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農2017年獲利成長 大幅減少端午中秋獎金功不可沒


tgdlyg wrote:
可是抑制菜價不就是...(恕刪)

沒錯
菜價起伏高 =農民獲利高? 應該是中間的盤商獲利高吧
白話就是菜蟲啦 菜價波動小 菜蟲就沒暴利

講難聽點 不就是派系鬥爭 擋人財路

獎金的部分沒啥好吵 一個發獎金 一個轉成年終 但別忘了 都是董事會同意 不是總經理一個人可以決定~

董事長是誰? 董事會民股超過5成~

不然為何張派一直想把吳撤換 想換自己的人上去?

tgdlyg wrote:
可是抑制菜價不就是在...(恕刪)


不對喔~

對北農來說,穩定物價是副作用 - 因為透過公開拍賣制度降低人為哄抬的風險。

而且盤商也是有風險:

1. 在拍賣市場競標機制下,有可能收購成本高於市場價格(或是獲利低於預期) - 風險來自於先買再賣。

2. 存放造成的減損 - 冷鏈斷鏈後蔬果呼吸速率增加,容易造成水分蒸散損失重量。

3. 瑕疵品的汰除減損 - 現場不會逐箱驗貨,也不會每一顆鳳梨都拿出來檢查。

4. 上架期間的人力與設備營運費用 - 拍賣可能1小時就搞定要買的貨品,但是可能要1天才會賣給消費者。

5. 未能完售的殘貨處理費用 - 民營清潔公司已經垃圾掩埋處理費用。


蔬果商品,每經過一次包裝,就會損失一定比例的商品。

盤商承擔了這些風險,自然終端價格會比較高。

很多小農因為產能問題,所以選擇自產自銷。問題是,每一段利潤都有必須達到的門檻或是投資,才有可能獲利。

比方說,香蕉產地是青色,必須經過冷藏催熟作業才能食用。

農民要直銷給消費者,避免被代工廠賺走催熟費用,就必須要投資冷藏催熟設備。


再舉例來說,現在很多人是用電話種田。打電話請代耕,代種,代噴藥,代收...

任何一個階段都有必須負擔的利潤支出。如果想要把利潤留在手上,必須自己投資人力或是設備費用,才有能力把利潤搶回來。


再舉一個例子,一顆高麗菜苗不用1元,為何消費者必須花費上百元或是低價數十元採購成品高麗菜? 不就是消費者花錢請農民代種,然後請盤商代為篩選良品,最後再請賣場業者提供存放與服務人力嗎?

所以,盤商只不過是賺取服務費用罷了。真的要全部靠農民直銷,農民會累死...
8156777 wrote:
沒錯菜價起伏高 =農...(恕刪)


其他農產運銷公司不確定,但是北農的機制可以讓菜價與農民獲利成為正相關...
JasonQ wrote:
不對喔~
對北農來說,穩定物價是副作用 - 因為透過公開拍賣制度降低人為哄抬的風險。
而且盤商也是有風險:
1. 在拍賣市場競標機制下,有可能收購成本高於市場價格(或是獲利低於預期) - 風險來自於先買再賣。
2. 存放造成的減損 - 冷鏈斷鏈後蔬果呼吸速率增加,容易造成水分蒸散損失重量。
3. 瑕疵品的汰除減損 - 現場不會逐箱驗貨,也不會每一顆鳳梨都拿出來檢查。
4. 上架期間的人力與設備營運費用 - 拍賣可能1小時就搞定要買的貨品,但是可能要1天才會賣給消費者。
5. 未能完售的殘貨處理費用 - 民營清潔公司已經垃圾掩埋處理費用。
蔬果商品,每經過一次包裝,就會損失一定比例的商品。
盤商承擔了這些風險,自然終端價格會比較高。
很多小農因為產能問題,所以選擇自產自銷。問題是,每一段利潤都有必須達到的門檻或是投資,才有可能獲利。
比方說,香蕉產地是青色,必須經過冷藏催熟作業才能食用。
農民要直銷給消費者,避免被代工廠賺走催熟費用,就必須要投資冷藏催熟設備。
再舉例來說,現在很多人是用電話種田。打電話請代耕,代種,代噴藥,代收...
任何一個階段都有必須負擔的利潤支出。如果想要把利潤留在手上,必須自己投資人力或是設備費用,才有能力把利潤搶回來。
再舉一個例子,一顆高麗菜苗不用1元,為何消費者必須花費上百元或是低價數十元採購成品高麗菜? 不就是消費者花錢請農民代種,然後請盤商代為篩選良品,最後再請賣場業者提供存放與服務人力嗎?
所以,盤商只不過是賺取服務費用罷了。真的要全部靠農民直銷,農民會累死...


以水果來說,
農民無法自己銷售的或是自己運去拍賣的,
剩下兩種管道,
一種是盤商來收購,
另一種是交由青果合作社或是代拍賣的廠商,

盤商收購就是給現金,
盤商現場確認品質.

交由青果合作社或是代拍賣的廠商,
這種就是要等拍賣完農民要好幾天才可以拿到錢,
而且品質要求非常嚴格,
只要被得標人投訴產品品質,
就不能再交貨了.

人為哄抬應該是在銷售端吧!
基本上以水果來說給盤商收購拿現金,
跟拿去北部拍賣的價格相差無幾,

基本上去北農這種地方參與競標的盤商或店家,
其實也都知道產地價,
不太可能因為競標就出高價,
公共工程都能圍標搓圓仔湯了,
這種拍賣要搓會很困難嗎?
參與競標的盤商私下聯合起來也是可以壓低價格,
拿下貨源後大家再分一分不難吧?

