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品味升級台灣只剩台積電撐場


hunterwaye wrote:
撇開新鮮水果蔬菜和...(恕刪)

別急~~~我還在研究這樣的商業模式可以支撐多久
或是說,這樣的商業模式對品牌的衝擊
也許再過幾年會有比較清楚的輪廓
求仁得仁 wrote:
1. 這些機器可是...(恕刪)

最終還是會牽涉到市場規模,
只要交易量夠大,快遞效率就能極大化,
自動倉儲也能大到支應得起設備費用,
而光靠人工也難以控管這麼大的倉庫.
cckm wrote:
倉儲是一定要的,只...(恕刪)


我就是 從博客來出來的

運費倉儲的成本甚至金流的成本
都是 品牌效應 和市場佔有度 的延伸
是可以用談判和細算達到最佳的狀態

倉儲 1若有集團現有資源2貨品供應商要支付倉儲費用3若結合貨運公司資源3由貨品供應商直接出貨⋯⋯

現在 的電商 要走的是 無倉儲的模式(連備貨都不用),由 貨運公司 負責後端⋯⋯連收費都由貨運公司來做了

有很多的狀況可以得出最佳的成本

求仁得仁 wrote:
1. 這些機器可是...(恕刪)


事實卻是快遞的成本越來越低。

這個事實建立在中國大陸30多年的郵政—快遞行業的發展上。回顧90年代,大陸的快遞行業還只有一家中國郵政在做,而如今四通一達已經佔據了中國快遞行業的絕大部分市場,充分競爭帶來的就是價格下降。

也許閣下會問,充分競爭價格下降,那利潤從哪裡來?一方面,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之前提到的數字化倉儲就是一例。此外,通過優化管理,在不增加快遞員的情況下能投送更多的包裹。另一方面,就是中國政府的基礎設施投資。在美國,從東海岸下單買個西海岸的商品,快遞基本都要走一個禮拜左右,而在大陸至多2天。這就是鐵公基帶來的衍生收益。

另外,我衷心的希望閣下能來大陸實地體驗一下大陸的電子商務的消費,而非在台灣靠自己的理解來判斷大陸目前的電商現狀。
jimcarax wrote:
現在走的是 無倉儲的模式(連備貨都不用)

電商不備貨,就要讓上游備貨等著,
倉庫不在這裏,就會在那邊,倉儲費用跑不掉的,
只是看誰要出而已.

博客來若不備貨,就得讓出版商保留好「庫存數」,
實質上也就是「備貨」,倉庫在別人家爾.
下訂後拿不到書,也不是沒遇過......

hunterwaye wrote:
在美國,從東海岸下單買個西海岸的商品,快遞基本都要走一個禮拜左右,而在大陸至多2天。這就是鐵公基帶來的衍生收益。...(恕刪)


這就是我說的 一帶一路 是替 大陸的 電商 在舖路

老兄
您比台灣人還資本主義⋯⋯

哪有姑娘不戴花 wrote:
別急~~~我還在研...(恕刪)


這樣的商業模式,對於製造業沒有衝擊。因為依然是消費者買東西,生產者造東西。衝擊的是通路,是實體門店,是實體服務業。

另外,這種衝擊衝擊的是本來就並不發達的中國服務業,效果就是讓中國服務業提前邁入轉型期,對比日本因為服務業過度發達導致電子商務遲遲發展不起來,這才是問題。難道因為馬車用的多所以就不准火車跑?沒這個道理。

另外,在O2O領域,電子商務實際上是在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我去看電影,我為什麼非要在電影排隊幾十分鐘買票呢?同樣的道理,本來開一家菜館飯店只能招待去店面堂吃的顧客,現在因為有了在線外賣服務,我可以擴大客戶群增加收益。而作為消費者,我也不必一家一家的記電話訂餐訂外賣,一個APP上百家上萬種外賣餐點讓你選。在線上下單線下消費領域,電子商務對服務業的促進作用是非常大的。

所以,閣下問這種模式能撐多久?我回答不好意思,我認為這種模式就是可見的未來。

cckm wrote:
電商不備貨,就要讓...(恕刪)


還有一個觀念要跟著改變
就是客製化

電商模式的運作愈來愈細⋯⋯
所謂的大數據

無倉儲 一方面要把所謂的備貨 虛擬化(不是固定倉儲而是流動,像連鎖商店,這家有貨那家可能沒貨,要買就要調貨) ,另一方面 要利用大數據 做 客製化
這是無論上下游都一定要走的路
jimcarax wrote:
我就是 從博客來出...(恕刪)

基本上,物流,倉儲,與資訊管理都可以分開來
獨立成為一個事業體
各自發展各自的系統,在終端建立好資訊溝通的條件
可以讓散戶開店在前端,物流管理接單、集中管理
商品運送取貨,送貨都分由不同架構下的各公司執行
不過
我在等這套系統的瓶頸
我自己本身設計過這樣的系統
我在等的是非資訊管理與物流通運的瓶頸
我不知道在哪
不過,我正在等著看
因為它不是出現在邏輯當中
而是非邏輯系統的條件
擴張很快是因為市場潛力,面對起飛的中國
全球最大的市場,這種成長是可預期的
,當飽和時會呈現衰退或是革命性的變化
目前很難得知

尤其當市場越趨飽和,原本靈活的系統反而會為了維護既有的邏輯越趨僵化
再等等吧,我不認為這套會崩潰
我認為會有新的變革
只是,所謂的利潤與財富,將如潮水般的集中在某些少數人的手裡
這是可預期的結果
這並不會為中國帶來均富的條件
只會讓權力的天平越趨傾斜在財富的一方
hunterwaye wrote:
這樣的商業模式,對於製造業沒有衝擊。因為依然是消費者買東西,生產者造東西。衝擊的是通路,是實體門店,是實體服務業。

另外,這種衝擊衝擊的是本來就並不發達的中國服務業,效果就是讓中國服務業提前邁入轉型期,對比日本因為服務業過度發達導致電子商務遲遲發展不起來,這才是問題。難道因為馬車用的多所以就不准火車跑?沒這個道理。

另外,在O2O領域,電子商務實際上是在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我去看電影,我為什麼非要在電影排隊幾十分鐘買票呢?同樣的道理,本來開一家菜館飯店只能招待去店面堂吃的顧客,現在因為有了在線外賣服務,我可以擴大客戶群增加收益。而作為消費者,我也不必一家一家的記電話訂餐訂外賣,一個APP上百家上萬種外賣餐點讓你選。在線上下單線下消費領域,電子商務對服務業的促進作用是非常大的。

所以,閣下問這種模式能撐多久?我回答不好意思,我認為這種模式就是可見的未來。

一個APP上百家上萬種外賣餐點讓你選 ...

台灣人還是會問

中午吃什麼?



巷口剉冰

什麼電商、什麼快遞、什麼物流

不如 巷口剉冰 那位 老闆娘

看到我,不必點,就知道我會點哪 4 種剉冰配料了

買的是人情味

吃的是老闆娘對我的關懷

其實老闆娘也只是賣「身體健康」的 ← 這句不知道大陸人讀不讀得懂?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