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陸地風電成本是海上風電的一半...澎湖是台灣最合適發展陸上風電的地方...真要綠能寧願給澎湖人家家戶戶都弄一支搖錢風電...再以海底電纜送回台灣,這樣人家就不用公投開賭場了...也比大把的錢給外商賺
過客4112 wrote:熔鹽的TES在電網級應用上,似乎還處於示範應用階段.(恕刪) 之前就給了你們TES商品商轉的資訊了。我貼給你們的Solar thermal power plant list裡面的CSP電廠,你拉到最後一欄位,很多都有寫明TES系統可以維持幾個小時。所以我才說TES其實已經用很久了。剩下沒有寫明TES的我猜是沒資料,但是應該都有。https://en.m.wikipedia.org/wiki/List_of_solar_thermal_power_stations像這家TES的廠商,它就有蓋CSP。https://www.solarreserve.com/en/technology/molten-salt-energy-storageTES存在很久了。只是Energy storage是否需要那是另外一個故事了。就像我說的,如果水力,抽蓄,CAES,燃氣可以做到,那幹嘛用這東西?
TW Energy wrote:之前就給了你們TES...(恕刪) TES已經商轉很多年指的應該是應用在CSP電廠上面,而不是直接在電網上面的儲能應用我引的中國論文中,有提到TES可以提供4小時的供能, 但他也是附屬於CSP電廠中不知您是否有不透過CSP使用的TES應用資料可提供?目前網友提出的疑問主要在於TES的能源輸入輸出方式產生的折損問題CSP因為是透過太陽能的熱力當輸入能源,接軌TES很自然(熱->電)但是如果輸入能源是多出來的電力,則面臨的轉換折損可能比其他的儲能方式要來得高(電->熱->電)或許這也是市場看好儲能電池的未來性較TES要來得高很多的原因之一吧!
過客4112 wrote:或許這也是市場看好儲能電池的未來性較TES要來得高很多的原因之一吧! 電=>電折損應該最少,雖然交流/直流可能要換一下,缺點是大電池很貴.如果TES放到台灣電網中,只能是綠電轉熱,再轉電,折損過大,何況這樣等於蓋了半座CSP.根據沃旭的說法1MW的(電池)儲能(1MWh??)台幣8000萬,以年5%的棄風率計算,可以蓋50MW以上.
lutin111 wrote:其實陸地風電成本是...(恕刪) 那不只是澎湖居民的問題.應該說澎湖還挺歡迎搞風機.問題在接回台灣的電纜啊.台澎海底電纜 最後一哩卡住一樣的問題應該也會發生在5.5GW的離岸風機計畫.只是我一點都搞不懂這個政府怎麼這麼有信心不會碰上類似的問題?當然,像我們這種清楚明白的人都知道接回來電纜的抗爭依舊是小問題.大問題永遠都是這個破天荒5.5GW是想逼死誰?發不發電都是一個超級巨大的Trouble maker
stunmaker wrote:如果TES放到台灣電網中,只能是綠電轉熱,再轉電,折損過大,何況這樣等於蓋了半座CSP. 或者說蓋了3/4或3.5/4座的燃煤電廠: 一座燃煤電廠=燒煤的加熱器, 鍋爐, 蒸氣渦輪機, 發電機. 除了第一個加熱器換成熱交換器外, 其他都沒變. 這還是走走停停, 偶而動動的電廠.
stunmaker wrote:根據沃旭的說法1MW的(電池)儲能(1MWh??)台幣8000萬 在網路上買Panasonic 18650的電池芯, 要買到容量1MWh, 算了一下也要快台幣一千五百萬. 把它湊成系統, 這八千萬看起來也還合理.只是這一次存一千度電, 如果充放電壽命算兩千次, 那就是兩百萬度電. 這些不再能存電的電池還有多少殘值? 如果已經值不了多少錢, 那不就是存一度電成本台幣40?
stunmaker wrote:這裡有預估...(恕刪) 他是用充放電五千次的壽命估, 這倒是比較奇怪的. 壽命當然跟使用狀況有關, 不過至少以我看過的研究論文(只是隨便找了一些看), 一千次充放電後, 蓄電量下降沒到10%好像還真的很少見. 而且這還會伴隨內阻的增加(造成能負荷能力下降).我看過的一篇論文, 請了大約十幾個專家(有工業界和學術界的), 請他們預測如果投入的研究經費加倍後, 到2030年Li 電池的壽命(以蓄電力下降20%為基準). 他們預測(或是說猜測比較合適)的中位數是6000次.
西布克F91 wrote:雖然台中興達通霄這幾個起降快速的燃氣電廠8GW算上北部有12GW新型燃氣,總共28GW的燃氣還有指望未來儲能系統和抽蓄的搭配 算了一下2018台灣燃氣約16GW(民台,新舊皆不論,通霄2,3先不算),外加2.6GW的抽蓄水力,尖峰離峰最大差11~12GW.2025年燃氣預定還要增加10.4GW(嚇一跳!),等於26GW上下,不過以彈性而言,新的抽蓄電廠還是頗值得考慮,何況蓋這種民間阻力應該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