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htwave18 wrote:
對岸當年又沒說兩岸要統一,有嗎?
1949年3月15日,新華社發表了題為《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台灣》的時評。這是中國共產黨首次提出解放台灣的口號。7月初,毛澤東與朱德討論了進攻台灣的問題。他們認為:只要蘇聯援助我們幾十架飛機,掌握了制空權,解放軍就可以發起進攻台灣的戰役。7月3日,毛澤東和朱德致電華東軍區的陳毅、粟裕、張愛萍:「新中國就要成立了,希望你們抓緊做好解放台灣的準備工作,加強海軍力量,做到中央一聲令下,隨時殲滅敵人。」1949年10月金門之戰的失敗,並沒有動搖黨中央和毛澤東解放台灣的決心。黨中央研究後決定:1950年人民解放軍的任務,是解放海南島、台灣和西藏,肅清境內一切國民黨殘餘力量。隨著1950年5月海南島的解放,人們普遍認為解放台灣已為期不遠了。
沒有嗎?





ObiWong wrote:
1949年3月15...(恕刪)
別忘了中共是煽動別人獨立的老手啊
毛澤東是說要從蔣介石的手上解放台灣,台灣要成立自己的國家
1947年台灣爆發二二八事件,中共的《解放日報》還在三月八日發表「支持台灣獨立」的言論。毛澤東在延安的廣播講話就說:「我們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武裝部隊,完全支援台灣人民反對蔣介石和國民黨的鬥爭。我們贊成台灣獨立,我們贊成台灣自己成立一個自己所要求的國家。
二戰即將結束前,中共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1945年四月二十三日~六月十二日),曾刊載一份有台灣名號的文件〈台灣等國留延黨員致中共七大大會祝賀詞〉,簽發賀詞的「台灣等國」包括台灣、菲律賓、越南、泰國、馬來亞、荷印、緬甸;賀詞中明確提到中共長期支持東方各民族(包括台灣)的獨立運動。(詳見《解放日報》,1945.5.1)
1934年
中共在瑞金成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笫十四條明確規定:「中國境內的各少數民族和各個地區的人民都能夠脫離中國獨立建國。」(網路圖片)
-----
Lightwave18 wrote:引用歷史別人云亦云
當年換個身分不要當...(恕刪)

1. 退出聯合國是不管甚麽身份,老毛都要老蔣出去
1971 年 10 月 25 日,中華民國被迫退出它參與創立的聯合國。40 多年來,許多臺灣學者和民眾認為這是蔣介石實行「漢賊不兩立」政策所造成的,其實,歷史真相並非如此。
1945年8月24日,中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委員長於重慶簽署《聯合國憲章》批准書;26年後,中華民國黯然退出聯合國。(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970-1971 年間,蔣介石已經清楚認知美國政策趨勢在變,臺灣沒有辦法遏阻美國改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對此,蔣介石試圖改變中華民國國家戰略,逐漸在心理上和戰略上接受「兩個中國」的現實,可惜這種轉變來的太晚和太慢。
1971 年夏秋,他為了確保中華民國留在聯合國,對美國一再退讓和遷就,同意「雙重代表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
蔣介石公開聲稱「漢賊不兩立」,這既是他對內維持法統的工具,也是他對美交涉的一種策略,但他是一個現實主義領導人,懂得在關鍵時刻退讓,妥協。美國國務院事後檢討推動聯合國「雙重代表權」過程時,盛讚中華民國政府表現出「非凡的靈活性」。可惜,臺灣歷史學界卻沒給蔣介石這一表現應有的評價。
1960 年代,阿爾巴尼亞等國持續提出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代表中國的提案,即著名的阿案,臺灣稱為「排我納匪案」。該案強調中國代表權的實質是中國的一個新政府替代一個舊政府,而不是一個新國家入會的問題,從而避開美國在安理會內的否決權。1961 年美國提出所謂的「重要問題案」,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作為必須經過聯大三分之二多數贊成才能決定的「重要問題」,阻止中國進入聯合國。美國與中華民國聯手對「排我納匪案」正面迎擊,直到 1970 年 11 月,都能以相當優勢獲勝。
