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分析台灣新一代人為何如此失落真的要瞭解一下歷史
台灣主要問題出在開放外勞,教育政策調整失敗的問題.
從李登輝時代,所看到的是引進外勞,提升台灣人的教育水準,培育更多的管理人才
在陳水扁時代,還在繼續走李登輝的路線,而且更變本加利走在錯誤的道路上,
一個創造出6萬多個流浪教師的教育體制,竟然還打不醒沉睡的執政者,做出重大的方向調查
直到目前這群受教育之害的學生,因為創造力不足,勞動力不足,讓企業不斷外移尋求更多的獲利.
以市場供給與需求角度看,這群受近代教育的學生,讓企業找不到可用的勞工,因為所學企業無法使用,更產生不了大的創造力與企業留台的誘因,自然外移,
企業外移工作自然減少,薪水自然低落.
任何的商業不管是公司或是市場的合併, 搞到最後一定都是大吃小的結果. 不論是商業上的行為亦或是公司中的規則制定等.
今天我們所面對的大陸這麼大的經濟體, 說真的你會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尤其要再加上任何的協議簽訂後, 台灣的產業真的要是面對他相對的陸資, 你就會發現真的是小巫見大巫. 說真的就純貿易面來看, 我並不認為大陸的廠商會對台灣有多麼高度的興趣, 因為市場太小. 但今天換成是觸及到底層無所不在的民生產業的話. 這可能就不會維持這樣的狀況了. 今天他一旦認為這是可以做的市場, 從以往的貫例可以大膽的推測, 陸資一定會以資本的優勢搶佔市佔率. 今天若整體市場大小會增加的話那對我們是沒差. 但對於台灣是一個極度飽和的現象. 你增就一定有人減.
我對兩岸市場目前最大的差別所能看到的最大不同就是, 大陸因為人口太多. 地幅太大, 他需要很多的人進去幫忙開發(這也算是大陸政府為了人民在做事的一種表現). 外資進去開發的狀況不見得會將他本土的公司真的排擠掉. 但大家看看台灣的狀況. 非常有限的土地, 非常小的經濟體卻要擠進更多的分食者. 本地的商家不會變多, 恐怕只有變少的風險. 大國跟小國的優劣勢其實從這裡可以看得很清楚.
chaoshu wrote:
條款都不敢公佈!哪裡...(恕刪)
看到一些人說兩岸服貿協議是黑箱作業,其中一定有鬼之類的評論。小弟就在網上搜了一下服貿協議的進度大事記如下:
2013/06/21 兩岸議訂服務貿易協議。
2013/06/25 立法院朝野黨團協商決議,服貿協議本文應經立法院逐條審查、表決,協議特定承諾表應
逐項審查、表決,不得全案包裹表決,非經立法院實質審查通過,不得啟動生效條款。
2013/06/27 行政院院會通過服貿協議,並送立法院備查。
2013/07/01 立法院院會將服貿協議交付立法院內政委員會等8個常設委員會聯席審查。
2013/08/05 立法院朝野黨團同意服貿審查要開20場公聽會,並邀各產業公會及工會代表參加後,才可實質審查。江啟臣已辦4場,其餘16場公聽會,由立法院第8屆第4會期擔任內政委員會召委的國民黨籍立委張慶忠、民主進步黨籍立委段宜康各排8場。段宜康負責召集的公聽會進度緩慢,引起國民黨團質疑是故意拖延服貿協議審查
2013/12/20 立法院朝野協商達共識,公聽會要在今年3月10日前開完。
2013/03/10 20場公聽會全部開完,可以進行實質審查
2013/03/12 民進黨籍立委陳其邁搶先在12、13日排審服貿協議,但民進黨立委自11日晚上即夜宿主席
台,12日及13日杯葛審查,朝野數度衝突,議事空轉,服貿協議審查沒進度
2013/03/17 國民黨籍立委張慶忠排定17日、19日及20日3天4次會,密集審查服貿協議。但17日審查
會,朝野黨團為搶攻主席台數度發生推擠衝突,會議主席張慶忠一度被推倒在地,一陣混亂
中,張慶忠以麥克風宣告開會,並說服貿審查超過3個月,依法視同已審查,送院會存查,
並宣布散會。
===============================================
這樣的進展算不算 "黑箱作業" ? 各位大大可以自行判斷。小弟是看不出來黑箱在哪裡。
不過拜託不要再說 "條款不敢公佈",條款從去年六月底就已經公佈,到現在已經超過八個月了。再這樣說會被懷疑是造謠,或是被認為很無知................
清明時節雨紛紛 wrote:
這幾天下班打開電視看...(恕刪)
伏冒熱飲 快又有效
服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