度中心,就曾因風場的風力突然消失,電力大量被抽掉,系統跳機,在傍晚爆發大停電事件,整個市區街道大塞車一片癱瘓,所以預測系統對電網安全性非常重要。
周儷芬說,過去某些機構雖也有風力發電預測結果,但多採用歷史資料進行,準確率差。綜研所開發的「短期風力發電預測系統」,應用近年最流行的模糊類神經網路,它是一套數學模型,有很強大的學習能力。系統會接收「風場即時運轉」與「氣象預報」兩種大數據資料,經多層網路串連機制運算,每隔15分鐘或1小時,就發出一筆6、48小時後的風力發電容量預測數據。
「這些預測數據傳到電力調度處,他們就可以提前6小時或2天前排定機組調度作業。」周儷芬強調,如此不僅降低跳電風險,也可減少因臨時調度較貴機組發電次數,省下燃料錢。之前在澎湖四湖的風場實驗,4小時和24小時前預測平均誤差分別為8%、14%,低於某些國家對於風電併網10%、20%要求。
台電今年將把短期風力預測系統範圍,從離島擴大到本島所有風力發電機,最後則是把民間風力機也納入預測。後續系統也會導入風向、轉子速度與氣溫參數,讓類神經網路學習樣本增加,將精準度不斷往上提升。
(中國時報)
-------------------------------------------------------------------------------------
一直出現風力發電相關新聞,未來4年風力發電應該是重點。
加州經濟新亮點 太陽電能工作機會增兩萬
【大紀元2016年02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張純之編譯報導)10日公布的加州太陽能發電領域工作統計報告(California Solar Jobs Census)顯示,2015年該領域破紀錄地為加州創造了2萬個新工作,占太陽能發電在全美所創新工作的一半還多。
太陽能基金首席總裁盧克(Andrea Luecke)說,2萬個新工作創下了行業里程碑。
該報告發現,全美太陽能領域員工大約三分之一在加州工作。據加州太陽能行業協會(California Solar Energy Industries Assn.)數據,到2015年底該行業工作人員已經突破7.5萬人,比加州5個最大公共事業公司加起來員工還多。
太陽電能是加州經濟新亮點,為加州帶來新工作機會和經濟發展,與此同時,傳統能源行業正在失去工作。太陽電能為加州帶來了清潔空氣和氣候解決方案。
截至去年11月,全美範圍,太陽電能行業工作增加超過了3.5萬個,達到20.9萬名工作人員。盧克說,數據顯示,自從2012年以來,全美一半多州的太陽電能領域員工翻了一番。
http://news.qoos.com/%EF%BC%88%E8%A5%BF%E7%AA%97%E5%B0%8F%E8%AA%9E%EF%BC%89%E8%8B%B1%E7%99%BC%E5%B1%95%E7%B6%A0%E8%83%BD%E5%8F%AF%E5%89%B5%E5%9B%9B%E8%90%AC%E8%81%B7%E4%BD%8D-2013933.html
(西窗小語)英發展綠能可創四萬職位
(澳門日報) 2016年02月13日 12:29
蘇格蘭綠黨委託石油業評論家文尼奧-巴盧洛去年中撰寫的一份報告,主張英國將石油業國有化,打破其對“千里之外的跨國企業和新自由勢力的依賴”,削減鑽油,增加開發新能源。報告指出,焦點放在綠能上的經濟,可比現時開採化石能源業創造多四萬個工作職位。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finance/20160216/796844/%E5%8F%B0%E9%81%94%E6%93%B4%E5%A4%A7%E5%8D%B0%E5%BA%A6%E5%B8%83%E5%B1%80%E3%80%8010%E5%B9%B4%E5%89%B5%E9%80%A02%E8%90%AC%E5%B7%A5%E4%BD%9C%E6%A9%9F%E6%9C%83
台達擴大印度布局 10年創2萬工作機會
2016年02月16日17:21
台達電(2308)印度Delta India Electronics今宣布擴大布局印度研發與製造業務,計劃未來3年設立新研發中心,開發高效領先的智能能源管理解決方案,可創造500個工程職缺;未來10年內,台達霍蘇爾新廠更將投入電力電子、可再生能源和自動化解決方案相關製造,創造2萬個工作機會。
-----------------------------------------------------------------------------
發展再生能源有助就業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