1970 年 11 月,第 25 屆聯合國大會上,「排我納匪案」首次獲多數支持,51 票贊成,49 票反對,25 票棄權,但未達重要問題案所需的三分之二多數而未通過。
此後十個月,蔣介石於日記中的態度搖擺不定,不斷在聯合國「去留」天秤兩端猶豫。不過,蔣在決策高層內部講話時是非常理性和講究策略的。他在心態上已經認識到「兩個中國」的外交前景。
1970 年 12 月 16 日,蔣介石主持國家安全會議,指示外交部要深入研究有關聯合國大會及安理會的各種規定,注意「議會戰術」的技巧運用。他還強調「立國之道操之在我則存,操之在人則亡」,要盡最大的努力,維護在聯合國合法地位,但也要作退出聯合國的最壞打算。
12 月 31 日,蔣介石主持外交會談,面對眾大使,他指出,不能輕言放棄聯合國席位,應審慎考慮後再為決定。他不反對對「雙重代表權」方案予以研究,但必須注意確保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蔣為聯合國策略定了調。
根據這次外交會談確定的策略,在此後近半年中,臺灣外交官與美日外交官分別在臺北、東京及華府等地舉行多次會商。在歷次會商中,臺方強調對「一個中國,兩個代表權」的「雙重代表權」方案,因與反對「兩個中國」之基本立場相悖,中華民國自不能接受。
但是,倘該方案在策略運用上有助於擊敗「排我納匪案」,則可同意就其內容及運用技術與美日兩國開誠相商,但在任何情形下,該項方案決不容損及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之地位,否則決非臺方所能容忍。
1970 年 11 月 22 日,尼克森在聯大投票後指示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要他以非常機密、不讓可能洩密者知情的方式,研究對「紅色中國」進入聯合國問題的因應對策。1971 年 3 月 25 日,尼克森主持國家安全會議專門討論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季辛吉報告研究結果,如果採取「雙重代表權」模式,美國不可避免的要遇上安理會席次的歸屬和「臺灣地位」問題。
尼克森當時「確信」臺灣不會被趕出聯合國,北京也不會來參加聯大,他決定派特使墨菲去找蔣介石談談。尼克森認為蔣不會退出聯合國,「他們會叫鬧,但那是做給內部看的;最後他們還是會順從美國政策。」事後証明,尼克森對蔣介石的判斷是正確的。
4 月 23 日,蔣介石接見尼克森特使墨菲,墨菲說,美國構想是用「雙重代表權案」取代「重要問題案」。新模式將宣示會籍普遍化原則,接着便指明「中國」有「雙重代表權」,但不說明何者是「中國」的唯一代表,因這個問題需要兩個中國自行解決。至於蔣介石最關心的安理會席次問題,墨菲回答,會使「中華民國保留安理會席次」,墨菲的回應明顯已超出白宮的訓令和授權。蔣警告墨菲,如果美國提出新方案,必須保持中華民國在聯大及安理會的席次,因為這兩者「不可分割」。如果安理會席次被剝奪,那他別無選擇,只有「寧為玉碎,毋為瓦全」。
與墨菲會談後,整個 5 月,蔣介石對聯合國問題反覆思考、不斷改變主意。
起初,蔣介石主張「對聯合國進退問題,應慎重處理,不能自暴自棄,如至不得已時,決自動退出。」很快,他又希望能保存玉碎的光榮:「中流砥柱與孤軍奮鬥之古訓,乃是光榮之孤立,此我所以不怕孤立,而只怕瓦全之恥辱,求存也。」數日後想法又轉為「余以為弱國外交不能不有內方外圓之作為,心中應有堅定決策,而外形則未到實行時間,應隨環境而予相機應變也。以平時過於堅強,適為強者藉口指為固執不化,予以無可如何愛莫能助之罪愆也。」之後,蔣又認為只要能「獨立固守據點」,則主張退出聯合國可「不必顧慮其後果」,「只要留得青山在,何患冬盡春不來」。
他繼續在退出或不出席之間猶豫,在靈活外交策略和道德正義之間搖擺不定。蔣介石再三猶豫,不想退出聯合國,內心以為自己還能有不同選項。
1971 年 5 月 27 日,蔣被診斷出心臟擴大,醫生囑咐要休息三個星期,不能勞動與思慮。可是,蔣內心煎熬、為時局憂慮,終在 6 月中病倒,至 7 月底才逐漸恢復。5 月 26 日,副總統嚴家淦代為主持國家安全會議,會上國安會秘書長黃少谷與外交部長周書楷建議修改「漢賊不兩立」的方針,提出如果某邦交國要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只要它符合三個前提:
