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小任任 wrote:
說到這個我就很好奇,...(恕刪)
首先政府会定期做民调的,
某些政策一般要通过网络征集群众的意见,
然后经过该行业的专家评估,如果还是谈不拢就慢慢等……比如三峡大坝这种工程就谈了几十年。政协相当于专家组,政协里面的人都是社会精英。政协先讨论,然后丢给人大,人大代表将就公平,什么女性占比 少数民族占比 民主党派占比都有规定……
最后人大投票。
很多专业的东西老百姓没法理解,还是丢给相关专家去搞好一点。
为确保公平正义,人民有监督的权利,可以实名举报的。他们内部都会自我监督,互相看不爽想把谁拉下台……
顺便说说,大陆这边投票热情不高是因为当人大代表没钱拿,要有工资拿只能考公务员。
县或者区的只要有十个人联名就能作为候选人。连我都不关心本地政府的,我连本地新闻都不看,因为我活了三十几年没发觉有什么地方政府的大问题。遇到问题可以打市长热线,打过去他们必须给答复的。
基层选举是这样的: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Z4y1t7d6/?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1&vd_source=822a4fa4e16696e3e7a8856519a992c8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h41187K8/?vd_source=822a4fa4e16696e3e7a8856519a992c8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J41127dg/?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4&vd_source=822a4fa4e16696e3e7a8856519a992c8
https://b23.tv/YF0nlru
https://b23.tv/mxRDJaZ
维基上关于三峡争论的词条:
前期内部论证、论争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政府重新将重点放到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方向上来,并决心兴建一批骨干工程以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三峡工程于是被再次提上议事日程。1983年水利电力部提交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着手进行前期准备。1984年国务院批准了这份可行性研究报告。1985年的第六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上,以周培源院士(兼国家科协主席、前北京大学校长)、李锐等为首的许多全国政协委员表示了强烈反对。全国政协经济建设组于是组织了以孙越崎为组长的调查组。调查组做出的《三峡工程问题调查报告》,以投资、防洪、泥沙淤积、航运、发电、移民、安全七个方面的原因,反对兴建大坝,并得出“三峡工程近期不能上,至少‘七五、八五’期间不该上”的结论[16]。1986年到1988年,国务院又召集张光斗、陆佑楣等412位专业人士,分十四个专题对三峡工程进行全面重新论证。结论认为技术方面可行、经济方面合理,“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更为有利”。四川省政协考察组1986年的文章中,归类的支持和反对者:一、主张三峡工程快上,水利电力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湖北省水利部门和少数工程技术人员;二、主张三峡工程缓上,全国政协经济建设组调查组,四川、湖北的“绝大多数专家、学者、科技界人士”[17]。孙越崎做为态度激烈的反对者之一,他在1986年12月28日水利电力部三峡工程论证会的发言,以“急建三峡好大喜功,怕将贻害子孙万代”的题目发表[18]。
第6届全国政协8名委员在1987年8月联名文章《三峡工程害多利少,不容欺上压下,祸国殃民》,提出要论证溃坝风险,并提及不要重蹈1975年8月文革期间河南“75·8”水库溃坝24万人死亡的前事之师。[19]该文章是最重量级的反方意见,八名第6届全国政协包括:孙越崎(1946年重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副委员长,任内主持美国水坝工程师约翰·L·萨凡奇来华测绘三峡工程)、林华(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千家驹(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兴让、雷天觉(中国科学院院士)、徐驰(前冶金工业部副部长)、陆钦侃(1944年约翰·L·萨凡奇来华考察三峡工程的中方随员,前水利电力部规划局副总工程师)及乔培新(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第6届全国政协在1987年8月的重量级文章引起一股潮流,不少学者专家,将反对建设的意见汇集出版。第一本是《论三峡工程的宏观决策》(1987年11月),由田方(原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前秘书)与该所研究员林发棠合撰,并由周培源院士(兼国家科协荣誉主席、前北京大学校长)作序,该书受打压。[20]影响力最大的是1989年3月的《长江,长江,三峡工程论争》,由叶剑英养女、记者戴晴着作[21][22]。



























































