我們拿去北部拍賣的價格其實都略低於產地盤商現金收購價,
因為小農現在都直接宅配給客戶,
反而產地盤商的貨源變少,
會直接殺到農民家要貨的.

而且送去拍賣的都是要品質最好的,
要求比產地盤商高,
價格卻是一般般,
自己接單宅配價格真的會好很多.

量夠的農民其實有的是跟產地盤商打好關係的,
就是貨源全都交給固定的盤商,
可以拿現金,
盤商也不用每天找貨源,
農民也不用承擔拍賣的風險與要好幾日後才能拿到錢.

8156777 wrote:
沒錯
菜價起伏高 =農民獲利高? 應該是中間的盤商獲利高吧
白話就是菜蟲啦 菜價波動小 菜蟲就沒暴利
講難聽點 不就是派系鬥爭 擋人財路
獎金的部分沒啥好吵 一個發獎金 一個轉成年終 但別忘了 都是董事會同意 不是總經理一個人可以決定~
董事長是誰? 董事會民股超過5成~
不然為何張派一直想把吳撤換 想換自己的人上去?


像說吳的薪水太高這種都是對人不對事,

真的覺得有問題就要從制度面來檢討,

例如要求總經理的資格要有哪些學經歷,
績效要達到什麼門檻,

不然北農總經理這種就是政治派任,
坐上那個位置就是有那個薪水,

像之前連勝文當北捷董事長,
連勝文有相關學經歷嗎?

北農這種都是常態性的工作,
又不是要搞研發或生產,
基本上總經理不要亂搞的話,
我覺得就算沒有總經理都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造成公司的營收有重大變化的.
tgdlyg wrote:
像說吳的薪水太高這...(恕刪)


這種政治酬庸的靠爸族

不只對事還要對人

能力差成這樣還不能靠杯是嗎

如果照你所說北農要這樣

或是總經誰當就好

那乾脆委外經營

以台灣這種農業現況再開十家北農還是一樣
北農總經理難道不能從北農內部專業人員升上來嗎....一定要空降部隊社運人士或政客嗎

這樣想還非要510嗎.....真要服務農民就在北農裡面找專業的都比空降的強。
tgdlyg wrote:
以水果來說,農民無法...(恕刪)


這樣說吧,每種交易管道都有優點和缺點,比方說:

北農: 優點是公開透明,銷貨能力強。缺點則是對農民來說只能決定要不要送去拍賣,不能決定要不要賣...價格完全依照當天的拍賣狀況。

在地盤商: 優點是價格比拍賣好一點,少了包裝和運費,農民的利潤高一點,還可以因為盤商開價太差而拒絕交易,農民可以選擇要不要賣。缺點則是收貨能力有限,畢竟北農的環境可是眾多盤商同時搶貨競標。

直接消費者: 對農民來說,利潤最好。

可是缺點也不少,比方說: 稍有一點瑕疵,就會引發客訴。對包裝設計與完整性比較挑剔。也幾乎需要提供貨運服務,還要處理多方金流問題(代收或是匯款帳戶)。更重要的,農民還需要花時間在網路上宣傳自己的品牌或是有可能要去搶農民市集的攤位...

個人認為,基於分散風險的因素,每個農民都要有這三種銷貨管道,只是看自己的能力決定銷貨比例罷了。

所以,北農的領導人就很重要。因為他負責農民很重要的銷貨管道。北農總經理最重要的就是確保買賣雙方管道暢通與平衡,盡量不要有一方多另外一方少的狀況出現。

遇到連續天災造成菜價漲幅過大與過久的狀況下,需要出面穩定消費市場的物價指數的責任不在北農,而是在農業部轄下的農糧署。

就像我一直強調的,北農的拍賣機制就是專注在賣方(農民)與買方(盤商),而不是針對終端市場。

買方自然會評估競標金額與數量是否可以讓他獲利。同樣的若是有機會增加賣方的獲利,北農也不應該出手干預打壓。

北農年初休市造成的菜價崩盤,就是謹守貨到就要拍賣的證明- 結果造成供貨遠高於需求。

吳音寧沒經驗又不認真,所以才無法在事前主動對產地提出預警調度。

我個人觀察這一年來,吳音寧並沒有認知到北農的定位與需要負擔的責任,只是人云亦云的搖擺北農的角色。
tgdlyg wrote:
像說吳的薪水太高這種...(恕刪)


會檢討吳音寧的薪資,就是因為他的表現不符合薪資水準。

並且,到現在為止,我認為吳音寧都還不認為自己的能力不適合擔當如此重要的職位,還在不斷的找理由為自己的錯誤開脫,還找一堆人來幫忙解釋和緩頰。

如果不認為自己有錯誤,自然不會認真的檢討改正。

以我個人看法,社會和農民給吳音寧一年的時間去調整自己的能力與心態,得到的結論卻是"不適任"。

JasonQ wrote:
會檢討吳音寧的薪資...(恕刪)



一個小小的北農經理

經然上達天聽要總統出來護航

還要農委會出來澄清

謂!真的是他媽的民間公司

前面寫手講的還真好聽

什機機八八對事不要對人

什麼對事!這種貨就是該對人

而且竟然搞上政治了

就不要怪我們踐踏她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