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htwave18 wrote:廖玉蕙:過去65...(恕刪) 假設公立學校什麼都不教,只要進去公立學校待幾年就有畢業證書。過個幾十年私立學校就會盛行。以前都不是很清楚為何西方社會有名的大學大部分是私立的,東方社會有名的大學都是公立的。以這種趨勢幾十年後台灣有名的大學應該是私立的,公立學校不教的課程由私立學校教。
CHLEEEE wrote:文言文比重增加?還是所謂本土化的強調到底是哪種教育導致現在的狀況答案應該很清楚...(恕刪) 現在年輕人不是看韓劇就是陸劇, 台灣只剩鄉土本土劇, 連反中的導演都要往大陸跑就很清楚所謂的本土化根本是把自己綁死的緊箍咒
這是比例高低的問題嗎?這應該是內容的問題吧,我二十幾年前國文課本裡讀的古文,每篇的內容都是經典,包含我們耳熟能詳的詩詞也是,古文、古詩何其多,能傳世的必然有其過人之處,如正氣歌、滿江紅、出師表、原毀、楓橋夜泊等,如果是內容很差的,多數是無法流傳的,想讀也讀不到,我覺得,我們應該學得是這些優秀文章所要傳達的內容與精神,而不是文體,文言文應該學,白話文也不能偏廢,那為何課本裡文言文比例高?因為文言文用了幾千年,歷史的累積必然有大量的傳世文章留下,有這麼多的經典可選,自然比例就高了,如果白話文繼續用5千年,我想也能累積出等量的傳世文章,現在卻用意識型態來否定前人留下的瑰寶,實在可惜。想想辛棄疾的千古名句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樣的意境,這樣的文字使用,難道真的不值得學習嗎?古文觀止裡面收錄的那些文章,篇篇都擲地有聲吧,為何要仇視呢?我不排斥白話文,那畢竟是我們日常使用的語法,但我還是要說,寫作的語法不是重點,重要的是文章的靈魂,如果現在挑選出的白話文,內容都是值得傳世的話,我也能支持提高白話文比例的,不過話又說回來,現在如果有這種白話文章,在流傳數百年後,這個文體也會變成「古文」,難道那時候也要後代子孫來否定現在的文章嗎?
她說,曾聽到大力護持保留古文的名散文作家在演講中坦白招認,其申請轉到中文系時,國文、英文成績都很爛,不達標,端賴課外撰寫的創作才得到知音老師的青睞,通過轉系關卡。而她自己在國、高中階段,還曾視記誦默寫為畏途。只是特別喜歡文學,看歌仔戲、聽說書和廣播劇,蠶食鯨吞課外書,因寂寞在家裡塗抹瞎寫,才走上文學之路。廖玉蕙也直白反駁連署反對調整的學者,認為這些文學界或創作界的菁英,沒去考慮個人資質不同,性向有異,不去考量不同學門或金字塔底端的學生的需求,務實尋找解套脫困的調整方案,常常忘了自己一、二十歲時的迷惘及心境,忘記曾在回憶錄中誇耀如何叛逃課堂,如今反過來肯定當年反感的教育內容,提供無濟於事的建議。===============================================挺神奇的,名散文作家怕古文卻挺保留古文正常的人來解釋,應該是對古文正面意見吧就像年輕時,曾經因為年少輕狂而贊成台獨的人,有了社會歷練,思想成熟後,發現台獨其實毫無實質意義,而重新表示自己反台獨這不就是挺反台獨卻可以被廖玉蕙反過來用,變成反古文....這根本是在凹吧怎麼不問為什麼以前反古文的名散文作家現在卻會挺保留古文,這代表了名散文作家因為成為了專業,所以才真正了解到了古文的好,不是嗎?
Lightwave18 wrote:廖玉蕙:過去65%...(恕刪) 用01的角度看越來越多的文言文培養了越來越多的覺青而且帶頭的都是學霸 應該要換,,,,,,,,,,,從另一個角度看 語言在於 用更好的方式表達說話更嚴謹更有組織且明白!這方面 我接觸到的年輕人又比上個世代更強! 是文言文的功能嗎???,,,,,,,,,,,當年大學聯考 高中聯考 國文考題也是很內容瞎!專考同意字!不然就是句子替換!改錯!有60分都在考這個!!講難聽一點!老師上課光是把會考的同義字抄完!就沒時間了!還欣賞文學之美???上唐詩更瞎!不止同義字!還要說明詩的对仗!聲調!要考高分!!學生只在乎拿分!那管什麼文學之美??老師都不重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