1. 不得承認共匪政權為中國唯一合法之政府
2.不得有涉及中華民國領土臺灣之敘述
3.繼續承認我政府為中華民國政府,不得認我政府為所謂臺灣政府,可與之維持外交。這實際上是接受「兩個中國」的安排,蔣經國當場表示要再思考。
6 月 15 日,蔣介石主持國家安全會議,講述「我們國家的立場和國民的精神」,激勵國人莊敬自強,處變不驚。
當時蔣介石沒想到的是,几乎就在蔣墨會談同時,周恩來給尼克森發來了密信,中美秘密溝通突破,使美國與臺灣磋商變成無關緊要,尼克森頓時心思大變。1971 年 5 月底,尼克森與季辛吉轉而認為「雙重代表權」的作法,對美國尋求與中國關係正常化的總目標是有反作用的。若採取「兩個中國」政策,既得罪中華民國,也得罪中華人民共和國,雙方都不會接受,這個問題的最終結果只能一個入會、一個退出,不可能兩者都在聯合國,中共遲早要進聯合國,那是無可避免的。
尼克森說,美國最好還是堅持重要問題案,「但不要努力為重要問題案拉票」,而由聯合國所有會員國對最後結果負責,美國最好能夠控制此事對美國與臺灣關係的損害。尼克森決定不必為修正的重要問題案努力,但當時美國國務院和蔣介石對尼季兩人改變想法,放棄「兩個中國」政策,都毫無所知。
2. 歷史上孤臣孽子復國有好幾個 「少康中興」是第壹個
夏朝諸王之三:少康中興
少康
在有仍國,帝相的妃子后緡一心一意教導相的遺腹子少康。自幼,少康就聼母親向他講述先祖大禹如何心懷天下、勤懇劬勞,並告誡他要和先祖大禹一樣,關愛天下庶民。后緡也講到太康被逐,仲康淪爲有窮國的傀儡,仲康之子相流亡在外,又被寒浞派兵追殺被迫自刎,又歷經了有窮氏后羿和寒浞之亂,這些夏朝的奇恥大辱。長大後,少康立誓要洗雪降臨在大禹後裔頭上的恥辱。少康沉著地籌劃每一步,沉穩地展開了夏朝的復國大業。
在母親的娘家,有仍氏讓少康當牧正看顧牛羊牲口,以作爲一種障眼法,保護少康不被寒浞發現。然而少康長大成人後,還是被寒浞發現了。寒浞派自己的兒子寒澆前來追殺少康,少康只得離開有仍氏,出逃到有虞國。
在寒浞的虎視眈眈下,敢於接納少康的諸侯國不多。有虞是舜帝當年建立的諸侯國,有著其它諸侯國沒有的尊貴和國力,也有著其它諸侯國沒有的膽魄。有虞的君主虞思竭盡全力幫助少康。他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少康,在一個名叫綸的地方給他有田一成(方十里),有眾一旅(五百人),並讓他擔任庖正,也就是主掌廚事。這樣,少康有了人馬和領地,又有廚師的身分作為掩護。
少康(大紀元製圖)
於是,少康展開了籌謀已久的復國大業。他「布其德,兆其謀,以收夏衆,撫其官職」。少康在自己的領地廣施恩德,善待下屬,很快,他培養出一隊出生入死、勇敢無懼的精兵,接著,他一個個找回昔日夏朝的族人。少康禮賢下士,廣得民心。
夏朝遺臣伯靡是一個長於謀略的賢臣。后羿竊據夏的時候他降於后羿;當寒浞背叛后羿稱王,血洗后羿一家人竊據大夏時,他奔逃至有鬲氏(今山東德州)。大約在這同時,帝相的妃子后緍逃到了有仍氏,生下了少康。三十多年後,成熟穩重的少康來到有鬲氏向伯靡謙恭地求教,商討復國的大計。自從太康的五個弟弟以馬車載著母親徘徊在河畔,一曲曲唱出失國的悲歌以來,這一對夏朝的君臣等待復國的時刻已經很久了。
面對竊據了大夏的有窮氏,失國的少康是以小擊大、以卵擊石,需要以智慧來彌補國力和軍力的不足才能有獲勝的機會。在伯靡巧妙的運籌帷幄下,少康展開了猶如今天的反間計,離間寒浞的兩個兒子寒澆和寒豷,又派女艾去寒澆的封地過刺探敵情。
伯靡在有鬲集結了居住在斟灌氏、斟尋氏的夏朝遺民,和少康的軍隊會師,在少康的率領下攻下有窮,接著長驅直入攻入夏都殲滅寒浞。伯靡和衆兵將擁戴少康為王。《帝王世紀》上記載:「少康遂滅過、戈,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
奪回故土後,少康命長子季杼攻打寒浞次子寒戲(即寒豷)的封地戈邑(今河南太康與杞縣之間)。寒戲勇猛善戰,杼使用驕兵之計,先派老弱殘兵上前交戰,使寒戲輕敵,一路追殺,闖入了季杼設下的埋伏而大敗,寒戲的人馬全軍覆沒。
失國四十年之後,少康終於光復了位於尹水洛水兩河流域的大禹締造的大夏疆土。諸侯紛紛來朝,慶賀夏王國復國。之後少康勵精圖治、治理河水,再度贏得了諸侯的擁戴,史稱「少康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